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讓歷史告訴未來——“人民日報70年作品精選”叢書巡禮

陳力丹
2018年07月24日13: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歷史告訴未來

  在今年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人民日報》迎來創辦70周年的日子。面對擺在桌上的10本厚重的“人民日報70年作品精選”叢書,我不由地想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他們創辦的第一張無產階級日報《新萊茵報》所做的總結:“報紙最大的好處,在於它每天都能介入運動,並從運動的中心直接發言,日復一日地最充分地反映歷史,在人民和人民的日報之間發生連續的、生動活潑的相互作用。”(根據德文原文重譯,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版10卷115頁)在1848—1849年歐洲民主革命中,這張日報是真正的人民的日報,其影響力就如恩格斯所說:“沒有一家德國報紙——無論在以前或以后——像《新萊茵報》這樣有威力和有影響,這樣善於鼓舞無產階級群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版4卷11頁)

  《人民日報》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如其報名所示,在革命戰爭中一誕生,就把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為人民利益鼓與呼作為自身使命,同樣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幕幕“在人民和人民的日報之間發生連續的、生動活潑的相互作用”的故事。

  1953年,我來到北京最早的家——朝陽門內大街北側臨街的平房。我的記憶是從家裡那架淺黃色木殼收音機和《人民日報》開始的。每天早晨7點,收音機裡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把我喚醒﹔早飯的桌上,父親身邊總放著一張《人民日報》,當時還是豎排。走到門口,晨曦中成群的小鳥圍繞著高高的朝陽門城樓喧鬧,城樓兩邊的豁口,東來西往的人流、馬車、公交車熙熙攘攘。我從父親與家人談論報紙的新聞裡,知道那時在抗美援朝,知道與父親一起工作的白發女士叫蘇聯專家。《人民日報》是我接觸時間最長的報紙,從有記憶到現在60多年了。讀著每本“作品精選”,《人民日報》各類體裁的文章總會喚起我的記憶,激動而又溫馨。

  隨手翻開《人民日報70年消息選》,恰好是1959年4月的綜合消息《容國團爭奪世界冠軍決戰記詳》,這是中國運動員第一次在世界錦標賽中贏得冠軍。那時我小學一年級,不識幾個字,但容國團在北京機場手抱金光閃閃的冠軍杯照片,激勵了多少人的報國熱情啊,我就讀的南中街第一小學因此有了簡陋的乒乓球台。1966年“大串聯”,我奔赴的第一個外地城市是武漢,因為向往那裡的新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如今讀到《人民日報》1957年10月的消息《火車飛馳過長江》,仿佛沉浸在當年的情境中,眼前仿佛浮現出那個歡騰的場面,那些到場的領導人:李富春、陸定一、何香凝、廖承志,還有城市建設部部長萬裡等等。

  《人民日報》的通訊膾炙人口,記錄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現了人們奮斗的歷程。1966年2月,在我15歲生日的第二天,《人民日報》發表了著名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從此,“焦裕祿”成為我一生的學習榜樣,那時我初中二年級。3月,我成為共青團員。而1979年5月的通訊《分清主流與支流 莫把“開頭”當“過頭”》,則把我拉回到改革開放初年《人民日報》鼎力推進中國農村改革那激情澎湃的日子。

  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人民日報》的報告文學興盛起來,影響全國。打開《人民日報70年報告文學選》才發現,《人民日報》報告文學的歷史與報紙歷史一樣長久。讀了1949年1月《人民日報》刊載的報告文學《英雄的十月》可以發現,后來所有關於遼沈戰役的紀實作品(包括影視劇),其源頭之一必在於此。《人民日報》的報告文學不同於一般文學雜志的同類體裁,而是著重於真情書寫波瀾壯闊的時代,是大敘事。例如去年8月發表的李青鬆的報告文學《塞罕壩時間》,這是關於河北壩上一片112萬畝、歷時55年形成的人工森林的敘事,置於習近平總書記一段關於國土綠化的重要論述之下,於是具有了整體敘事的指導性功能。

  《人民日報》的言論,特別是社論和評論員文章,一向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翻閱這次出版的《人民日報70年要論選》,被鄧小平批評的1979年9月的一篇評論員文章仍然入選。顯然,編者意識到總結經驗與吸取教訓同樣重要。鄧小平當時說:“《人民日報》對上訪問題發表過兩篇文章,時間相隔不久。第一篇是9月17日,文章一出去,上訪人員呼嚕呼嚕地都上來了﹔第二篇是10月22日,文章把道理講清楚了,上訪人員很快就減少了。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單單是報紙的輿論就可以發生這樣大的影響。”(《鄧小平文選》2卷228頁)黨報評論,字字千鈞。1993年冬至以來,人民日報獨有的“任仲平”(《人民日報》重要評論)文章,就體現了報紙對大局頗為准確的把握。此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在一版刊發了任仲平署名文章《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屆三中全會》,今天重讀,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們那種胸有成竹、沉穩把握大局的氣勢。如今任仲平文章已經超過100篇了,可敬可賀。

  《人民日報》的理論文章也是聞名的,一個黨要站在時代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黨的機關報更是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最近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報紙理論文章是鄭必堅為建黨95周年而寫的《歷史性“趕考”和中國共產黨》,文章用毛澤東的形象比喻歸結出這樣一句結論:重新振起謙虛謹慎、艱苦奮斗而又大無畏的“趕考”精神。而留給人以歷史性思考的文章,我首選1956年12月在《人民日報》連載兩天的馬寅初的長文《聯系中國實際來談談綜合平衡理論和按比例發展規律》。這篇經濟學文章從實際出發,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切合實際的十個科學思考,現在讀起來仍能感受到馬老厚重的對人民共和國的一片赤誠。

  《人民日報》在國際上是中國的代表性報紙,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報紙之一。從我懂事時起,《人民日報》就是我了解世界的最早啟蒙老師。例如1962年發生中印邊界戰爭,那時我小學五年級,我常與作為地圖專家的父親討論報紙上刊登的中印邊界地圖。如今翻閱《人民日報70年國際評論選》,很多文章都有一種老相識的感覺,例如1962年10月以人民日報編輯部署名的長達1.5萬字的國際評論《從中印邊界問題再論尼赫魯的哲學》,至今讀起來仍很有味道﹔現在論証中印邊界問題,此文也不無參考意義。

  《人民日報》的文藝副刊繼承了毛澤東開創的延安《解放日報》文藝副刊的光榮傳統,文藝水平與思想水平是現在各級黨報中最高的,有長久的美譽度。副刊的主要文體是散文,它的美是發散性的,淡淡的卻久遠流長。留在記憶裡的初中語文教材的文章——《荔枝蜜》(作者楊朔),就是發表在1961年7月《人民日報》文藝副刊上的。《人民日報》的散文,涵養人文內蘊,把握時代脈搏。我成人后讀到一篇《人民日報》1956年12月發表的散文《第二次考試》(作者何為),至今記憶猶新,感動在心。文章講述了一位聲樂教授走訪音樂考生的故事,發現這個女學生是因救助災民而使第二次面試失利。教授感覺“這天早晨有什麼使人感動的東西充溢在他胸口”,當即對她稚嫩的弟弟說:“隻要告訴你姊姊:她的第二次考試已經錄取了!”

  回顧《人民日報》的昨天,很多人都會遺漏《人民日報》在黨報理論研究方面的貢獻,這次的“人民日報70年作品精選”專有一本《人民日報70年新聞論文選》。如果論資歷和知名度,當首推老領導鄧拓1959年9月發表的長文《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新聞工作》。此文開創了人民日報關注黨報理論的傳統。這個傳統不是純粹的學術理論研究,而是結合黨報工作實際、上升到一定理論高度的對黨新聞工作的思考。其中有思維啟發,如安崗1981年的《研究讀者是一門學問》、梁衡2002年的《談談新聞稿的生命力》﹔有經驗總結,如范榮康1988年的《“兩會”報道:新聞改革的實驗場》、袁志發1998年的《辯証抓新聞》、李仁臣2000年的《思考的相機》﹔有歷史分析,如許林1999年的《關注現實 記錄時代 推進變革》等。面臨互聯網傳播的新形勢,《人民日報》關於黨報工作又有了新的研究視角,如葉蓁蓁2016年的《重新定義媒體:站在全面融合的時代》、崔士鑫2017年的《媒體融合:融到深處回歸內容》等。

  彈指一揮間,《人民日報》走過了70年。從河北平山縣的裡庄,隨著黨中央進京“趕考”進入北平,從王府井搬遷到金台西路2號,在黨和人民共和國各段歷史的重要節點上,《人民日報》均忠實記錄了黨中央的聲音,自身也獲得發展與成長。馬克思談到人民報刊的發展時寫道:如果人們打算容許人民報刊有一個發展過程,那就應該容許它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缺點。隻有這樣,好的人民報刊,即和諧地融合了人民精神的一切真正要素的人民報刊才能形成,那時,每家報紙都會充分地體現出真正的道德精神,就像每一片玫瑰花瓣都散發出玫瑰的芬芳並表現出玫瑰的特質一樣。《人民日報》正是在這樣的成長歷程中實踐著馬克思所說的“如同生活本身一樣,報刊總是常變常新,永遠也不會老成持重。它生活在人民當中,它真誠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與憂患、熱愛與憎恨、歡樂與痛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版1卷396—397、352頁)

  2016年3月,《人民日報》副刊文章《一張老報紙》(作者高洪波)生動地講述了生日那天友人送給他出生那年那天《人民日報》的故事。上面的每個字,從廣告到定價他都認真看了,十分親切。不論是令人愉快的還是不愉快的,發生過的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他最后想到的是送給母親,將這份生日禮物送給那天生育自己的母親更有意義。中國眾多的報紙裡,隻有《人民日報》最有這個資格,因其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性報紙,與報紙同生同長的每個中國人,其生命的各個節點都可以與報紙聯系到一起。

  眾多的媒介,包括互聯網的各種傳播形態,都不具有報紙這樣的歷史實物功能。廣播和電視,以及現在的互聯網,理論上可以無限保存所發布的信息,但我詢問了多位著名網絡公司的負責人,即使很近的2015年8月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的全部信息,現在要找都是很困難的——傳播技術急遽發展,卻沒有人顧及歷史了。但是,《人民日報》借助有形的“紙”這一介質,真實無損地講述著由歷史上的報紙所展示的歷史。因而,最有資格說“讓歷史告訴未來”的是保存下來的報紙。這部“人民日報70年作品精選”叢書,是70年來整體《人民日報》的縮編,最值得看的“全豹”之“一斑”。

  告訴未來什麼呢?盡管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不變的核心理念可以用習近平總書記的三句話來概括:堅持黨性原則,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人民日報70年作品精選”(全10冊)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制圖:蔡華偉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