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媒界縱橫>>人民日報·閱評

我與人民日報的“半生緣”

——人民日報讀者座談會發言摘編(十一)

邵景均
2018年07月18日16:54 |
小字號
原標題:我與人民日報的“半生緣”——人民日報讀者座談會發言摘編(十一)

恩情 師情 友情

邵景均

作為一個人民日報的同齡人,能夠參加《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讀者座談會,我感到非常榮幸。我與人民日報的交往,已經42年了。這大半個人生的交往,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情深。

一是恩情深。我人生的關鍵幾步,都與人民日報密不可分。1974年,我在海軍北海艦隊當兵,寫了一篇批判文章《羅思鼎要把人們引向何處》。當時承擔了很大的政治壓力和風險。幸運的是,兩年半后形勢發生了很大轉變。1977年2月22日的《人民日報》,發表了我的這篇文章。由於《人民日報》的宣傳,使我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普通戰士,一下子成為海軍、全軍乃至全國許多人關注的人。第二次是1979年。部隊領導決定讓我轉業。感謝時任人民日報理論部主任李玉田的熱情推薦,我才得以到山東社會科學院工作。從此,我找到事業的支撐點。第三次是2001年。中央紀委決定調我到研究室工作。當時我已經53歲,超出了中組部規定的干部進京的年齡界限。為什麼中紀委堅持調我來、中組部同意我來呢?唯一的原因,是他們經常看到《人民日報》刊登我的文章,認為我寫文章還行。沒有《人民日報》經常發我的文章,我是來不到中紀委工作的。

二是師情深。我是“文革”開始時高中畢業的“老三屆”,沒有正兒八經地上過大學,理論功底薄弱。在自學社會科學理論中,《人民日報》,特別是理論版和學術版,成為我的活頁教科書。多年來,我一直用心學習《人民日報》的理論文章,文章的作者和編者,就成了我的老師。這種40多年的師情之深,是許多有專業學歷的人難以理解的。

三是友情深。在幾十年的交往中,我與人民日報理論部的同志結下了深厚友誼。他們不但學問好,編輯水平高,而且真誠待人,熱情助人,平等地對待作者。與他們交談、交往,總能學到一些好東西,讓人感到愉快。所以,我一直把他們當作良師益友,碰到疑難問題願意向他們請教,願意為辦好理論版直率地提出意見,也願意向他們投稿,盡心竭力地完成他們的約稿。如今,為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繼續努力為理論部提供文章。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日報》在理論宣傳上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她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而又生動活潑,注重擺事實講道理而不盛氣凌人。我希望人民日報理論宣傳能夠繼續保持這個風格和特色。一是堅持實事求是,力求理論的徹底性,讓人心服口服。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力求切中時弊,讓人讀了解渴、管用。三是堅持改革開放,虛心學習別人長處,用“他山之石”促自我革命。

我們今天紀念《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70年前,黨中央決定創辦《人民日報》,就是讓它成為黨的喉舌,忠實地、准確地宣傳黨的主張﹔就是讓它成為人民的報紙,告訴人民世界的真相,反映人民的心聲。隻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終”,使我們的報紙繼續在國內外保持崇高的聲望。(“研究事兒”微信公號)

 

(責編:薛貴峰、榮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