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如果國寶會說話》總導演徐歡:捕捉文物背后人的生命氣息

劉長欣 胡 平
2018年07月26日08:33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捕捉文物背后人的生命氣息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發布的“萌”系海報。 資料圖片

  跪射俑願意“放低自己”,長信宮燈會“照著你”,錯金銅博山爐感慨“雲的計算”,戰國商鞅方升自信稱“我就是標准”……7月23日,《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回歸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連續5天播25集,展示從戰國到秦漢時期的數十件國寶。節目延續了第一季的好口碑,“詼諧有趣”依舊是彈幕中飄過的關鍵詞之一。

  節目總導演徐歡身為資深電視人,曾執導過《故宮》等高口碑紀錄片。秉持著創新的態度,每一次創作,徐歡都努力向前邁進一步,而人的生命狀態、人的創造力,始終是她關注的命題。“很想捕捉文物背后人的生命氣息。”25日,徐歡在北京接受南方日報獨家專訪時說。對於年輕人對《如果國寶會說話》的熱捧,她由衷表示:“網友之心同樣讓我感動。”

  不刻意討好觀眾

  “賣萌”也要有度

  南方日報:從第一季起,很多觀眾覺得《如果國寶會說話》最大的亮點是“賣萌”,但是在當時,國內鮮見走此路線的文物題材紀錄片。身為創作者,是否有冒險的成分?

  徐歡:其實我對“賣萌”這個詞持保留態度,我們並沒有特別刻意地去討好、迎合年輕人。它只是改變了當下講述文物故事的一種語態,即不以高高在上的“上帝視角”來進行解讀,而是用現代人的情感和態度去理解古人。這樣一種語態的出現也是正常的。

  你看,片子整體還是嚴肅活潑的,我們有龐大的專家團隊和各路青年才俊,在此基礎上,如何做一個認知和表達,是很重要的。從另一層面看,給大家“賣萌”的印象或許是因為在宣傳推廣環節,如海報的設計上讓大家很有親近感。但這個“萌”對我們來說是有度的。

  我們現在做推廣活動所涉及的一些內容,開始我還真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譬如說唱俑海報裡“C位”這一表述。我認為,請年輕人來看,可能確實需要用他們的語言,但是還要保証漢語言的純正性,不能濫用網絡語言。

  南方日報:感覺你很在意與年輕人之間的互動,是否有留意節目在網絡平台上的反饋?他們有沒有提供一些別樣視角的解讀?

  徐歡:我覺得年輕人真的不能小覷,他們的評論和觀點都很到位,我們預埋的一些可能激發大家思考的點,或者是預留的一些想象空間,很多年輕人都能跟得上,他們還能有特別新奇的觀點。

  第二集中講述“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的一段解說詞,“兩千年的時光是一片滄海,壺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被網友特意摘錄下來晒到網上,讓我印象很深。這件文物的表面其實已模糊不清,我們採用激光掃描採集下來相應的信息制作出影像,讓它生動起來﹔戰國時期人們生活的情景,射禮、征戰等場景都在我們眼前浮現出來,再加上讓人痴迷的旁白的鋪墊,大家瞬間回到了那個時代。我覺得和年輕人是有共鳴的,他們是能看得懂的。

  南方日報:此前你拍過很多歷史題材、文博題材紀錄片,與文物相處這麼多年,態度和心境是否有一些變化?

  徐歡:我們一直在堅持做好看的文化類紀錄片,文物是文化的物証,你背后還是要看到創造它的人和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思想、情感。文化類的東西,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它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思維習慣、生活習性,它是我們人的一種需求。

  你看待文化的態度,決定了你怎麼來做文化片、文物片,我們真的挺想看到這些文物背后的人的生命狀態。當你把自己放低,尋找一個跟古人接近的、親近的態度﹔當你特別有欲望去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和他們的創造力的時候,做出來的東西,可能就更有人味,更易被人接受。當了解了文化是什麼,了解了民族文化的本質是什麼,再來做文化片,可能就要輕鬆一些。

  以“群像”方式

  呈現南越漢玉

  南方日報:區別於其他分集多圍繞一兩件文物展開故事,24日晚播出的第十集《南越漢玉》,集中展示了來自廣州南越王博物館的絲縷玉衣等十余件文物,為何這一集特別採取了群像的方式?

  徐歡:考古學上南越王的漢墓,從來沒有被盜過,所以當它被挖掘出來的時候漢玉存量很大,漢代禮玉、生活用玉、葬玉保留很齊全,造型很美。我們選擇群像的形式來呈現南越漢玉,是想激發大家對於南越這塊土地和文物的歷史情況的了解。 南越漢玉的發現,從歷史學角度上大量補充了《史記》與《漢書》中對於南越國的記載,証實了廣州及嶺南地區在西漢初即得到有效開發與治理。這件事的重要意義在於為嶺南地區自古以來屬於中國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証據。 出土的大量文物証明,嶺南地區從這個時期開始,起碼在政權層面,是完全漢化的,而不是蠻夷化。這為之后嶺南地區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奠定了極其牢固的基礎。 南越漢玉同時也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其中的一部分文物明顯是來自海外,証實廣州或嶺南地區在那時期就有對外交往,而且隻有一種可能,即來自海路。

  南方日報:在甄選環節,文物的級別和名氣,擺在怎樣的位置?

  徐歡:“中華文明視頻索引”是我們的基本定位,也是選擇文物的標准。縱向來看,我們要尋找的文物是每個時代文明的坐標和物証。它不只是承載一段歷史或者流傳的故事,它本身就是一個文明坐標,本身就具備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以及公益價值。橫向來看,它對人類是否有貢獻,是否能凸顯中國人的創造力和智慧。從這兩點來切入,肯定很快就會鎖定每個歷史時期的相應文物。它能代表相應時代的特質、生產力、文化特點,及人們的精神風貌。

  南方日報:本季還有許多觀眾從小在課本中看到的國寶,如曾侯乙編鐘和銅奔馬。其中前者展示的是1982年測試音域的記錄,讓人眼前一亮。拍觀眾熟悉的文物,難在哪裡?

  徐歡:在解讀時要多方位尋找可解讀的點,從不同的角度來認知。我們的命題是“如果國寶會說話”,其實國寶不會說話,對吧?從哪個角度跟它對話能傾聽到它的聲音?怎麼把它靈魂性的東西挖掘出來?還要挖掘出與當代人之間的共情點?這是需要反復探討的。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