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5期

新時代需要“暖新聞”

張秋蘭
2018年06月28日14:4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近年來,多種媒體興起報道“暖新聞”、傳播積極樂觀精神的潮流。“暖新聞”的正能量話語通過情感訴求,強力維系著社會成員之間唇齒相依的共存感。新聞話語中出現的高頻詞語能間接地表達隱含的價值觀念,同時提示並強化主體的身份認同與觀點立場,讓其產生“被關注”的滿足感。筆者結合自己創辦的“暖新聞”專題節目《越聽越愛》的體會,探討了“暖新聞”熱的社會需求、報道方式和傳播特點,以期拋磚引玉,與廣大讀者共享。

關鍵詞:“暖新聞”﹔時代需要﹔傳播特點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5-0136-02

新聞媒體必須要有戰斗力,要敢於做出揭露假、丑、惡的批評性報道,才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彰顯媒體的職責。這是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得出的媒體共識。

不過,近兩年,一些有深刻影響力的主流媒體相繼推出的“暖新聞”,卻似一道亮麗的彩虹,照亮了輿論空間,溫暖了大眾人心。

2015年4月,鳳凰網推出《暖新聞》欄目,聚焦生活中普通人的高貴人性與愛,短短兩個月,點擊量超過一個億[1]。

2016年1月,《中國青年報》創辦《暖聞周刊》,主打向上向善好活法,用有溫度的新聞和故事呵護人心[2]。

中國之聲《最美新聞人》,每天推出一個先進典型,號召大家為身邊的榜樣點贊。

還有包括陝西廣播電視台在內的各級各類媒體,也紛紛推出類似的欄目,旗幟鮮明地宣傳報道這些溫暖人心、催人向善的“暖”新聞、“暖”故事,被受眾廣為贊譽和傳播。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些“暖新聞”的突然走紅,背后有什麼深刻的原因?究竟什麼是“暖新聞”?“暖新聞”的傳播有什麼特點?媒體該怎樣講好“暖新聞”?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思考。

一、“暖新聞”的走紅,是時代的需要和必然

1.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要承擔起這個職責和使命,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3]。 “暖新聞”正是通過一個個現實生活中的溫暖故事,激發起社會大眾團結奮進、向上向善的力量,弘揚了主旋律,傳播了正能量,恰好契合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48字方針和要求。

2.心理學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說,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社交需求的實質是愛和歸屬感。“暖新聞”的出現,滿足了人們的情感需求,使處在深刻變遷和劇烈轉型期的人們內心的矛盾與焦慮得以緩解,看到了社會積極向上的一面,找到了擁有幸福安寧的生活的力量和方向。

二、“暖新聞”的內涵

“暖新聞”作為一種報道形式,在我國媒體中一直有著深厚的觀念和現實土壤,在議題設置、敘事表達以及傳播效果都有著豐富的實踐。而這些都是由於其所具有的功能決定的。

首先是構建群體認同和社會共識。“暖新聞”的正能量話語通過情感訴求,強力維系著社會成員之間唇齒相依的共存感。新聞話語中出現的高頻詞語能間接地表達隱含的價值觀念,同時提示並強化主體的身份認同與觀點立場,讓其產生“被關注”的滿足感。受眾通過這些話語建構起了認同感和滿足感,媒體便可以有效地實現凝聚社會共識的功能。其次是聯結個人話語和國家話語。媒體用“暖新聞”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解讀與百姓切身的生活狀況相銜接,對人性、情感、世事等日常生活進行呈現,借助新聞語言把個人話語與國家話語相聯結,將個體生活的經歷與國家政治經濟的變遷、國家話語的傳播相聯結,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4]。

就連向來以揭丑曝黑為主業的西方媒體,近幾年也開始向積極、正面的內容轉向,知名互聯網媒體《赫芬頓郵報》在2012年已辦有“好新聞”欄目,2015年初,該媒體負責人在達沃斯論壇上宣布了其編輯方針的轉變:要大幅增加具有積極意義的新聞報道,致力於關注普通人和社區的故事,報道民眾如何面對挑戰,如何克服困難,如何解決問題[5]。

筆者認為,所謂“暖新聞”,至少應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1.它首先是新聞,具備新聞屬性,是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2.它是正面報道的“好新聞”,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真實,溫情,能觸碰人的心靈,看過或聽過之后,能讓人在感動之余,產生向上向善的積極的力量。

3.新聞事件的主體不僅是那些“高大上”的先進典型,更是我們熟悉的身邊人,比如醫生、教師、學生、環衛工人、外賣小哥等等﹔新聞事件也不僅僅是重大的科學發現、驚天動地的英雄壯舉,還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大眾忽視的凡人善舉,以及樂觀豁達的生活方式和態度。

筆者曾創辦、主持的陝西廣播電視台陝廣新聞《越聽越愛》節目,就是一檔以“暖新聞”為主的專題節目,每天都會選取發生在生活中的“暖新聞”和大家分享,並引導受眾參與討論,立足給大家提供一個講述愛的故事、傾訴愛的渴望、表達愛的心聲、分享愛的體驗的平台。

節目研發階段,不少人都擔心,“暖新聞”、“好故事”哪有批評性報道那樣有刺激性和關注度?會不會像天天吃糖一樣容易讓人胃酸!事實是,《越聽越愛》節目開播一個月,收聽率就躍居頻率所有節目前三名,之后,收聽率和市場佔有率一直穩居頻率所有節目前茅。這是所有編播人員努力的結果,更源於受眾心靈深處對正能量的渴望和需求。

三、“暖新聞”的傳播特點

1.人人參與,大眾傳播。“暖新聞”回應的是人們的情感需求,生動的新聞故事,使大眾產生積極向上的沖動和力量﹔而更多普通人的愛心善舉,讓大眾看到了真誠和善良、公平和正義。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媒體的報道、大眾的討論,對新聞當事人是一種光榮,是對其行為的一種肯定和鼓勵。所以,無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還是從生物“趨光性”的角度來講,每個和“暖新聞”有鏈接的人,都會主動成為“暖新聞”的接受者和傳播者。

2.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力,讓“暖新聞”傳播得更遠,影響范圍更大,影響力更強。傳統媒體報道嚴謹、客觀、真實,具有強大的公信力。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順應時代潮流,主動擁抱新媒體,創辦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話題與受眾互動,傾聽他們的心聲和需求,為他們提供貼心的服務——而這,也是傳統媒體源源不斷的資源和鮮活的素材……傳統媒體的公信力插上新媒體的翅膀,什麼奇跡都可以創造。

四、做好“暖新聞”的幾點思考

新時代需要“暖新聞”,需要積極向上的精神氣質,讓新聞充滿溫暖的力量、正義的力量、夢想的力量是新聞人的時代職責。要腳踏實地地做好“暖新聞”,筆者有如下體會:

1.旗幟鮮明地推出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欄目。雖然欄目的名稱各有不同,但宗旨相似或相同,著重於建設性建議,基調為積極向上。2015年夏季,陝西廣播電視台陝廣新聞創辦《越聽越愛》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這樣的節目來揭示愛的真諦,彰顯人性的高貴,激發和傳播社會正能量。

當時恰逢畢業季,一位在西安上了四年大學的江西女孩要離開古城了,她的乘車卡裡還剩十幾元錢,於是,在去火車站的公交車上,她主動給上車的乘客刷卡,表達她對這座城市的感恩。《越聽越愛》節目及時講述了這個故事,一個小時的播出時間,收到了近十條熱線電話和幾十條微信留言。除了稱贊這個女孩,人們更多談到了西安這座城市中曾給予自己的溫暖。一時間,濃濃的溫情在電波中回蕩,甚至引來一位公交公司的員工打進電話,詳細地介紹了公交卡退卡的程序和地點......

所以說,有了明確的欄目和播出平台,類似的“暖新聞”才得以“脫穎而出”形成品牌和規模效應,達到有效的傳播。其他的媒體如中國之聲《最美新聞人》,中國青年報《暖聞周刊》,鳳凰網《暖新聞》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欄目。

2.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線上線下互動。以《越聽越愛》為例,節目開創伊始,就創辦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1018越聽越愛”,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互動作為節目運行的常態。每期節目直播前,都會將當天的內容通過微信進行預告。傳統的廣播播出通過融媒體圖文並茂的傳輸,使表現形式更加豐富,給予了受眾更多的接受通道,拓展了報道傳播的空間。節目播出時,廣播口語化的表達加上微信微博零距離的互動,讓整個傳播更加立體,也和百姓貼得更緊密。人人可以參與報道和傳播的多元化的手段及表現形式,讓廣播具有專業的陪伴性、持久的粘附力。

3.新聞的故事化講述。在快節奏、高壓力的時代背景下,受眾對硬邦邦的灌輸式報道容易反感﹔相反,選擇和接受相對簡單、快樂、輕鬆、具有宣泄和減壓功效的信息,成為現代人普遍的精神需求。所以,即便是撫慰人心、激發人向上向善的“暖新聞”,也應該擯棄刻板、教條的播報方式,而應該從易引發大眾共鳴的角度入手,用故事化的講述,引導大家共同參與討論,讓大家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實現“共情”,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達到最佳傳播效果。

西安有一位以給人看大門、撿拾廢品為生的老人,有一天騎著三輪車去賣廢鐵,不小心剮蹭了一輛小轎車。老人跑回看門的小區去借錢。就在車主擔心老人會不會借機逃跑的時候,老人拿著借來的一把零錢共計400元回來了。被老人的淳朴和誠信感動,車主第二天返回小區去找老人還錢。當發現老人生活拮據、老伴有病之后,車主不僅退還了老人賠償的修車錢400元,還和朋友一起給老人捐款1000元。

這條新聞一波三折,有沖突,有張力,充滿戲劇性。主持人通過優美的聲音,專業、大氣、幽默、詼諧的主持,引發受眾激烈而精彩的討論,取得了異乎尋常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 鳳凰網<暖新聞>推出兩個月 訪問量突破1億人次[EB/OL].鳳凰資訊,2015-06-19.

[2] 郭韶明.關於暖新聞的探索與思考[J].青年記者,2016(8).

[3] 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

[4] 常江.暖新聞的傳播樣態和社會功能[J].青年記者,2016(22).

[5] 西方媒體報道“好新聞”熱的啟示[N].參考消息,2015-07-21.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