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67歲人民文學出版社有點"潮":紙質書融合AR高科技

蔣肖斌
2018年07月17日06:3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文社潮不潮:紙質書融合AR高科技

  位於北京朝內大街166號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已經67歲了,它的歷史是和魯迅、巴金、錢鍾書、陳忠實等大作家聯系在一起的。不過,這家老出版社最近有點“潮”,不僅緊跟收視熱點,相繼出版了《朗讀者》《開學第一課》《謝謝了,我的家》《經典詠流傳》等熱播人文類綜藝節目的同名圖書,還在書中融入了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技術,用手機掃描書中的任一圖片,就能看到相應的節目視頻。

  一家老牌出版社,將電視節目融合最新科技,出版成紙質圖書,還要一本一本持續不斷地做下去,目前為止,僅此一家。

  有兩個疑問關於兩次轉化,為什麼要從電視到書?又為什麼要在書中融入AR?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肖麗媛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一檔人文類綜藝節目在一段時間內火,而書能將其‘經典永流傳’﹔節目在電視上最多也就播幾次,而AR能讓讀者隨時利用碎片時間觀看。”

  《朗讀者》是人文社第一次嘗試使用AR技術將電視節目出成書,從前期籌備到最終出版隻用了72天時間。有人說,把節目腳本編輯成書應該很容易吧,資料不都是現成的嗎?肖麗媛“辟謠”:“恰恰相反,最難的就是如何把電視節目變成書,把視聽感轉化為閱讀感,依托於節目,但絕不局限於節目。”

  肖麗媛介紹,首先,出版社要對知識嚴肅把關,節目資料的准確度和版本都可能存在問題,需要一一甄別校對。

  其次,編輯需要大量后期創作,才能把電視訪談變成書。有時候是濃縮,比如《朗讀者》一場的場記是3萬字,呈現到書中隻能有兩三千字,編輯並非簡單地給場記“做減法”,而是在嚴格控制篇幅的前提下,確保既能展現人物的精彩故事,又能實現情感的完整表達﹔有時候是延伸,比如《謝謝了,我的家》中講到朱和平傳承爺爺朱德的家風,編輯經過大量資料收集,挖掘了朱德母親的故事,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還有的節目娛樂性較強,做成書就需要去娛樂化,提升文學性。比如《開學第一課》節目為了吸引學生觀眾,有大量的明星表演,在出版成書的時候,編輯弱化娛樂部分,提取節目中可以被改編成文字、適合學生閱讀的主題故事,同時根據新課程標准,補充了有趣的知識點和名家名篇。

  最初想到在書中加入AR,是編輯們在做書時聊天,“如果讀到這裡能重現現場多好”,畢竟聲音和圖像無法用文字完全表達﹔最開始的想法也很簡單,就在圖片邊上放一個二維碼,掃二維碼看視頻﹔后來進化到直接掃圖片跳出視頻。

  讀者的需求始終是出版社的首要考慮。此前,每一部書都有各自的App——“朗讀者AR”“開學第一課AR”,但從《謝謝了,我的家》開始,將通過一個“人文AR”把帶有AR技術的人文社圖書一網打盡。肖麗媛笑言:“如果買一本書就要下載一個App,手機就要亂套了。”

  讀者也用手投票,肯定了出版社的創新,《朗讀者》從去年8月出版至今,不到一年銷量超過150萬冊。

  至於未來還會有什麼“黑科技”加入,肖麗媛說:“我們確實策劃了一系列利用AR的圖書。現在都進入人工智能時代了,傳統出版不能一意孤行,隻考慮加大印量,而是必須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將各種高科技引入傳統出版中。”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