新聞教育當回歸素養教育
曾幾何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被無數高校新聞傳播學院奉為圭臬,其比喻義不言自明。一方面,新聞傳播學院畢業生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國家和人民,不能忘記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另一方面,能說會寫,是新聞傳播學院畢業生必須擁有的看家本領,是行使職責的外在手段。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新聞傳播教育出現了“變”與“不變”兩種格局。所謂變,是指新聞傳播學院畢業生的去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不變的則是新聞傳播教育的理想未變,那就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不變。
媒介就業率走低是不爭事實
眾所周知,高校的就業率一般都在90%以上,但細分一下新聞傳播院系畢業生的就業去向,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情。
重點大學特別是“雙一流”大學因其生源質量好,學校知名度高,而且享有諸多優惠政策,故學生就業不難。其新聞傳播類畢業生中近一半的人選擇了出國留學或者國內讀研。國內讀研對於重點大學的畢業生來說並非難事,因為他們中近兩成的人可以通過推免方式免試讀研。剩下的人,有些考取公務員,有些則進入媒體,或者從事其他職業。
如此看來,重點大學新聞傳播類畢業生進入媒體工作的,能有三成就很不錯了。相反,普通大學特別是二、三本大學同類畢業生的媒介就業率還要高過重點大學。但是,我們發現,一般性大學新聞傳播類畢業生所入職的媒體,大部分是待遇不高、流動性大、沒有編制的網絡新媒體。而像報社、電台、電視台等傳統媒體,其在公開招聘的時候,又往往人為設限,隻招“雙一流”大學的畢業生,不招一般性大學畢業生。
今天的媒體已經成了新的“圍城”,傳統媒體急需重點大學的畢業生來補充新鮮血液,但因為受到網絡新媒體特別是手機等移動媒體的沖擊,移動媒體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接收信息和傳遞信息的方式,導致報紙等傳統媒體用戶銳減,甚至難以為繼,新聞傳播類畢業生不再以進入傳統媒體甚至新聞界作為優選目標。
分類培養與因材施教是當務之急
應該說,源於計劃經濟時代的畢業生“專業對口”一說,已經成為過去式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或者畢業生的主要去向在哪裡,就是新聞傳播教育應該直面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分類培養與因材施教已變得刻不容緩,這就要求新聞傳播教育必須回歸素養教育。
側重考研或留學的學生需提升理論素養。對於這部分學生來說,除了熟練掌握英語以外,他們必須深諳政治理論、新聞學、傳播學以及跨文化傳播等理論。同時,還必須在一定科學方法指導下,運用這些理論來完成本科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理論的提升,是大學階段最困難的事情,往往需要名師指點迷津。
打算進入新聞界的畢業生需提升專業素養。新聞院系的專業課程一般分為新聞理論、新聞業務和新聞史三大部分,新聞業務包括採、寫、編、評、攝、錄、校、播等范疇,這些課程在新聞傳播院系都已開設,但在融合傳播時代,新聞業務課程如何與業界接軌,特別是與業界一起協同育人,是一個長期且不好解決的問題。
夢想創新創業的畢業生需提升職業素養。在萬眾創新和大眾創業的時代,創新創業在民間已經普及化,也深受政府的支持。但是,目前的大學教材缺少創新創業的實際內容,任課教師也缺乏系統培訓,有關創新創業的法律、政策、資金、風險、准入、退出等問題在高校課堂還是未開墾的處女地。
所有的大學生都需提升公民素養。雖然每一個大學生的家庭條件和自身稟賦不同,導致各自的成長動機和發展道路各異。但是,高校和社會對大學生的期許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他們能成為合格的公民,成為對家庭和社會有用的人,成為一個在身體、心理、社交、道德等方面都很健康的人。
由此觀之,新聞傳播教育已經演變為一種涵蓋特定專業教育在內的全面素養教育。因為素養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本修養,它能伴隨人的一生,以不變應萬變。
(作者系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