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我與人民日報·紀念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

一個我敬仰的地方

陳廣西
2018年07月04日07: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個我敬仰的地方(我與人民日報·紀念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

  因工作關系,這些年經常到北京出差,每次經過金台西路二號,我總是忍不住向裡面張望,胸中洋溢起一種親切、崇敬交織的特殊情懷。

  我1980年7月師范畢業參加工作,現任順河回族區委書記。回顧這三十八年來的人生經歷,真切地感到我和《人民日報》確實有不解之緣。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至今清楚地記得1981年1月3日在《人民日報》一版“今日談”欄目發表文章的前前后后。那是我剛剛參加工作的第一年冬天,到開封通許縣下窪學校教初中語文。深夜天寒地凍,我獨自一人在辦公室批改完學生作業,習慣性地拿起報夾上的《人民日報》,看到一版上的“今日談”欄目,不由想起前不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覺得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於是就寫了《藥到一半病就除》的短文,第二天便寄給了《人民日報》。過了大約十天時間,晚上在辦公室,改完作業隨手拿起《人民日報》,一眼就看到了1981年1月3日一版上“今日談”欄目的第一篇文章:《藥吃一半病就除》。當時第一反應是,誰寫了和我同題的文章,這麼巧。再看文章署名是陳桂,更感到詫異。讀完文章,才想起當時根本不敢有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的奢望,怕被報社退稿,被人笑話,自己隨手寫了筆名。我十分激動,又無人可以訴說,興奮地走出屋外,仰望天空。豫東的臘月是非常冷的,當時我卻完全沉浸在春天般的暖流中。我怎麼也沒有想到,一個剛剛邁進十八歲的青年人,一個教書不到一年的初中老師,能在中共中央機關報上發表文章,這極大地激勵了我,干起工作來總覺得有使不完的勁。

  1997年11月,我調到尉氏縣任組織部長后不久,向縣委建議在全縣開展“百村整建、三級幫扶”活動。由縣裡派出工作隊,先取五十個先進村作典型提升,五十個后進村進行整頓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來人民日報社攝影部盧傳友同志到縣裡採訪。我向他介紹了“百村整建、三級幫扶”活動,他聽后說:“走,你們領我到下面看一看,我正想報道這方面的情況呢。”我立刻喊上部裡的同志,一起陪他到離縣城二三十裡外的邢庄鄉、庄頭鄉,實地走訪村裡的黨員群眾和縣裡駐村的工作隊員。他邊採訪邊拍攝,和大家親切交流,一點也沒有架子,直到晚上7點多才回到縣裡。他回去不久,2000年4月4日的《人民日報》上就發了四幅照片,並配發了相應的文字報道。《人民日報》這一宣傳報道,極大地鼓舞了駐村工作隊和基層黨組織,也進一步堅定了縣委的決心和信心,激發了方方面面的干勁和創造性。

  從結緣《人民日報》至今,我一直是忠實的讀者,無論在哪個崗位,讀報剪報用報已成習慣。“副刊”“今日談”“人民論壇”等等,我每篇必看。不但我個人讀報,我還建議由區委宣傳部編制《新順河文選》,區四大班子成員推薦文章定期選編,在我推薦的文章中,《人民日報》的文章是最多的。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堅持用報、倡導用報是我多年來的習慣。我任順河回族區委書記后,在2015年初發現我區也和其他地方一樣,出現由擔保貸款公司非法營運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其中問題樓盤尤甚,解決起來十分棘手。恰逢這時,2015年3月25日《人民日報》十六版登載了長篇報道《濟南最大爛尾樓是如何收尾的》,我讀后很受啟發,立即讓辦公室的同志復印了十多份發給相關同志,參考濟南的做法,制定出我區三個問題樓盤的解決方案,收到良好的效果,保持了社會的穩定,大家一致稱贊。

  類似的例子不一而足。毫不夸張地說,《人民日報》對我個人這麼多年來在學習、工作上的幫助,實在不是一篇文章能說完的。我與《人民日報》的這種緣分,恐怕這一輩子也說不完、斷不掉。她帶給我的知識、力量和信心,使我受益終生。

  (作者為河南省開封市順河回族區委書記)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