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共青團新聞聯播》團十八大特別節目:30分鐘的台前幕后

2018年07月10日06:5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30分鐘視頻節目的台前幕后

  “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6月29日晚上十點,當《共青團新聞聯播》節目主持人蔣佩珊口播結束語中默默少了“下期”,隻剩“再見”時,演播室裡,隻有攝像稍稍鬆了一口氣。而節目編導、推廣等一系列后期人員當天的工作還將繼續。

  6月26日至6月29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由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和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推出的《共青團新聞聯播》視頻專題,專門針對此次大會制作了每天一期的“團十八大特別節目”。

  一個日常保持周播頻率的節目,是如何在團的十八大期間將大會內容、團代表風採、各地相關新媒體文化產品等內容一一囊括其中、並且以日播的頻率呈現給大家的?對此,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了《共青團新聞聯播》相關制作人員,聽他們講述5期“團十八大特別節目”背后的故事。

  3套預案,都細化到每個人、每一分鐘

  4月底接到團中央通知,確定需要在團十八大期間制作特別節目,總導演高旭坦言,自己並沒有感到太大壓力。“在之前黨的十九大期間有過類似的嘗試,所以接到任務后很快就進入角色,著手策劃了。”高旭說。

  在團的十八大期間制作推出特別節目,《共青團新聞聯播》要與以往的節目有哪些不同?如何確定欄目設置,才能盡量做到既滿足不能到現場參會的團員青年和基層團干部對大會的了解需求,又突出各地共青團改革成效、展現基層團代表風採?前期,總策劃黃勇和閔捷帶著高旭和總撰稿陳鳳莉沒少開“碰頭”會。

  一開始,高旭想著在節目中設置專門的欄目,向大家傳遞什麼是團代會、團代表是怎麼產生的等相關內容,但是發現已經有一些地方做了類似的解讀產品。

  “不能簡單進行信息的傳遞,我們需要結合共青團工作和青年特色,既有現場紀實,又有深度報道,讓大家能從我們的節目中既獲取新鮮的‘活魚’,還能撈到‘干貨’。”陳鳳莉一直從事共青團和青年問題相關報道,又熟悉新媒體傳播規律,她的建議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

  后來,參考央視對重大會議的報道,結合共青團和青年特色,大家商量將欄目確定為“團代會紀實”“團代表面對面”“團代會新視角”,以新聞資訊、人物採訪、文化產品等版塊來呈現。

  真正能夠參加團代會的團員青年只是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團員青年和團干部很關注此次團代會,想要在第一時間了解大會內容。全媒體時代,文字、圖片的報道並不能滿足大家對資訊的全部需求,而《共青團新聞聯播》作為唯一一檔全程報道團十八大的視頻節目,有必要將大會議程中的環節盡可能完善地呈現給大家。

  “哪些會議場景可以出同期,哪些能配畫面,又有哪些隻能主持人口播,對於一些關鍵會議環節,我們分別制定了3套適合不同採訪要求的方案。”陳鳳莉介紹,涉及到的拍攝人員、採訪記者、文字記者,任務、分工都落實到了具體的人。“包括每天下午5點完成腳本的撰寫,6點45分左右現場召開選題策劃會,對第二天的內容細化梳理……”這些在報道預案中都有詳細的計劃。

  “代表面對面”是此次節目的重點版塊,嘉賓人選的確定也是一個不小的“工程”。前期,陳鳳莉和高旭逐一查閱團中央推薦的300人重點報道名單,了解他們的事跡、所代表的群體以及他們背后的故事,縮小人選名單,又拿到小組會議上集中討論。

  “針對初步確定的嘉賓事跡,大家一起商量誰適合在‘面對面’環節採訪、可以放在哪一期。”高旭回憶,視頻部5月一周一次的策劃會,到6月基本上每天都在隨時開會確定新的進展。

  開幕會可以有幾名攝像記者進入人民大會堂採訪、機位如何設置,前期一直沒有定下來,制作人員隻能制定不同的方案加以保障。盡管6月23日就進駐大會,對場地、會議流程等都核對過好多次了,但是節目正式“開戰”前一晚上,直到凌晨3點,視頻部還是進行了最后一次全體演練。

  一個人“掰”成兩三個用

  作為節目主編,李寧比其他小伙伴更早接觸團代表。

  “代表面對面”環節的嘉賓名單剛確定,他就開始研究各種信息。“不僅要熟悉代表情況,還要考慮會議期間如何安排採訪地點、嘉賓時間,如何讓僅有的幾台機器和緊張的人手最大化協調。”李寧說,接到這樣的重任,自己一開始有些意外,但是很快就投入到和各個團代表的前期溝通當中。

  6月26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開幕會前的嘉賓採訪環節是個很大的亮點,也備受大家期待。為了保証現場採訪萬無一失,又不影響團代表有序進場。李寧和小伙伴賈夢夢前一天特意選了代表休息間隙到駐地“摸底”。

  “我們和代表提前做了溝通,告訴他們開幕會前在什麼位置、會佔用幾分鐘,請他們談談參會感受和期待,讓代表對採訪有個大致了解。”第二天,在代表入場前一個多小時,李寧和團隊小伙伴就全員出動,7個拍攝小組早早地來到人民大會堂前架起了攝像機。

  雖然起了大早,也沒能有機會進入開幕會現場,但是讓李寧和小伙伴們開心的是,按照預定計劃,成功採訪到了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團代表入場時的情景,記錄下了代表們會后出場時的激動和振奮。

  當天上午,在人民大會堂的開幕會上,盡管總編導王榮華作為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拿到了唯一一個進入會場攝像的名額,但這讓他感到“壓力山大”。

  為了完成任務,他攜帶了兩套設備,一套是固定機位的全場錄制,一套採用“游擊”方式。

  “因為參會媒體還有央視,對於他們強大的機位來說,如何高效拿到當天晚上《共青團新聞聯播》能用的素材,我一點也不敢放鬆。”在現場,王榮華一邊注意著固定機位拍攝是否正常運行,一邊要確保一個環節不漏的記錄下開幕會重要時刻、代表特寫畫面、重點代表團參會畫面、領導講話素材。

  “整個上半場隻有40分鐘,但是靠一個人拍攝這麼多所需的視頻資料,確實是個很大的挑戰。”王榮華想了個辦法——按照所需材料的重要程度分步驟完成攝像工作。

  而忙著聯系採訪嘉賓的李寧也會根據實際需要,時而擔任鏡頭后的攝像,時而是鏡頭前的採訪記者。等到深夜,大家忙不過來的時候,他還會給后期編導“搭把手”,一起剪片子。

  “所有參與的工作人員都不只是一個角色,不僅是攝像、編導、還有后期,每個人身上都要肩負2到3個角色。”王榮華介紹,會議期間,真正採訪到的嘉賓除了預案中的“規定動作”,還有很多“臨場發揮”。

  原來,視頻部在採訪拍攝的同時,還有很多文字記者分布在不同的代表團,參加各個分組會議。

  “記者們在分組會中一旦捕捉到亮點,就可以隨時‘召喚’攝像前去。”會議期間,為了讓節目內容既有豐富的現場新聞畫面,又能挖掘到團員青年聲音、基層共青團改革中的成效和困境,陳鳳莉大腦中總是緊繃著一根弦。她經常是上午一邊忙著協調前一天所錄制的視頻節目在各個微信平台的推廣,一邊在微信群裡不時提醒融媒報道小組的文字記者們“如果有鮮活的現場新聞,記得立即聯系視頻部同事過去拍攝”。

  團的十八大期間,坐陣后方的總導演高旭沒少熬通宵。對於大家的辛苦,他也都看在眼裡,但是想要分清到底是從幾點開工的,卻很難。

  從8點半開始,記者們開始對接各自採訪嘉賓、攝像分別前往兩個會場駐地拍攝分組會議。在這之前,前一天的視頻已經送審、負責推廣的人員開始在各個平台上傳、協調發布。部分編導開始剪輯當天所需的視頻素材、前期腳本也開始了撰寫……

  “預設每天8點半開始工作,晚上10點就能休息,結果基本上都是24小時連軸轉。”高旭記得,26號下午4點主持人就開始化妝,但是因為當天開幕會,涉及內容比較多,腳本到晚上12點才定稿,等到后期制作完成都快凌晨5點了,早上8點開始推廣傳播,后期的工作人員才開始休息,而其他人已經開始了新一天的採訪。

  “二十幾個工作人員,負責39個代表團、80多個代表的採訪、開閉幕會、所有的會議流程、每個團、每個環節都進行了報道。”雖然人手不夠,但是依然圓滿完成這次報道,高旭給團隊點了個大大的贊。

  青年和基層團干發聲交流的平台

  從一開始,《共青團新聞聯播》團十八大特別節目就有明確的定位,不做會議信息的“搬運工”。

  “要有溫度、有深度,關鍵要能夠獲取各行各業青年的聲音,請基層團代表分享共青團改革成效,談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難,既要讓大家看到近年來的工作成績,又要讓大家能夠有一個平台探討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陳鳳莉介紹。

  採訪中,來自浙江的團代表祝黎昕講述了自己加入“萬少華團隊”,第一次志願為飽受日軍細菌戰蹂躪的爛腳老人醫治換藥的場景。面對鏡頭,作為一名基層團代表,她向廣大青年發出號召,希望更多有志青年加入醫療事業,共同守護大家的健康。

  吳佳祥是航空工業貴州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一名設計員,在《共青團新聞聯播》的演播室,他不僅講述了自己的“中國夢”,還向大家展示了公司團委專門制作的團十八大獻禮作品——剪紙新時代。

  因為一張“大眼睛”照片,蘇明娟不僅被公眾熟知,還成為了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此次團代會期間,已經是團安徽省委兼職副書記的她也走進“團代表面對面”欄目,談起從一名普通青年轉變為兼職團干部后,自己對希望工程工作不斷加深的理解。

  大會期間,每天都有超過5名嘉賓走進《共青團新聞聯播》“團代表面對面”,或暢談心聲、或交流工作、或傳遞青年聲音。

  蘇靜是團蘭州市委宣傳部部長,雖然沒能到現場參會,但是她時刻關注著團十八大的相關信息。《共青團新聞聯播》中的“團代表面對面”讓她尤為印象深刻。

  “這種視頻採訪的形式讓我能夠真實地感受到在全國各行各業、各個地域不同團干部對團的十八大會議精神的深刻理解。”蘇靜說,在節目中,了解到其他地方團的工作開展的有聲有色,她也意識到自身在團的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這樣的分享和交流,也讓作為西部基層團組織工作者的我們,能夠更明確需要補課的內容和開拓創新的方向。”

  讓王榮華意外的是,會議后期,不時有代表主動找上門,想要通過這個平台發聲。有想和其他地方同行分享工作經驗的,也有帶著問題來,希望能夠得到大家共同關注並尋找解決方案的。

  “《共青團新聞聯播》通過視聽畫面來展現整個大會的狀況,是各個部門聯動、深入到大會角角落落的集錦,不僅樣態豐富,還有固定版塊呈現大會進展情況和代表的精神面貌。”盡管持續一周的工作,大家的工作時長達到90個小時,幾乎每天隻能睡四、五個小時的囫圇覺,但是能有機會參與報道團員青年政治生活中的這件大事,作為一名黨員,王榮華覺得這是件很光榮的事情。(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杜沂蒙)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