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5期

記錄新時代,主題報道當有新作為

張濤甫
2018年08月03日10:01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記錄新時代,主題報道當有新作為

  新聞是時間的作品,更是時代的作品。主題報道不應是思想缺位、價值缺席的“零度寫作”,要有思想的在場,從中見到時代精神,讓深刻思想與扎實報道精彩互動、巧妙穿插,使主題的骨感和新聞的豐滿相得益彰。主題報道守成易、開新難,須常懷警戒之心,時刻保持托舉狀態,防止慣性下沉。

  主題報道 時代精神 “三新”

  主題報道是媒體聚焦特定議題對目標受眾進行成規模、建制化的傳播活動,一直是重大政治和新聞議題的報道載體。主流媒體在主題報道方面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報道理念、框架和表現手法。主題報道有以下主要特征:

  政治主場。主題報道就是借助新聞媒介將政治議題傳播給公眾,其傳播主要從政治議題出發,議題設計者主要是政治人,即,主題報道多是政治傳播活動。但是,政治主場的主題報道要獲得有效的傳播,須遵循傳播規律,契合目標受眾的接受心理。否則,過度強調以宣傳者為中心,單向度向目標受眾灌輸信息,容易淪為主題先行,致使宣傳效果受損。

  聚合式傳播。主題報道會聚焦某些宣傳議題,聚合多種傳播資源,集結人力物力,進行密集傳播。比如,調動不同媒介形式對宣傳主題進行集中宣傳。尤其是那些重大主題報道,會調動報紙、電視、廣播、新媒體等,集中時間密集傳播。而且,針對不同的媒介,採用不同的傳播形式和手段。比如,報紙通過版面語言,電視通過時段、欄目、直播等形式,廣播通過時段、聲音等形式強化傳播效果,新媒體則可以調動更多的傳播形式和手段吸引受眾注意力。

  回應公眾期待。主題報道所傳播的議題,是公眾應知且預知的重要話題,應該滿足公眾的接受期待。如果公眾對宣傳者宣傳的議題根本不感興趣,宣傳者哪怕再起勁,狂轟濫炸地傳播,效果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因此,有效的主題宣傳不是單向度的傳播,應基於對公眾接受心理的精准把握,因時而動,拿捏好分寸,方法對路,才可能獲得好的效果。

  新聞是時間的作品,更是時代的作品。主題報道更當如此。主題報道作為主流媒體的重型武器,須是時代的作品,是時代千呼萬應的反映。2017年11月底,中宣部組織啟動的聲勢浩大的“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簡稱“三新”)大型主題採訪報道活動,正是在新時代的宏大背景下啟動的,被賦予庄嚴的時代使命。從事這類主題報道,對報道者政治、思想、專業、技術等方面能力有全線的高位要求。要求媒體人展示新氣象,作出新作為,站在時代的“好望角”上,把握時代巨變,洞察時代邏輯,揭示時代精神,記錄時代精彩。這次“三新”大型主題報道活動涌現出很多值得圈點的好作品,是一次對新聞戰線集團作戰能力的大檢閱。

  讓新時代精神在場

  主題報道不是思想缺位、價值缺席的“零度寫作”,要有思想的在場,從中見到時代精神。新時代之所以是新時代,在於它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博大的精神氣場。理解新時代,必須深刻、精准把握十九大精神。

  十九大成為新時代的標志性事件,為新時代注入了精神動力。宣傳新時代的關鍵,就是要全面、系統、准確地理解十九大精神。運用媒體語言進行十九大宣傳,不是把政治語言平移到媒體上即可。畢竟政治邏輯與媒體邏輯存在差異,二者的表述方式和話語模式是不同的。如何把十九大政治話語轉譯成公眾所能理解的公共話語,實現政治議題的有效抵達,需要媒體用專業化的作為進行話語轉譯。能不能實現有效、成功的話語轉換?這考驗報道者的能力。

  上海衛視推出的《不負新時代——十九大精神講習》大型浸入式談話節目,體現了報道者在議程設置和話語轉換上的良苦用心。節目將十九大精神的宣講安排在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中位於632米高的“上海慧眼”裡舉行,喻示了新時代的中國自信。節目邀請美國著名中國問題研究專家羅伯特·勞倫斯·庫恩、土耳其駐上海總領事安銅等數十位嘉賓、基層干部群眾和在華留學生等,以全球發展為參照,觀察中國發展進程,講述中國發展邏輯,解讀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節目不回避問題,直奔受眾關切的問題,讓嘉賓用邏輯、思想和事實去影響受眾,而不是笨拙、僵化地背誦一些政治口號和政策條文。另外,央視《焦點訪談》節目先后推出《新的目標》6集系列報道,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理念,以問題為導向,用扎實的事實說話,在直觀的故事中展示思想的魅力和說服的力量。

  用新時代眼光,重新發現新聞

  新時代給了我們一雙慧眼,我們用來發現新聞。

  “三新”主題報道有別樣的要求。不能用慣常的新聞眼去發現新聞,新時代給了新聞人新的視野和眼光,藉此,重新發現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和周遭的世界。新聞不是一味地追求表象之新,而應把握時代的內在之新和本質之新。這要求報道者突破慣常的新聞框架,用新的理念和思維,重新去發現新聞、組織新聞和呈現新聞,並展示思想邏輯。

  人民日報的“三新”報道開篇通訊《上海:對標全球最高 開放之風勁吹》,就是用新時代思想之光照亮全篇的新聞精品。新華社的報道《從“點名課”到“網紅課”》,敏銳地發現高校思政教育發生的深刻變化,展示了上海高校在補思政課程短板方面的努力。如果局限於就事論事的報道,沒有從時代的高度,從意識形態安全的高度去打量、深究,容易寫成一篇普通的新聞作品。這篇作品站位高,問題意識精准,觸及中國高校思政教育的難點和痛點,突出上海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亮點。

  主題報道需要主題的引領。僅有主題的“單飛”,就會成為空洞的說教。主題報道的魅力來自於“主題”和“報道”之間的琴瑟和鳴。人民日報推出的《攻堅,向著美麗中國新高度》《讓“綠意”長江奔涌而來》兩篇重量級報道,深刻的思想與扎實的事例精彩互動、巧妙穿插,主題的骨感和新聞的豐滿相得益彰,體現了報道者出色的主題駕馭和新聞組織能力。

  用新表達,讓新聞生動起來

  主題報道作為主流媒體的重兵器,時常會嚴肅有余,活潑不足。這次“三新”主題報道活動,在表達形式上作了諸多創新,努力讓主題報道輕盈起來、生動起來,展示了新型主流媒體的強勁想象力和創造力。

  澎湃新聞網刊發了重磅報道《H5︱從一大會址再出發,中國新聞人為新時代書寫新篇章》,以動畫、360°全景、視頻、圖集融為一體的長幅方式呈現,並用影視業廣泛採用的4D建模技術制作動畫和渲染,效果甚好。

  他們推出長篇H5《回西海固:走出貧困圈》特別報道,集結了圖片、視頻、航拍、360°全景、數據動畫等形式,全景式記錄了30余年來百萬西海固人遷離故土尋覓新生,與貧困漫長搏擊及進行生態修復試驗的歷史性進程。這些努力,刷新了人們對一大會址、西海固的刻板印象,讓嚴肅的新聞題材靈動起來。

  2017年12月31日,澎湃新聞經過近3個月的創作,推出《好喵漫畫︱45公裡浦江入畫,千萬像素一繪到底》,結合多視角影像資料,實地採風逐一繪制浦西段各個地標,最終完成了這幅黃浦江兩岸45公裡貫通利民工程的千萬像素長卷。該作品一經推出,被網友譽為“黃浦江邊的《清明上河圖》”。

  再如,人民日報綜合運用圖表、圖示、音頻、視頻以及H5動漫等形式,增強報道的圖示化和可視化,提升受眾的參與感和代入感,提高傳播的實效性和到達率。

  用新姿態,展現新聞人的擔當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有言:記者能夠實現普遍化的現代人的理想,他能投身於當代的張力和現實,發現時代精神在其中邁進的最深層領域,自覺地把他的命運與時代的命運交織在一起。

  這次“三新”大型主題採訪報道活動,對於新聞人來說是一次“洗心”之旅。走進新時代,需要新聞人以新的精神氣度和職業狀態去擁抱,在時代激流中大顯身手,以飽滿的職業激情展示新時代新聞人的風儀。

  10月31日,習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引起中外輿論的強烈關注。澎湃新聞網與一大會址紀念館進行多次溝通達成共識,每天派出記者輪流常駐一大會址,蹲點記錄參觀者在一大會址的所思所悟,呈現各行各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的精神面貌,同時用視頻、圖文等形式呈現革命文物及相關的紅色故事。截至2018年1月10日,該專欄共發表日記體新聞報道40余篇,總點擊量超3000萬。

  提防幾種偏向

  這次大型主題採訪報道活動還在深入推進,主題報道是媒體的拳頭產品,今后,在具體實踐中須注意以下幾個偏向:

  防止“空心化”。這種“空心化”主要表現為:主題報道的思想缺位,沒有真正做到把新時代的精神在新聞報道中落地生根。有的報道雖有“思想”的出場,但其思想與新聞素材吻合度不高,牽強附會,硬把一些政治語言拼貼在新聞素材上,形成“兩張皮”,造成“主題”和“報道”的雙重傷害。

  當心“空轉”。主題報道的“空轉”主要表現為:報道者承襲慣常的套路,講述新時代的故事。主題先行,空有“思想”說教,缺乏扎實的新聞支撐。有的報道滿足於儀式化的表演,沒有真正扑下身子,沉下心來去深耕新聞,“瀟洒走一回”,這種套路是做不出好新聞的。

  新時代需要報道者以新的報道理念和敘述方法呼應新時代的要求。主題報道守成易,開新難。越是熟悉的報道模式,越容易被其巨大的慣性推著走。因此,我們在從事主題報道的時候,須常懷警戒之心,時刻保持托舉的狀態,防止慣性下沉。否則,一不小心,又回到我們駕輕就熟的老路中了。

  當心“用力過猛”。如今的主題報道面對眾聲喧嘩的輿論場,噪音太多,干擾太多,特別是在受眾口味越來越重、偏好下沉的當下,正能量的新聞報道會面臨曲高和寡的窘境。在這種情境之下,謹防主題報道用力過猛,引起受眾的“排異反應”。主題報道須因應受眾的接受規律。有的新聞素材,禁不起猛火燒烤,應以真實的事實、真誠的情感贏得受眾信任,力戒用力過猛的煽情。大眾關注的是跟他們的生活密切關聯的人和事,而不是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及的“宏大敘事”和空洞說教。好的宣傳,往往春風化雨、不著痕跡,用事實和直抵人心的故事去宣傳,才是高格的宣傳。

  結 語

  這次“三新”大型主題採訪報道活動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政治傳播活動,也是一場非同尋常的新聞實踐,其意義在於:通過持續、有效的宣傳報道,成功地將新時代的政治議程變為公眾廣為接受的公共議程,建構新的社會共識,賦予人民以新的觀察理解中國和世界的認知框架和價值系統。

  宣傳勸服作為一種有目的的社會傳播和公共交往活動,是傳播者通過選擇適當的內容、議題,借助媒體對目標受眾進行針對性說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傳播者、媒體、受眾三者議程的有效兼容,實現三者意願的趨同。傳播者選擇的話題能不能轉化為媒體議程,而后再由媒體議程轉化為受眾的預期,這取決於傳播者和媒體議程設置的質量和水平。

  在如今全面開放的傳播環境中,公眾已不再是過去傳統傳播環境下被動、消極的受眾,而是有主動選擇和判斷能力的積極受眾。這就要求傳播者在洞察目標受眾需求的前提下,遵循宣傳與新聞傳播規律,因勢利導,順勢而為,進行有效的議程設置,有針對性地對受眾施加影響,從而抵達民眾之心。也就是說,知民心者、得民心者能治天下。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增進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理解與國際傳播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5AZD026)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