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聲情並茂講好"大學問"

2018年07月07日06:3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聲情並茂講好“大學問”

  紀實文學《梁家河》在陝西首發。新華社發

  航拍的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新華社記者 梁愛平攝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大學問”是什麼?如何把“大學問”講好?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制作的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通過梁家河這樣一個中國西北普通小村庄把領袖、群眾、國家緊緊聯系在一起,通過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把歷史、現實、未來有機結合起來,以史育人、以理曉人、以情動人,聲情並茂地講述了梁家河的“大學問”。

  再現了一段感人歷史。歷史體現在細節中,記錄在生活裡,一個個鮮活的小故事構成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青春歲月。像第一口沼氣池、第一口甜水井講的是青年習近平如何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實用的磨面機、打鐵的“小車間”展現了他解放思想、敢為人先的創新膽略,滿滿兩大箱的書、“磚頭一樣厚的書”充實著他勞動之余的“生活方式”,八份入團申請書、十份入黨申請書訴說的是他對信念的執著,等等。這些講述讓我們在回望歷史中,我們真切地看到了一個受苦“一滿幫間”、干活“不撒尖”、“吃苦耐勞的好后生”,一個“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的“黃土地的兒子”﹔也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習近平總書記是在艱苦歲月中成長起來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中國人民的領袖,是在人民群眾中成長起來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中國人民的領袖,是從青年時期就立志“要為人民做實事”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中國人民的領袖。

  講清了一個根本道理。人民群眾為什麼擁戴自己的領袖?因為習近平總書記“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能真誠地對群眾講“誰讓我們是朋友呢”﹔人民群眾為什麼信任自己的領袖?因為習近平總書記從在梁家河打水墜壩,建沼氣池起,就用行動詮釋著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領袖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自然會永遠與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領袖來自實踐的歷練鍛造,什麼苦都吃過當然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領袖是在黃土地上成長起來的,深深知道“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如果說“紅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原點,那麼“梁家河學問”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執政必修課。為什麼當代中國共產黨人能解決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就因為“腳踏在大地上,置身於人民群眾中間,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這樣的學問最真實也最管用。

  傳遞了一種堅定信念。50年前的梁家河“很原始”“也很窮困”,50年后的梁家河“家家戶戶過上了好光景”。習近平總書記說:“梁家河這個小村庄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梁家河的群眾說得更朴實也更直白:“聽近平的,准沒錯。”這是梁家河鄉親們得出的結論,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已經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但前進的道路並不平坦,我們要經受“四大考驗”,應對“四種危險”,在統攬“四個偉大”實踐中開啟全面現代化新征程,就要增強“四種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奮勇前進。

  品味這部作品,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示,講領袖的故事就是講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中國的故事。通過講領袖的故事,不僅可以讓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國共產黨、了解中國社會,理解中國共產黨、理解中國社會,更可以從中學習到人成長的品格、意志,學習到治國理政的經驗、智慧,學習到以身許黨許國、以身報黨報國的覺悟。

   (作者:辛鳴,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