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新聞廣播攜手荊楚行 深入"走轉改"唱響長江之歌
“2018對話長江荊楚行”聯合採訪團採訪報道“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湖北實踐。湖北之聲 供圖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北考察,提出長江經濟帶發展事關重大,每一步都要穩扎穩打。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時隔一個月,5月26日,2018對話長江荊楚行——長江流域省級新聞廣播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在湖北武漢正式啟動。24家媒體齊聚湖北組成聯合採訪團,在活動中仔細聆聽了新時代的長江故事。
紀念改革開放 展示發展成就
“2018對話長江荊楚行”活動由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湖北廣播電視台聯合主辦,中廣聯合會廣播新聞節目委員會、湖北之聲承辦。在為期一周的時間裡,來自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長江流域19個省(區、市)的新聞廣播媒體,以及中國之聲、央視新聞等中央媒體記者組成聯合採訪團,行走荊楚大地,感受湖北魅力。
湖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鄧務貴說,湖北是長江徑流裡程最長的省份,作為三峽工程壩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所在地,湖北肩負著確保一江清水東流、一庫清水北送的重大責任,長江經濟帶發展進入新時代,湖北要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
此次活動也是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系列活動之一。中廣聯合會副會長王求表示,“2018對話長江荊楚行”將以“走轉改”的方式深入了解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最新成果,通過一場大型新聞採訪行動、多場融媒體網絡視頻直播、數家中央及省級媒體系列報道以及微博、微信、APP客戶端等新媒體融合傳播,發揮跨屏優勢,報道“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湖北實踐。
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是新時代的艱巨任務,也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書記處書記王冬梅希望,採訪團的新聞媒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生動實踐中,用權威的數據、翔實的事實和鮮活的事例,報道長江經濟帶上的新變革,回應新時代新期待。
實地走訪感受 關注生態保護
5天的時間裡,採訪團沿著長江探尋武漢光谷高新區的蝶變、青山“紅鋼城”老工業區的生態轉型,感受鄂州美麗鄉村建設、潛江生態農業發展,走進宜昌沿江化工企業治污、三峽壩區岸線保護等現場,進行實地採訪,探訪恩施州全域旅游、綠色產業發展。
5月26日,採訪團首站來到中國光谷,當看到安翰光電膠囊胃鏡機器人、長江存儲自主研發的32層三維NAND閃存芯片、銳科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等高科技研發成果時,江蘇新聞廣播記者錢一鳴說,怎樣在保護生態的同時開發經濟,光谷做了很好的示范,那就是多吸引高科技、低污染企業。
綠色發展理念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也推動湖北沿江各地加快新舊動能的轉換、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中部最大電商產業基地、正在建設中的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有著“鋼城”之稱的沿江重工業城市鄂州,似乎也已經找到了破題之道。重慶之聲記者向含笑表示,“鋼城”轉成“港城”的生態轉型令人期待。
因為有豐富的磷礦資源,化工產業一直是三峽庫區宜昌市的支柱產業,宜昌究竟如何破解“化工圍江”的難題呢?在宜昌化工產業巨頭興發集團,採訪團切實感受到了“壯士斷腕”的決心:關停、轉型、治污。看著江邊被封上的4個巨型排污口,廣西新聞廣播記者裴文鵬感慨:“廣西也是水系豐富的省份,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各方面的污染,我希望通過我的報道,通過廣播的聲音,把破解化工圍江的好經驗好做法傳播到廣西去,共同保護生態環境。”
在有著“世界硒都”“天然氧吧”等美譽的恩施,更是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視為一切發展的基石。優美的自然風光、原生態的景區布局、頗為壯觀的9D玻璃隧道橋……生態與人文的有機結合讓各地記者紛紛豎起大拇指。四川之聲副總監李小霞說:“讓我最震撼的是沿著山路劈出來的古棧道。現在發展旅游,沿線老百姓也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用心感受變化 多種形式呈現
一周的時間裡,採訪團沿江而行,先后到訪武漢、鄂州、潛江、宜昌、恩施5個市州的10多個採訪點,並通過廣播、網絡直播、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多平台直播採訪動態,實時傳遞採訪動態。據統計,採訪團一共發布各類廣播報道、新媒體推文百余條,帶領全國網友、聽眾進一步認識了解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協調共生的湖北實踐。
上海新聞廣播記者盛陳銜說,不同於以往所參加的單個或單場活動,此次長江流域省級新聞廣播大型融媒體新聞行,連接起了湖北省內整個長江流域的保護措施。“我們各省市的電台回去之后,也會進行一些自己省份的特色報道。希望通過其他19個省市的報道,能夠集起整個流域內的力量,讓大家共同為保護長江做出努力。”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廣播新聞節目工作委員會會長杜嗣琨全程參與了此次新聞行動。他表示,此次廣播媒體以“走轉改”的方式深入了解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湖北實踐十分有意義。“大家發稿非常多,每到一個地方,幾十隻話筒就支上了,我們確實在用心感受沿長江經濟帶的變化、發展﹔用話筒報道沿途的變化,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杜嗣琨說。(記者 湯廣花 通訊員 夏曉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