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改革開放40年 中國人的"數字生活"

盧澤華
2018年07月13日07: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人的數字生活

  圖為90年代的北京市中關村。(資料圖片)

  6月20日,在2018世界交通運輸大會科技博覽會上,觀眾與服務型機器人自拍。 陳曉根攝(人民視覺)

  5月28日,陝西省西安市地下綜合管廊項目首次採用智能巡檢機器人測試巡檢。藍小安攝(人民視覺)

  5月19日,參觀者在北京科技周上體驗國際上首款量產版全高清AR智能眼鏡。 陳曉根攝(人民視覺)

  6月11日,讀者在張家口市宣化區行政辦公中心“信用智能借書機”前挑選借閱圖書。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

  1994年4月2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的目光都聚焦在一個名為“北京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工程”的項目上。當天,這項連接著數百台主機的網絡工程順利通過美國Sprint公司接入國際互聯網,中國由此成為第77個擁有全功能互聯網的國家,迎來了自身數字化建設從無到有、化繭成蝶的起始點。

  24年后,從活力無限的網上購物到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技術﹔從隨處可見的網絡支付到“一掃即達”的共享出行……在中國政府、產業和社會各界努力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數字經濟規模排名第二的國家。“數字化”已成為提升國人生活水平、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社會發展、促進改革開放的重要途徑,中國也成為全球數字化進程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初識“數字化”

  過去“渴望”今成現實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電腦已經成為不少人每天接觸最多的‘電器設備’,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講,叫做步入‘數字化生活’。可是,也有不少家庭還在渴望著一部屬於自己的電腦。”這是1997年一篇名為《渴望數字化生活》的文章裡的一段話。

  上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社會“數字化”剛處於起步階段,雖然不少家庭已經購置了電腦,但總體而言,擁有電腦的家庭還是鳳毛麟角。

  自1994年中國實現與國際互聯網全功能鏈接以來,中國開始了全面鋪設中國“信息高速公路”的歷程,中國科技網、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金橋信息網相繼開工建設,信息時代的大門在國人面前悄然開啟。

  從1997年開始,中國互聯網步入快速發展階段。統計顯示,1997年,中國網民數量僅為62萬人,此后,全國網民每隔半年即增長一倍,到2000年,中國網民數量已經增長到1690萬人。中國互聯網第一次發展高潮也隨之到來,免費郵箱、新聞資訊、即時通訊一時間成為最熱門應用。新浪、網易、搜狐等互聯網品牌也迅速打響知名度,在全球互聯網產業嶄露頭角。

  到2002年,中國網民數量飆升至5910萬。電腦開始在各個家庭迅速普及,中國人對“數字化生活”的渴望,正轉變成千千萬萬“尋常百姓家”的生活日常。

  回想起自己家裡第一台電腦,家住北京的李女士至今記憶猶新。2001年春節前夕,剛剛拿到年終獎的她看到家電賣場在搞促銷活動,不由心動,於是就花掉自己積蓄中的4800元添置了家裡第一台電腦。此外,她還花了380元購買了一款MP3。

  “家裡有台電腦頓時方便了許多。”李女士說,有了這台電腦,平時在家裡就可以上網玩玩游戲、查資料、看節目等,以前家裡“人氣”最高的電視反而派不上用場了。

  僅過一年,李女士就為住在老家的父母也買了一台電腦,並教會父母使用搜索引擎和“QQ”聊天軟件。“父母平時喜歡看戲曲,以前都是購買光盤,現在網上一搜就全有了。平時通過網絡跟父母聊天也更加方便,省了不少電話費,父母都說這錢花得值。”李女士對本報記者說。

  互聯網在國人家庭中的迅速普及有效帶動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電子商務、網絡游戲、視頻網站、社交娛樂等互聯網應用幾乎在這一時間全面開花。伴隨著中國互聯網新一輪的高速增長,中國網民數量也不斷攀升,2008年6月達到2.53億,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

  共享“數字化”

  涵蓋社會方方面面

  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的吳女士每天6:30准時起床,從她睜開眼的那一刻開始,一天的“數字化”生活就已開啟:洗漱之前,先在打車軟件上下一個訂單,洗漱完畢時,司機一般正好能停在小區樓下。上車以后,吳女士會打開手機裡的訂餐軟件,選取單位附近的餐廳訂一份“自取”早餐,下車之后就能拿到自己喜歡的煎餅和牛奶。單位門口已經裝上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考勤系統,隻要刷一下臉,就能打開單位的門禁,同時也起到簽到的作用。下班后,吳女士會掃一輛共享單車,騎至離單位不遠的超市,購買一些蔬菜水果,再預定網約車回家做飯……

  在美國留學生邁克看來,“數字化”已經成為中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早晨一起來就打開微信,晚上睡覺前還在看微信,他們可以用微信做越來越多的事情:轉賬、叫出租車、訂外賣、買電影票、預約挂號等等。”聊起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他曾在給朋友發送的信息中這樣說道。

  “數字化”在中國社會的迅速普及與國人對數字化生活的開放態度密切相關。以網絡支付為例,中國網絡支付起步雖晚,但國人對網絡支付的接受度一直很高。截至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數字支付市場,二維碼已成為廣泛使用的支付手段。智能手機用戶通過其支付賬單,在商場消費以及從自動販售機上購物。《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8)》顯示,2017年,國內商業銀行共處理移動支付業務375億多筆、金額202萬億多元,同比分別增長46.06%和28.8%。非銀行支付機構共處理移動支付業務2390多億筆、金額105萬億多元,同比分別增長146.53%和106.06%。

  對此,新加坡媒體報道稱,科技的發展,讓中國城市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兩秒鐘掃碼、三秒鐘刷臉對早已玩轉科技的年輕人來說不值一提。

  除了民眾對數字化生活的熱情,中國各地政府也在數字便民服務方面不遺余力。

  登陸“在重慶”網站,映入眼帘的是“安居樂業”、“寶貝計劃”、“健康衛士”、“自駕無憂”等功能板塊。通過這家網站,市民足不出戶就能把水電氣繳費、醫院預約挂號等生活瑣事“搞定”。如今,這個整合重慶市多部門服務功能,提供涵蓋社保、醫療等370多項服務的網站,已經成為重慶市信息領域智能化惠民服務范例之一。

  在全國各地,像“在重慶”這樣的便民服務平台有成千上萬個,這些平台通過踐行“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理念,給國人數字化生活帶來更多便捷。

  建設“數字化”

  “數字中國”大步前進

  在去年國內掀起“雙十一”網購熱潮的時候,遠在俄羅斯的“剁手黨”安娜(化名),也加入了這場狂歡。她通過阿裡巴巴旗下的速賣通在線交易平台網購了來自浙江義烏的一款電子產品。借助中國物流公司開通的俄羅斯專線物流,最快隻要一周,安娜就可以從俄羅斯當地快遞員手中收到自己的“戰利品”。

  當安娜在電腦上隨手一點、開始下單的同時,互聯網絡另外一頭的中國義烏,正在將數以萬計的小商品向全球各地發送。近年來,中國電商產業迅猛發展,有著中國“小商品之都”之稱的義烏也掀起不小的跨境電商浪潮,僅2010-2016年,義烏電子商務貿易額就增長了逾6倍。如今,義烏“全民皆商”已成風潮,無論從事哪種職業,多數義烏市民都運營著自己的網店,吃飯逛街的時間,手機一操作可能就處理了幾筆訂單。對於義烏而言,電商不僅改變了商業運營方式,帶動了當地餐飲、酒店、旅游等行業的發展,更讓數字經濟“造富”於民的理念深入人心。

  據統計,截至今年3月,義烏全市經工商登記電子商務經營主體達90748家,同比增長46.6%。全市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465.37億元,同比增長24.67%。

  義烏“全民皆商”、從事電子商務行業的現象,是“數字化”帶動中國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如今,數字經濟大潮正在中國如火如荼地展開,統計顯示,2017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27.2萬億元人民幣,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32.9%,規模已位居全球第二。這顯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數字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同時,中國“數字化”作為一種新興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甚至成為了耳熟能詳的“中國名片”。在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評選出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中,網絡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都屬於數字經濟領域。而另一項發明“高鐵”,也積極擁抱互聯網,在動車組WiFi平台建設、在線點餐、特色電商、聯程出行、智慧零售等方面大膽嘗試,成為全球數字化應用最多的高鐵之一。

  除了帶動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數字化”還在提升中國社會管理效率,推進社會發展進程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經過這幾年跨越式發展,“數字中國”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概念,而是滲透在社會發展的每一個環節中。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政府微信公眾號、微博、手機端應用等信息平台的用戶規模已達2.39億,佔總體網民數量的32.7%。同時,中國積極實施網絡扶貧行動計劃,目前,全國已有超過3萬個貧困村實現了寬帶覆蓋和升級改造。這些數字表明,在“以人為本”的指引下,數字經濟大大加速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

  “中國已經進入一個數字化產業的新時代,未來數十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數字化發展的引領者。”論及中國的數字化,美國《財富》雜志這樣寫道。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