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戲曲電影應有新的運營思路

2018年07月07日06:3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戲曲電影應有新的運營思路

  京劇電影《廉吏於成龍》劇照

  【文藝觀潮】

  從戲曲界的角度看,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令人關注的新亮點,就是三部3D戲曲電影參加展映,加上經典越劇電影《紅樓夢》修復版的放映,戲曲電影多年來第一次以這樣的強勢方式集體亮相,也因此引發了與戲曲電影相關的許多討論。

  從電影進入中國的第一天起,戲曲就與電影如影隨形。盡管我們還沒有找到眾所周知的《定軍山》拍攝與放映的可靠實証材料,但是還有一批史實值得學者們關注,那就是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等中國城市放映的大量取材於戲曲故事的無聲電影,它們孕育了中國第一代電影人和第一代電影觀眾,此后才有陸續興盛的中國電影。在中國電影百來年的歷程上,多數年份裡,戲曲電影都是最受觀眾歡迎和喜愛、同時最具票房號召力的電影樣式。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末,戲曲與電影的關系開始疏離,尤其是在中國電影業最為蕭條的年代,戲曲電影幾乎絕跡。如果說新世紀以來,戲曲和電影都分別呈現出新的景氣景象,兩者走出困境的路徑卻截然不同,電影市場的復蘇和戲曲行業的復蘇,走上了兩條完全相背離的道路。因此,戲曲與電影歷史上的緊密聯系,並不意味著今天的戲曲電影必然會簡單且直接重新回到影院的中心位置,成為電影院線排片優先選擇的對象。

  我們必須看到,當下戲曲電影的拍攝與放映這兩個環節存在嚴重脫節的現象。雖然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和高層的推動,戲曲界也有熱情,戲曲電影的拍攝數量正在逐漸增長,技術手段更是日新月異,然而這些耗費大量資源拍攝完成的戲曲電影,包括國家主導的京劇電影工程拍攝的10部經典劇目影片,都很難進入影院正常的排片序列,它們並沒有多少機會和觀眾直接見面,連接受市場檢驗的機會都無緣得到。因此,一方面是戲曲電影的拍攝數量在逐年增長﹔另一方面,這些電影拍攝完成之日幾乎就是其生命終結之時。由於戲曲電影在電影院線的排片體系中不能獲得合理的安排,隻能局限於一些沒有多大影響的小影院放映,因此就有建議,希望通過政策性手段,強制性地要求商業影院在黃金時間安排一定比例的戲曲電影,但這並不是一種合理和有前景的措施。

  電影的院線放映體制有其自身的邏輯與規律,各家連鎖影院在排片時首先要顧及目前的主流電影受眾的口味與選擇,這不僅不應受到指責,而且恰是電影業正常運營之根本。當然,這裡所說的口味與選擇,其實只是一個小群體的判斷,至少從現實的情況看,這個有排片決定權的群體對戲曲電影的市場預期顯然是悲觀的,因而很難讓他們罔顧市場供需關系,在院線大量安排戲曲電影的放映。戲曲愛好者在感情上或許很難接受這樣的現實,然而至少從目前情況看,他們這樣的判斷並沒有大錯。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的大中城市開始引入民間資本,建設條件堪與國際接軌的多廳影院,目前這類影院已經成為大型商圈的標配,大銀幕的數量也已經超過5萬。它為新世紀電影市場化轉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然而也需要指出,這類影院的成功營運最初就是依賴進口分賬大片實現贏利的,因而目前超過一代電影觀眾的觀影經驗,都是在這類豪華影院中,通過以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那些影片的欣賞積累而成的。這一新的觀影環境及與之相適應的電影產品,培養了數千萬甚至更多熟悉並容易接納好萊塢式的類型電影的觀眾,它與近年電影市場的復蘇互為因果。盡管近年國產影片逐漸擁有了可與進口影片相抗衡的市場號召力,但實際上那些有較高票房的影片(《戰狼2》就是典型代表),其表演美學和敘事模式,無不是好萊塢模式的搬用和效仿。這些電影觀眾的欣賞口味與取向,既與戲曲這樣的表演樣式隔膜,對戲曲民族化的敘事方式也相當陌生,如果強行在這類影院放映戲曲電影,結果肯定是雙輸。

  然而,中國目前電影觀眾盡管數量龐大,如果按觀影人口年齡分布看,實際上主要集中在青年一代,佔社會更大比例的中老年和新世紀以來復蘇的電影市場之間,還沒有來得及建立起關聯。那些附著於大型商圈的豪華影院線動輒50∼80元的票價,實在超出了平均月收入隻有三五千元的中老年觀眾,尤其是退休老人們的消費能力﹔它無意間不自覺地引出的結果,就是中國有或比青年數量更多的中老年觀眾,他們對電影的欣賞趣味還沒有來得及被好萊塢式的電影同化,尤其是還保有對戲曲的情感記憶,在這些珍貴的記憶裡,沉澱了中華民族豐厚的審美經驗。因此戲曲電影並不是完全沒有市場前景,隻不過戲曲電影的受眾群與目前電影院線體系培養與針對的主流觀眾群並不相重疊。這些潛在的戲曲電影觀眾是一個尚未被開發的龐大的群體,他們或許不適應當下電影院線的審美指向,但是對當代戲曲表演藝術名家和他們主演的戲曲電影,尤其是那些在銀幕上展現的經典劇目,是有濃厚的欣賞興趣的。我相信文章開頭說的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精心拍攝的戲曲電影,一定會引起這個觀眾群體濃厚興趣,當年戲曲電影的興盛靠的就是觀眾對戲曲的感情,既然這樣的感情鏈條仍然存在,就有可能通過優秀的戲曲電影重新喚醒。

  所以,簡單化地要求在現有的院線安排戲曲電影的放映,必然導致產品與消費者的錯配現象,戲曲電影從拍攝到放映,都需要有別於現有的商業化院線的傳播渠道,它們應該有新的運營思路和新的商業模式。我曾經建議在城市通過政府規劃和引導,吸引社會多元投資主體參與的途徑,開辟新的專門化的戲曲電影院線,影院的選址應該更靠近於人口相對密集的居民區,它們不是與大型商圈相配套,而是與社區文化與健身設施相配套。就像商品的流通既需要大型商圈也需要社區便利店一樣,這樣的戲曲電影院線,更適宜於中老年觀眾,因而有可能將這個年齡段的觀眾重新吸引到電影院裡,當然,他們同時也必然會帶動一部分青少年觀眾進入戲曲影院,讓他們從小就有機會體驗和感受戲曲之美。而且因為戲曲電影相對拍攝成本較低,假如影院不過於追求設施之奢靡,電影票價也可以降低到與中老年觀眾日常消費能力相適應的程度。實際上河南等地農村早就建設了類似的電影點映系統,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戲曲電影,它也激發了農村地區的民間資本投入戲曲電影拍攝的熱情,假如這一趨勢能夠向城市的社區延伸,戲曲電影的未來,將大有可觀。

  那麼,這樣的院線會有足夠多優質戲曲電影源源不斷地滿足日常放映需求嗎?拍攝優秀的戲曲電影並不容易,歸根到底,戲曲與電影是表現形式殊異的不同的藝術門類,戲曲與電影聯姻的歷史,就是兩者對話、沖突和相調和的歷史。戲曲電影的創作者如果心存對戲曲的尊重,並且試圖在電影裡凸顯戲曲的表現手法和敘事方式的優勢,就需要收起自以為高戲曲一等的驕傲,虛心地拜戲曲為師。當年深受戲曲名家名劇熏染的導演們也每每感覺戲曲電影拍攝之不易,今天在電影行業起主導作用的中青年電影導演,談起西方電影名家和拍攝觀念、手法如數家珍,對戲曲特有的表現規律卻未必有多少認識,更不用說對戲曲藝術語匯的嫻熟把握與深切體會。因而,對今天的電影界的多數導演而言,即使要求他們拍出合格的戲曲電影,就已經是嚴峻的挑戰。曾經有新銳導演試水為某當代京劇名家拍攝她的優秀作品,卻嫌棄京劇的鑼鼓點,其結果是非驢非馬,慘不忍睹,就是讓人感慨的例証。然而可欣慰的是,數十年來各戲曲劇種都有一批優秀的經典劇目被拍成戲曲電影,所以,優秀戲曲電影的存量相當可觀,許多逝去了的戲曲大師都留下了他們的銀幕影像,這些舊電影如果經過修復,也會很有欣賞價值,它們足以支撐起戲曲電影院線的正常運營。

  戲曲電影的拍攝和放映,是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更是用新的科技手段傳承與傳播中華傳統藝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我們要把握電影環境的新變化,找准戲曲電影的目標觀眾,培育更適宜於其生存發展的優質土壤。隻要根據新的社會境況對症下藥,戲曲電影的第二春,相信不遠的將來一定會來到。

  (作者:傅謹,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