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我與人民日報·紀念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

我家的"黨報情結"

吳協恩
2018年06月25日05: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我今年五十五歲,讀《人民日報》的時間,差不多有四十年了。受父親吳仁寶的耳濡目染和言傳身教,我十幾歲就喜愛讀報紙看刊物,這當中的《人民日報》更是印象深刻。

  我父親直到八十五歲去世時,還有著堅持幾十年雷打不動的習慣:每天讀《人民日報》,每天聽《新聞和報紙摘要》,每晚看《新聞聯播》。在父親的影響下,我也與《人民日報》建立了深厚情誼。

  華西由窮到富、由小到大的變遷史,與《人民日報》有著割不斷的緣分。1974年3月12日,《人民日報》在頭版,第一次刊登有關華西村和我父親個人事跡的文章《他能多看幾著棋》。文章對華西人靠肩扛手推改變貧窮面貌的艱苦奮斗精神,給予高度評價。

  改革開放之初,1978年12月6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長篇通訊《農民愛這樣的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江陰縣華西大隊》,還配發一篇評論員文章。在這之后的四十年裡,我們的發展思路、富民舉措等,也陸續在《人民日報》上顯現。從九十年代的《華西新春新事多》《我與華西村的變遷》,到新世紀以來的《華西村的“世紀方略”》《豐年留客華西村》,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華西村產業升級先人一步》《取來致富經 學成脫貧技》,數十篇文章處處展現著華西邁上發展“快車道”的軌跡。特別是今年4月24日、25日,《人民日報》連續兩天發表有關華西村和我的長篇報道,並配發評論文章《基層干部當“能破能立”》,這讓我和全體華西人受到莫大鼓舞和有力鞭策。

  在實際工作中,我通過對《人民日報》重要文章的學習和理解,政治理論水平得到不斷提高,《人民日報》成了我的良師益友。《人民日報》與我們一起走過的美好歲月,永遠珍藏在華西人和廣大農民的心中。

  “精神比物質更富有,腦袋比口袋更豐富”。近年來,我們在村內對村民進行了“雙送”:送知識、送健康。特別是見到《人民日報》上刊登的好文章之后,我們在第一時間組織黨村企班子成員學習,而且還通過“1+10黨員聯戶制度”,讓九十五名黨員及各自組織的八到十戶村民一起學習領會。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我們華西人一直堅持著“解放思想不停頓,改革開放不止步”的矢志追求。《人民日報》也一直成為我們華西建成“農村都市”的“指南針”和實現百年企業、百年村庄目標的“加油站”。對我個人來說,更要努力在“鄉村振興”的第一線,奉獻出自己更多的心血和汗水,真正做到像父輩那樣:把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當成自己最大的快樂!

  (作者為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華西村黨委書記)

(責編:馮粒、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