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3期

貼近新時代 打好主動仗

——浙江廣電集團做好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探索實踐

姜 軍
2018年07月04日15:18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貼近新時代 打好主動仗

  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是主流媒體的一項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聞輿論工作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

  自去年以來,作為省級主流媒體,浙江廣電集團緊緊圍繞“迎接十九大、學習十九大、宣傳十九大、貫徹十九大”,著力加強新型媒體集團建設,著力提高新聞輿論引導水平,努力貼近新時代,堅決打好主動仗,先后推出了《大地的回響——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的探索與實踐》《還看今朝?浙江》《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紅船緣》等一系列重大主題性、戰役性報道,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普遍好評,為深入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也為主流媒體如何貼近新時代、打好主動仗、進一步做好新聞輿論工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貼近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要有新站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聞事業,也必然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對於主流媒體來說,新聞始終是發展的根基,是核心主業,是立台之本。這個地位,在新時代將更加突出,更加重要。去年1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記協成立八十周年的賀信中,希望廣大新聞工作者堅定“四個自信”,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唱響奮進凱歌,凝聚民族力量,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是黨的十九大后總書記對新聞輿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浙江廣電集團時刻牢記新時代主流媒體的使命擔當,自覺用黨的十九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努力做到貼近新時代、認清新形勢、確立新站位,堅定把握時代進步之魂,敏銳觸摸時代發展之脈,善於引領時代風氣之先,努力在新聞輿論宣傳上先人一步、高人一籌、勇立潮頭。

  新站位基於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正確指引

  黨的十九大精神內容十分豐富、內涵十分深刻、思想博大精深,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作為新聞工作者要不斷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真正悟透十九大的鮮明主題,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悟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悟透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深遠影響,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特別要深入領會這些新思想、新論斷中蘊含的方法論、實踐論,用於指導新聞實踐。隻有通過認真學習,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站位,十九大精神宣傳才能做到位、做出彩,才能把十九大精神講清楚、講明白,也才能讓十九大精神宣傳做得更准確、更有針對性、更能被群眾理解和接受。浙江廣電集團前一段時間推出的電視理論評論節目《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被上級領導評價為“對電視理論宣傳的成功探索”,主要得益於節目組和宣講嘉賓在認真學習和准確把握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基礎上,自覺提升思想站位和立意格局,使節目產生更高層次、更大范圍、更深影響的傳播效果。下一步,浙江廣電集團將繼續謀劃推出一系列高站位、高立意、高水平的主題宣傳精品力作,並以此進一步深入貫徹習總書記對新聞戰線的學習要求、政治要求、導向要求和工作要求,努力開創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新局面。

  新站位源於“中國夢”在浙江的生動實踐

  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的起航地,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萌發地。作為省級主流媒體,我們新聞宣傳的重中之重就是要熱情聚焦“中國夢”的浙江篇章,聚焦浙江發展,展示浙江實踐,講好浙江故事。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十九大精神學習宣傳與改革開放40周年宣傳有機結合起來,將是今年新聞宣傳的重要任務。浙江廣電集團將積極發揮廣播電視特色優勢,重點關注改革開放40周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浙江各地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重點關注浙江作為改革開放先發地和“模范生”、特別是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萌發地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生動實踐﹔重點關注我省大力弘揚“紅船精神”“浙江精神”,加快“兩個高水平”建設的舉措成效。要深化“走轉改”,既要跟蹤“最多跑一次”改革、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建設、做大做強“八大萬億產業”、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樞紐等重大部署,也要關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平凡小事,以新聞工作者的敏銳和智慧,去挖掘實現“中國夢”的浙江探索,記錄實現“中國夢”的浙江作為,講述實現“中國夢”的浙江故事,凝聚實現“中國夢”的浙江力量,用新聞報道的方式,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提供更多浙江的生動實踐、鮮活素材和豐富經驗。

  貼近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要有新氣象

  有了新站位,還要有新氣象。新聞輿論工作重中之重就是要讓新聞報道既有信息量、更有含金量,既有吸引力、更有公信力,既有關注度、更有美譽度,既有視聽率、更有到達率,努力讓新聞報道更具新時代的風貌特點,使新聞工作更符合新時代的任務要求。

  以使命的擔當做報道

  強烈的使命擔當是做好新聞報道的前提。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擔當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宣傳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心聲,書寫時代進步。用直白的一句話說,就是“該沖的時候必須沖上去,該錄下來的時候必須錄下來,要播出去的時候必須播出去”。在重要歷史節點,主流媒體絕不能缺席,絕不能失聲,這就是“擔當”。去年以來,浙江廣電集團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浙江衛視重點策劃推出了《大地的回響——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的探索與實踐》重大主題報道。這組報道在10月6日至13日播出,是對十九大召開最誠摯、最深情的獻禮。報道採制歷經兩個多月時間,浙江衛視首次開啟16個報道組同步採訪模式,分赴全省多地,沿著總書記主政浙江、調研浙江的足跡,走訪總書記重點關心過的人和事,用鮮活的畫面和生動的語言講述浙江人民牢記總書記囑托,踐行“八八戰略”砥礪奮進、鏗鏘前行的發展故事。集團編委會成員帶隊深入基層一線調研,深入淳安下姜村、安吉余村、龍游余村金村、武義后陳村、畬鄉景寧、台州大陳島等多個習總書記多次關心、調研過的地方,訪問親歷者,聽感受,看變化,提問題,進一步加深了對“浙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萌發地”的理解。10月,《大地的回響》播出后,片中習近平總書記為浙江描繪的宏偉藍圖和他心系百姓的民生情懷在浙江大地引起強烈反響,不僅是浙江的干部群眾,其他地方干部群眾也都自發收看,這充分說明這組報道的分量之重,也體現了我們作為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除了《大地的回響》外,浙江之聲也在去年9月策劃推出了大型新聞行動《潮起錢江》,聯合全省28家市縣台組建大型全媒體採訪團,兵分三路從錢塘江源頭衢州開化一路向東,途經18個錢塘江流域市縣,重走習近平總書記走過的路。採編人員紛紛表示,隻有去過山村,才能真切感受到山村經歷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隻有到過社區,才能真實體會到民情民生的深刻內涵﹔隻有登陸海島,才會深切感受到責任與使命、傳承與奉獻的信念堅守。這些都啟示我們,不論科技如何發展,不論採訪手段如何進步,都無法替代新聞工作者使命擔當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腳踏熱土,才會獲得最有價值的新聞﹔勇於擔當,才能成就精品力作。

  以人文的情懷做新聞

  真摯的人文情懷是做好新聞報道的根本。沒有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人文情懷是根本不可能做好新聞工作的。換言之,如果不是帶著情懷走下去、帶著真心深進去,只是單純地到了基層,即使“一身汗,兩腿泥”也做不出好新聞﹔隻有懷著滿腔真情,“蹲得住、蹲得久”,真正與基層群眾有貼心的交流,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做到用群眾的視角和心態去體察民情,用群眾的立場和觀點去表達他們的訴求。去年9月初,浙江衛視推出人物系列報道《貴州支教校長陳立群》,記者深入貴州黔東南山區,蹲點記錄了杭州學軍中學原校長陳立群到貴州黔東南州台江民族中學義務支教、無私奉獻的事跡。這組報道有三個特點,第一是平等的交流。記者沒有高高在上,而是跟採訪對象處於平等的位置進行交流,既不俯視,又不仰視,採用最親切、最質朴的電視語言和鏡頭,真實展現人物鮮明的個性特征和人性本色。在這樣的交流中,既看到了陳立群校長難能可貴的家國情懷,也看到了他忠於職守的職業情懷。第二是細節的呈現。陳立群的報道中,有兩個細節很感人,就是兩次“追”。第一次“追”,是追一名骨干教師。教師因為家裡親人生重病,學校工資低無法負擔,准備辭職去民辦學校。陳校長知道后,就去醫院挽留他。最后,老師收回了辭職信,並表示要和陳校長一起奮斗。第二個“追”,是追一名學生。這個學生成績很好,但因為父母病亡,沒錢上學,准備放棄學業去深圳打工。最后,陳校長還是把這個學生接了回來。這兩個“追”,都是細節化的呈現,非常真實,透露出真摯的人文情懷。第三是情感的共鳴。陳立群,一個人民教師,不求回報地默默付出,跟有些名牌學校教師退休后到民營學校教書,年薪幾百萬,形成強烈的反差。在教師節前推出這樣一個人物典型,是非常有感染力和感召力的,起到了良好的社會傳播效果。

  以綜藝的手法做評論

  新穎的表現手法是做好新聞報道的支撐。以浙江衛視創新推出的首檔電視理論評論節目《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很多精彩元素就來自於綜藝的啟示。首先是選題。選題策劃需緊扣中央和省裡的重要精神和中心工作,有代表性和針對性。第一季、第二季做了“十九大精神面對面”和“紅船”。接下來浙江衛視將繼續圍繞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主線,精心謀劃“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等重大選題。其次是情境。參考綜藝節目真人秀的錄制,《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節目走出演播室,選擇基層一線,第一季“十九大精神面對面”走進村庄社區、車間工廠、機關學校、科創基地等,第二季“紅船”則選擇了南湖邊上的煙雨樓。宣講人和群眾齊聚一堂,拉近距離,告別了生硬、灌輸式的課堂講授模式,讓理論宣講更接地氣,更加入腦入心。再次是嘉賓。很多語言類綜藝之所以好看,有賴於嘉賓的妙語連珠。浙江衛視這次在選擇宣講人上煞費苦心,既看專家的理論高度和演講水平,又看他們的基層實踐經歷,更精選語言風格獨特、擅長口語化、故事化表達的專家學者,讓老百姓聽得懂、能理解。其中,70歲的“三農”專家顧益康,坐在農家小板凳上,給大家講自己對民宿和農家樂的理解。他說,民宿,就是你自己住的房讓給城裡人來住,你自己睡的床讓給城裡人來睡。而農家樂,就是農村裡的“老婆們”出來給城裡的“老公們”燒飯吃!在義烏國際商貿城,宣講人蘭建平拿起了一個撥浪鼓和一個指尖陀螺,就利潤進行比較,打開了小商品升級換代的話題,“有事情一起做,有錢一起賺,大家一起過得更好,這就是命運的共同體”,這樣的語言生動易懂,又很解渴。還要會講故事。節目時長近20分鐘,要讓觀眾能夠看下來,就必須講故事。有一期節目,專家講到奮斗精神,就舉了馬雲的例子。把馬雲當年辦淘寶的經歷繪聲繪色地講述出來,很吸引人,也很好聽。另外,互動也很重要。我們的節目,現場觀眾和嘉賓、主持人之間有互動,還通過電視手段連線省內其他基層點發起提問,這種多點聯動、內外互動的形式打破了地域時空界限,讓問題更有廣泛性,解讀更有針對性。最后要講究風格。“十九大精神面對面”從第一期到最后一期風格是統一的,有連貫性的。“紅船”也是,每期都有主持人朗誦經典名篇的環節,增加了節目的人文厚度。當主持人聲情並茂地朗誦習近平總書記的作品時,現場聽眾非常感動,使后面的宣講、問答和對話更有代入感。

  以高超的技巧做專題

  高超的技巧是做好新聞報道的保障。電視呈現是有技巧的,包括編導策劃的技巧、拍攝的技巧、剪輯的技巧、后期制作的技巧等等。去年,浙江廣電集團跟央視合作策劃創制了《還看今朝?浙江》特別節目,為了高標准、高質量呈現浙江5年的巨大變化,集團整合多頻道技術資源,全力保障﹔浙江衛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程參與策劃、創作和后期制作﹔還整合優質社會公司,參與幾個片子的制作。最后呈現的節目成為全國各地后續節目學習的樣板和標杆。在此基礎上,集團又聯合各市縣台策劃推出了《城市面孔》系列報道,用大片的手法、精美的畫面、動感的節奏、優美的旋律,把浙江的山美、水美和發展之美、和諧之美精彩呈現於熒屏,社會反響良好。除了浙江衛視,公共?新聞頻道採制的新聞專題《追尋科技特派員的足跡》以主人公自述的形式,講述了在扎根偏遠農村的過程中,科技特派員們用科技的力量幫助農民們脫貧致富的故事。這組報道拍攝精到、剪輯精致、色調精美,背景樂和同期聲相得益彰,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可看性很強。

  以扎實的作風做調查

  扎實的工作作風是做好新聞報道的基礎。而最能體現採訪作風的,無疑是調查報道。去年,集團交通之聲採制的《甬金高速集裝箱貨車司機疲勞駕駛深度調查》,是一篇調查類力作。記者以跟蹤記錄集裝箱貨車司機王少華的一次出車全程為開篇,採取體驗調查、剖析問題、反饋破解的方式層層推進,歷經3個月時間,採制了5篇報道,深入披露了駕駛員疲勞駕駛的深層次原因。報道播出后,得到省公路局、寧波市交通委等行業主管部門的及時反饋。同時報道也以內參形式上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先后批示,要求相關部門促成整改,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還有一篇《打120竟叫不來救護車——杭溫兩地急救醫生緊缺調查》,記者花了整整兩個月時間,蹲點杭州、溫州兩地急救中心等相關單位,與急救醫生同出車,記錄一線急救醫生最真實的工作狀態,反映了他們工作強度大、心理壓力大等現實問題。這組報道同樣內容詳實、採訪扎實、思路清晰、分析透徹,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另外,浙江衛視的《今日聚焦》欄目,記者經常起早摸黑,深入基層一線,深入新聞現場,用扎實的採訪、精確的核實、嚴謹的表達,做“真實、准確、專業”的調查新聞,努力“用新聞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總之,務必要保有追求真相與事實的初心,務必要堅持深入一線、深入現場,扎實採訪、反復求証,確保每一個細節都准確無誤,確保每一篇報道都能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貼近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要有新作為

  新站位決定目標方向,新氣象優化實踐路徑,新作為強調工作保障。新作為既要求加強紀律作風建設,又強調提高業務能力水平。

  執行紀律要更嚴

  這是新聞輿論工作的第一規矩,必須把新聞宣傳的紀律挺在前面。當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環境已發生深刻變化,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作為主流媒體工作者,尤其要時刻守住紀律和規矩的底線,切實做到心中有導向,宣傳守紀律,言行講規矩。要通過學習,樹立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增強政治定力,以自身思想政治上的自覺主動確保行動和步調上的高度一致﹔要通過實踐,確立更加強烈的導向意識,管好宣傳陣地,把正確輿論導向作為新聞宣傳的第一要務,真正打贏輿論陣地主動仗。特別是在宣傳指令和宣傳口徑的執行上沒有商量余地,沒有妥協辦法,絕不能踩“紅線”,決不能觸“雷區”,切實把宣傳紀律的要求落到實處、落到細處、落到小處。實際工作中,少一點“情有可原”,多一點“責無旁貸”﹔少一點“下不為例”,多一點“嚴防死守”,全力確保正確的輿論導向。

  融合傳播要更深

  這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任務,必須把融合傳播的重任扛在肩上。特別要深刻理解習總書記說過的一句話:“讀者在哪裡,受眾在哪裡,宣傳報道的觸角就伸向哪裡,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裡”。對於浙江廣電集團來說,下一步,將更加主動地去佔有大數據、更加深入地去分析用戶、更加精准地研究受眾習慣喜好,在新聞產品的收看收聽體驗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真正打造幾個新聞傳播“爆款”,在融合傳播上力爭新的深化突破。尤其將充分發揮“中國藍融媒體中心”的作用,努力在傳播渠道、內容呈現、採編流程改造等方面都有大創新、大突破,切切實實做好融合傳播這篇大文章,大力拓展輿論陣地,努力壯大主流輿論。

  內容創新要更多

  這是新聞輿論工作的規律要求,必須把創新突破的能力抓在手上。選題策劃要創新,要善於找准上級大政方針與基層生動實踐的結合點和連接點,既要有大主題、大策劃的重磅新聞,也要有小故事、小人物帶出大思想的鮮活報道﹔表達方式要創新,要在確保新聞事實准確的基礎上,新聞更注重好看好聽,更多借助藝術手段,展現最生動、最接地氣的群眾語言,努力做到畫面精美、語言精美,帶給觀眾新聞背后的人文情感﹔節目編排也要創新,要講求播出方式的多樣性,新聞事件與新聞背景的結合,突發事件進展與客觀評論結合,事件追蹤與當事人回應反饋結合等等,這些編排的集合會讓新聞事件更深入、更立體,信息量更大,內容也會更多樣。創新是內動力,創新是驅動力,創新更是生命力,創新是新聞工作者永恆的事業追求。

  採編作風要更實

  這是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保障,必須把隊伍的採編作風印在大地上。南宋詩人朱熹在《觀書有感》中,用“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兩句詩,來說明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用心觀察才能發現源頭活水,汲取源頭活水才會永不枯竭、永遠清澈,才能“天光雲影共徘徊”。從新聞傳播的角度來看,這“活水”就是火熱的生活,它來自基層一線,靠深入採訪取得。“好作風造就好作品,好作品體現好作風”。從歷史看,無論是延安時期的“三深入”,還是新時期的“三貼近”,都強調這麼一個道理,隻有深入群眾才能富有生活氣息,隻有扎根基層才能產生真情實感,才會有清新朴實的文風和打動人心的力量,才能不斷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從實踐看,大凡好作品無一例外都是“三深入”“三貼近”的結果,要求採編播人員走出去、沉下去,到基層一線去接地氣、長靈氣,多採制有“泥土味”“煙火氣”,能夠“接地氣”“冒熱氣”的優秀新聞作品,努力做到“有意義有意思”“既深刻又生動”,努力讓新聞報道出新出彩出效果,努力使輿論引導入耳入腦入人心。

  (作者系浙江廣電集團總編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