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作品集,換種方式讀中國
這是一份獨特的生日禮物!“人民日報70年作品精選”叢書近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了。這套書共10本,由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地方部、國際部、文藝部、評論部、理論部、研究部等部門編輯,精選了《人民日報》創刊以來刊發的消息、通訊、要論、“任仲平”評論、理論、國際評論、散文、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和人民日報人撰寫的新聞論文,其中注重收錄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優秀作品。
人民日報社社長李寶善在總序中說,“捧讀這套精選集,就是在回顧我們黨和國家走過的復興之路。”讓我們循著墨香,一起感受國家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輝煌歷程,體味人民日報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追求。
“新聞裡的中國”躍然紙上
10本書中,頗能展現歷史風雲的,當數《人民日報70年消息選》。285篇入選消息,所選篇目突出一個“重”字。70年間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的重要事件、重要決策、重要會議、重要活動等的重大消息,都在書中集中反映。翻閱此書,猶如看一部大片。從《華北解放區正式組成》《南京完全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到《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從《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到《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風雲激蕩盡在其中,正如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王一彪在該書前言中所說,“翻閱《人民日報70年消息選》……一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新聞裡的中國’躍然紙上。”
《人民日報70年通訊選》同樣有著生動的歷史記憶,這些通訊講述最鮮活的中國故事。比如:《“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展現改天換地的嶄新畫卷﹔《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讓黨的優秀干部形象深入人心﹔《分清主流與支流 莫把“開頭”當“過頭”》,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鼓呼﹔《追問紫金礦業污染事件》,直面丑惡現象,推動問題解決﹔《歷史將記住這一天》,定格兩岸領導人跨越66年首次會面的瞬間……這些作品,讓人感懷燃燒的激情,汲取奮斗的力量。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呂岩鬆在該書前言中有這樣的讀后感,“每讀一次,都會增強信心、增加動力、增添豪情,心中都會升騰起對黨和國家的深深熱愛、對時代的深深眷念、對人民的深深祝福。”
把握大勢需聽黨報聲音
人們常說,每逢大事,必看《人民日報》。作為黨中央機關報,它是輿論場上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針。每逢重大事件、重要節點,《人民日報》的評論都擔當重要角色。“人民日報70年作品精選”中,與評論相關的就有4本,充分體現了黨報評論的獨特優勢。
《人民日報任仲平100篇》,在全套書中最厚。“任仲平”這個“人民日報重要評論”的諧音簡稱,早已成為中國新聞界的著名品牌。它創建於1993年底,20多年來發表文章百余篇,17次獲“中國新聞獎”。《論九八抗洪精神》《筑起我們新的長城》《再干一個二十年》《領航,思想的力量開辟新時代》……長期參與任仲平寫作,並從2006年主持任仲平文章至今的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在該書前言中認為,“25年來,任仲平所改變的不只是刻板的語態和固定的表達,更是黨報評論工作者認識的遞進、思想的升華。”
“要論”,展開就是“重要評論”,是社論和評論員文章的合稱。《新聞聯播》中常有一句話“明天出版的《人民日報》將發表……文章”,說的就是要論。這些文章無作者署名,多刊於要聞版,被視為了解黨和國家立場、主張和觀點的重要渠道,被視為黨中央機關報的旗幟和靈魂。如今,再讀《華北解放區的當前任務》《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光榮屬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國家的掌舵者 人民的領路人》《辦好建設雄安新區這件大事》等精彩要論,可以更深刻地感受黨報言論作為“壓艙石”和“定盤星”的重要作用。
國際評論和文藝評論是《人民日報》很有特色的評論,這次結集出版均為首次。《人民日報》的國際評論,是中國對外政策的風向標和晴雨表,記載著中國外交和世界風雲,不少篇章在中國國際評論史上堪稱“名當世而為后世法”。在《人民日報70年國際評論選》前言中,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作出如下評價,“在這些歷史性大事件中,人民日報國際評論從沒有缺席,一篇篇重量級的文章撥雲見日,啟迪人心,注入信心,引領大國民心成長之路,激蕩國際輿論場。”《人民日報》的文藝評論匯成獨特的當代中國文藝史,郭沫若、茅盾、夏衍、王朝聞、王蒙等一大批大家名師與時代同頻,和人民共振,激揚文字,文以載道,啟人深思。在《人民日報70年文藝評論選》前言中,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張首映這樣評價,“70年人民日報文藝評論串起來的,猶如一部當代中國文藝思潮史!順著那些醒目的‘路標’,重溫70年中國文藝思想現場,感受風起雲涌、意氣風發、壯志豪邁。”
描繪波瀾壯闊的時代
70年間,《人民日報》刊登的大量文藝作品,為讀者提供了豐厚的精神食糧。這套書中,有兩冊與文學有關,分別是《人民日報70年散文選》和《人民日報70年報告文學選》。
《人民日報70年散文選》的首篇,是特稿《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學情緣》,從中可以感受總書記重要講話的思想力量,體會總書記那份深深的文學情緣。70年來,老舍、冰心、賈平凹、鐵凝等眾多作家都在《人民日報》副刊上留下經典散文作品。在1961年《人民日報》副刊發起的“筆談散文”大討論中,年輕學生肖雲儒寫的短文《形散神不散》,提出了“形散神不散”的理論主張,被納入不少教材和理論著作,對后來的散文寫作與研究影響深遠。
報告文學是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兼有新聞性與文學性。《人民日報70年報告文學選》收入大量耳熟能詳的報告文學名篇,如《哥德巴赫猜想》《為了周總理的囑托》《揚眉劍出鞘》……很多作品都被寫入新中國文學史和新聞史,真切反映了波瀾壯闊的時代。
讓思想之花絢麗綻放
作為“黨的創新理論宣傳排頭兵”,《人民日報》長期重視理論宣傳,《人民日報70年理論文選》收錄了理論大家、專家學者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理論文章。從《辯証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反映論》到《中國共產黨怎樣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黨治國理政戰略的新飛躍》,都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探索和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叢書還專門編輯出版了《人民日報70年新聞論文選》,展示了人民日報人在新聞研究方面的成果。該書選編時,在發出通知對內征集文章的同時,也查找到人民日報人獲得中國新聞獎新聞論文獎的文章,從千余篇文章中精選了80篇新聞論文。翻開書頁,你會看到當年鄧拓撰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新聞工作》、范長江的《新聞工作隨想》、李庄的《記者怎樣提高得更快一些》、艾豐的《正確處理經濟政策宣傳中的若干關系問題》、范敬宜的《關於輿論導向問題的思考》等研究文章。這些從新聞實踐中獲得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成果,也在不斷推動著採編業務的創新發展。研讀文章,能感受人民日報人求真務實的鏗鏘步履,感悟他們開拓創新的智慧心語。
用一套書慶賀70年,是對歷史的小結,是對新聞前輩的尊敬,更是對未來的憧憬。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期待人民日報人銳意進取,不斷續寫更加璀璨的新篇章。(人民日報研究部官方微信公眾號“研究事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