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寶會說話2》"南越漢玉"受關注 導演揭秘幕后

《如果國寶會說話2》海報
角形玉杯,用一整塊青玉雕琢而成,青白色,玉質上佳,溫潤致密,呈半透明狀,口緣微損。玉杯應是酒器,呈犀牛角造型,口橢圓,腹中空。相傳犀牛角的酒杯可以溶解毒物,玉雖不能解毒,但玉匠卻借題發揮,匠心獨運,它表明這一時期玉雕在章法布局、材料運用、技巧發揮上走向成熟。
“滴!您有一份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年初的“網紅”國寶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又來了。本周開播的《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中,戰國、秦漢時代的文物在自帶萌感的解說中跟觀眾見面了。尤其讓廣州觀眾津津樂道的是,《如果國寶會說話2》裡,來自南越王博物館的一組南越漢玉美輪美奐。
有觀眾迫不及待地問,這一文物現在能現場看到嗎?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長吳凌雲表示,它們就在廣州!
“南越漢玉”:
吸引廣州觀眾關注
從早年的《鑒寶》《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如今的《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文博類節目正悄然變得接地氣,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關注。《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節目將國有館藏文物的內涵和故事,通過活潑生動的電視語言呈現給觀眾,讓國寶和節目一起成為“網紅”。如今,《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繼續帶領觀眾去親近這些曾經“高冷”的國寶。
24日晚,《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播出的第十集《南越漢玉》,讓電視機前不少觀眾興奮起來,“我在博物館裡看到過”“前幾天剛去南越王博物館就看到這些藏品了”。
1983年,南越國王二代趙眜的墓葬被發現,呈現給世人一個漢代玉石藝術的巔峰。
節目著重介紹了絲縷玉衣、角形玉杯等南越王墓的至寶,在解說詞方面也十分活潑,“工匠借鑒犀牛角的造型和能解毒的功能制作了角形玉杯。由於造型獨特,飲酒者每次需將杯中酒一口飲盡。這就是所謂的‘感情深,一口悶’吧。不過,這一口可就是二兩多啊。”“南越王墓的主人趙昩顯然是一位‘玉粉’。”
在《如果國寶會說話》的鏡頭裡,玉的美即使時隔千年依舊清晰可見。觀眾感慨“拍得真美”“鏡頭下的玉器,真的有種溫潤的感覺”“把這五分鐘做到了極致,用各種方式方法展現玉器之美,不緊不慢,與千古對話 ”。而在廣州觀眾看來,看完節目,想再看看實物,並了解更多,“看了《如果國寶會說話》后想再去一趟南越王博物館了”。
據悉,《如果國寶會說話》制作團隊從全國登記在冊的380多萬件文物中遴選出100件,在100集紀錄片中分4季播出。第一季選擇了25件來自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時期的文物,第二季則選取了戰國、秦漢時代的文物,隨著時間線索,三四季將會出現唐、宋、元、明、清等年代的文物。
導演揭秘:
這一集不需要太多高科技
《如果國寶會說話》制片人、總導演徐歡告訴記者,這一季節目裡文物的選擇,堅持了中華文明“視頻索引”的理念和原則,尋找戰國、秦漢時期文明的物証、文明的坐標點,“可以看到,我們希望從文明的歷程去選取文物。縱向上,它可能在一定時期對文明進程有改變﹔橫向上,我們想知道在世界語境下,這件文物對地球、對人類的貢獻是什麼”。而《南越漢玉》一集的導演陳怡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採訪時則透露,跟其他幾集相比,《南越漢玉》這一集不需要太多的高科技手段,“用光上更為講究,把它原本的美突出就好了”。
談到在選題時為何會選這一批南越漢玉,陳怡表示,漢玉是中國玉文化中非常獨特的一部分,它既有對傳統禮儀用玉的沿襲,又有在生活和裝飾玉上新的創造。而南越王博物館的漢玉確實體現了當時中國人用玉的全面性,將其比喻為進入了一個玉的世界一點兒也不夸張。“我記得原來我們寫了一句解說詞‘這碧玉般的河流,沿著那些追隨它、熱愛它、需要它的人們的心,流向了整個中國。它們到達各個不同的地方,在玉匠的手掌,被雕刻成各個不同的樣子。’這句話非常美、也非常准確,可惜的是時長有限,剪掉了。”
說到拍攝的幕后故事,陳怡導演透露了一個有趣的細節:“徐歡總導演決定由我來制作這集,應該跟我之前制作過《廣府春秋》這個紀錄片有關,而我也是半個廣州人,對那段歷史相對熟悉一些。”
本季《如果國寶會說話》運用了不少高科技手段助力文物“活”起來,但在《南越漢玉》這集中,觀眾幾乎看不到高科技手段的影子,原因是“我們認為,這一批玉保存情況很好,玉本身的造型感和質地也很特別(比如角形玉杯,在全世界也很難找到幾件,它也體現了廣州附近自古就有海洋文化的影響)。我們拍攝的角度和拍攝手段都比較豐富,只是在用光上需要更為考究,把它原本的美突出就好了”。
陳怡認為,這一集的風格上,“希望讓觀眾感受到南越國的氣息,同時不失漢文化的底色”,因此“我們在音樂上也想了辦法,比如,還原一些銅鼓的聲音,這也是南越特有的樂器”。
幕后故事
為不影響觀眾參觀,都在夜晚拍攝
“講到漢代玉器,不可能不講南越王墓出土的漢玉。節目裡提到的玉衣、玉角杯、玉佩,可以說是漢玉之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長吳凌雲介紹說。玉,是天地間的美石。對中國人而言,玉是通曉人心意的靈物。它更被視為美德的象征,如美人如玉、君子比德於玉。從古至今,在中國人的無盡意象中,玉變成了記錄人們想象力的維度和氣度的工具。“欣賞美玉不能不看漢玉,漢代玉雕集中反映中國人以和為貴、溫潤如玉、不卑不亢的特征。”
談到這次拍攝紀錄片的難度,吳館長介紹說,一是文物脫離展位拍攝,安全方面需要有很好的保障﹔二是由於博物館全年無休對外開放,拍攝不能影響觀眾的正常參觀,所以節目隻能利用晚上拍攝,經常拍到晚上兩三點才收工。
南越王博物館“歡迎大家來拍照”
紀錄片播出之后,對漢代美玉感興趣的觀眾是否可以在廣州看到這批國寶?“當然!在電視上能看到的玉器,在廣州都能看到。”而且,跟不少博物館標注“禁止拍照”態度不同的是,南越王博物館“歡迎大家來創作”。陳列的展品,件件美玉,不僅吸引攝影發燒友,還可以滿足大小觀眾拿手機拍攝留念的需求。
讓人意外的是,手機拍攝展品,展櫃玻璃還不反光。記者了解到,這是南越王博物館為了讓觀眾有更好的參觀體驗而作出的服務升級,“為了更好地呈現玉器之美,我們把展櫃玻璃進行了改造,改造之后的玻璃透光性好、清晰度高,觀眾不僅看得特別清楚,拍攝藏品也不會反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