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5期

中外數據新聞實踐現狀與比較研究

亨克·范艾斯
2018年08月03日10:11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中外數據新聞實踐現狀與比較研究

  數據新聞的最終目標是為受眾帶來有價值的報道,即為受眾提供其想要了解而無法獲得、能揭示某些聯系和變化的內容。我國數據新聞實踐雖有自己的特色,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數據獲取渠道狹窄﹔主要關注政治、經濟領域,很少關注民生﹔制作形式單一,以靜態信息圖表為主,缺乏動態形式與互動等。

  數據新聞 可視化 交互性 比較研究

  數據新聞(data Journalism),又稱為“數據驅動新聞”(data-driven journalism),這一概念發端於新聞實踐領域。①目前關於數據新聞的定義尚未有統一標准,但學界對“數據新聞”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國內外學者從新聞內容、生產流程、相關技術及與用戶關系等方面進行了闡述:數據新聞實質上就是一個工作流程,主要是通過對數據進行反復的分析和重組,然后深度地挖掘數據信息內部的含義,並對數據信息進行篩選,找到合適的信息,最后利用可視化技術將數據合成。

  荷蘭數據記者亨克·范艾斯(VanEss)站在數據新聞內容的層面,認為數據新聞使記者能夠通過發現、制作、呈現大量數據,展現原本工作流程未曾報道過的新聞故事,發現新的報道角度。②德國之聲電視台的米爾科·勞倫茲則明確提出,數據新聞是一種新聞生產流程,包括以下步驟:通過反復抓取、篩選和重組來深度挖掘數據,聚焦專門信息以過濾數據,可視化地呈現數據並合成新聞故事。③

  國內學者方潔認為,狹義的數據新聞是指一種基於數據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而廣義的數據新聞是新聞學的一個新興領域,其特征包括:為公眾服務、以公開的數據為基礎、有特殊的數據技術保障、以形象互動的可視化方式呈現新聞。④

  有關數據新聞的生產模型,伯明翰城市大學教授保羅·布拉德肖則在《數據新聞的倒金字塔結構》中提出了“雙金字塔模型”模式,包括前期工作(數據匯編、數據整理、了解數據和數據整合)和后期傳播(可視化、敘事化、社會化、人性化、個人訂制化和使用六個步驟)兩部分⑤(見圖1)。財新網黃志敏認為,數據新聞的生產包括:選題、數據處理、文案、設計、程序、數據可視化作品(見圖2)。

  在數據新聞的社會內涵方面,英國的獨立多媒體記者亞當·韋斯特布魯克看重其可能給公眾帶來的利益,他表示:數據新聞使新聞回歸本質,即挖掘公眾無暇處理的信息,核實信息並理清信息的內涵后將之發布給公眾。

  關於數據新聞傳播效果,國內學者彭蘭認為,在實際運用中,數據新聞的呈現方式讓用戶可以研究數據、發現故事、做出評論,或是提出質疑之處,這種和受眾分享數據的過程從某種角度上改變了新聞產制的過程,媒體數據團隊和用戶之間搭建了合作平台,集體協作生產新聞,使眾包新聞成為現實。⑥

  綜上所述,當前,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關於數據新聞理論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尚未形成體系,尤其是鮮有專家學者從中外數據新聞實踐對比的角度進行研究,這為本研究提供了空間。

  中外數據新聞實踐的相通之處

  作為一種動態新聞報道形式,數據新聞早在2007年就被國外媒體廣泛運用,《衛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大型新聞媒體都開始對其進行探索。2009年起,數據新聞實踐在各國蔓延開來。中國數據新聞的興盛是在2012年以后。國外媒體在突發事件、健康傳播、公民生活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國內媒體較擅長政治、經濟事件報道。比如,財新網的“數字說”頻道即針對數據新聞開設,以圖片的形式在整個欄目的右側進行展示。所涉及數據信息有房產、股票等,用戶可各取所需。2012年,搜狐、網易、新浪等門戶網站也開設專欄進行數據新聞報道,部分新聞網站開設了圖解欄目。

  本文通過對五屆全球數據新聞獎(DJA)獲獎的38個作品、兩屆中國數據新聞大賽30個獲獎作品進行分析后發現,中外數據新聞在敘事、調查、應用等方面存在共性。

  通過圖表圖畫敘述新聞故事

  一篇高質量的數據新聞作品不僅通過數據清晰明了地向受眾傳達意義,還要賦予美感,讓人容易讀懂。例如,將大量文字和數據整合成一個或多個簡潔的信息圖,將故事蘊含其中。

  Detective.io平台對多個開放的數據源進行整合,制作成《移民檔案》,揭露了移民在飛往歐洲的路上遭遇的故事,同時也講述了這些事件對這些國家的移民政策產生的重要影響(見圖3)。中央電視台《晚間新聞》推出的“‘據’說”系列節目,代表作有《“據”說春運》《“據”說春節》《“據”說兩會》,運用視頻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個可讀性高的故事。比如,《“據”說春運》中用“大數據”展現“大遷徙”,使用百度提供的動態遷徙圖,表現我國居民在春運期間的遷徙狀況。地圖上的光度越亮,代表在此處遷徙的人數越多(見圖4)。又如中國傳媒大學的作品“互聯網和我們”是一則社會新聞,該作品在梳理中國互聯網輝煌20年的基礎上,講述了移動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滲透與影響,並與普通人的生活產生了緊密的聯系。

  通過數據分析調查事件真相

  調查性報道往往能在最大程度上展現真實客觀的新聞,可以通過對數據進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發現規律和隱藏在背后的真相,從而擊碎謠言。

  國外揭示某一真相或現象的調查類新聞比比皆是。如華盛頓為降低醫療補助成本,引入成本低於一美元的麻醉劑美沙酮,並宣稱是安全的。對此,美國《西雅圖時報》的報道《美沙酮和痛苦的政治》,用數字講述了美沙酮消費與死亡的情況。從“國家將藥物列入名單以來使用猛增”“美沙酮比其他藥物導致更多的死亡”“華盛頓的受害者聚集在較貧窮的地區”“與美沙酮相關的醫院護理費用飛漲”“華盛頓是全國最糟糕的州之一”等幾個板塊,揭示了美沙酮的極大危害(見圖5)。

  我國在調查類數據新聞領域雖發展緩慢,但也出現了一些比較優秀的報道。每日經濟網開設《圖數館》欄目,以“圖破新聞,數說真相”為宗旨。財新網制作《影視劇大數據造假,流量太高全國網民都不夠用了!》,通過數據和圖表指出了我國幾乎所有的熱播劇點擊量均注水的現狀,一份檢測顯示明星人氣也靠刷,揭露了水軍刷數據產業鏈等。批判了數據造假造成我國影視行業劣幣驅逐良幣的亂象。另外,中國第二屆數據新聞大賽一等獎作品《大數據解讀國民閱讀中的“一帶一路”》,今日頭條利用獨有的后台檢測技術,揭露了“一帶一路”有多熱,誰在關注等問題(見圖6)。

  通過數據挖掘發現隱含邏輯

  數據新聞的最終目標是為受眾帶來有價值的報道,即受眾想要了解而無法獲得、能揭示某些聯系和變化的內容。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記者編輯在大量的數據中發現隱含的邏輯,並進行整合,形成一條有主線的新聞報道,進而引起受眾的關注和興趣。

  如BBC的《英國階級計算器》從職業、財富和教育等方面對16.1萬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英國存在7個社會階層。這引起了英國社會的廣泛關注(見圖7)。此外,法國WeDoData網站發表的《Le Pariteur》,因揭示了法國公司男女員工工資差異而受到熱議。

  在國內,財新網發表《民間借貸糾紛案 江浙粵魯四個省佔了40%》一文,通過對中國裁判文書網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近三年因高利貸發生的糾紛年均都在萬件上下(見圖8)。2017年第一季度尚未結束,其案件數就已超過2009年全年的案件數,高利貸案件多發區集中在東部沿海,包括江蘇、山東、浙江、廣東一帶。這一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將輿論引到探討民間資本借貸問題上。

  中外數據新聞實踐差異

  創作主體的差異

  由於媒介屬性、所有制結構、功能特點等不同,國內外數據新聞的主創媒體及制作時間均有差異。

  國外的數據新聞實踐主要來自於傳統媒體,如英國《衛報》,美國的《華爾街日報》、《瓊斯母親》雜志,德國的《明鏡》周刊,阿根廷的La Nacion,瑞士的 Polinetz AG等,另外,還有一些非營利性新聞機構,如美國的Propublic、The Detail。

  除了傳統媒體,國內的大部分數據新聞主創媒體來自於網站:四大門戶網站、主流媒體網站(財新網、新華網、國際在線等)、省級媒體網站(河北新聞網、千龍網等)、自媒體(199IT-互聯網數據中心、 鏑次元數據傳媒實驗室等)。這些網站在數據新聞制作方面的活躍度要遠遠高於傳統媒體。

  這種現象根源於我國的採編制度。2012年,國內網絡媒體還沒有採編權,而數據新聞是基於對數據的二次開發,此時這種新型報道方式在國外已被証實十分受讀者喜愛,所以國內網站順應潮流,積極開展數據新聞報道。

  數據來源的差異

  數據的來源可以分為媒體數據、政府機構數據、網絡數據、非官方數據和自主調查數據。數據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承載著大量的信息。數據新聞在各個行業中都會涉及,因此能夠獲得新聞數據的渠道有很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體現出數據新聞的廣泛性和全面性。一般數據新聞的產生有兩種,一種是先發生問題,然后針對問題尋找答案﹔另一種就是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層層挑選,從而獲得有價值的信息。不管是哪種數據新聞都需要有大量的數據來支撐才能夠實現。

  國外媒體獲取信息的途徑較多,既有政府部門詳細公開的各項數據,又有社會組織發表的各種報告,還有用戶自主生成的內容。另外,國外許多媒體或機構都建設了數據庫,用戶可以登錄平台搜索信息。比如,芝加哥犯罪地圖網站(Chicagocrime.org)聯合谷歌地圖而開發,芝加哥居民可以很容易地查看和追蹤社區的犯罪狀況。

  中國的數據或信息的來源渠道較狹窄,主要有政府公開的信息、媒體報道中涉及的小型數據,還有社會組織的一些調查報告。目前政府公開的信息量僅局限於宏觀層面,缺少詳細的數據,比如每年度的《中國毒品形勢報告》,幾十頁的報告,主體是禁毒宣傳形勢和成果,在數據方面,除了展示出查處毒品數、犯罪人數等總體相關數據,鮮有詳細具體的數據。社會調查報告,多是調查樣本基數較小的調查問卷。比如,中國青年報在《輿情》一欄開設了“熱點數據”,調查人數為1000人左右。

  選題角度的差異

  數據新聞的選題與傳統新聞並無很大差異。根據地域可以分為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根據內容可以分成經濟新聞、政治新聞、體育新聞、娛樂新聞、民生新聞、社會新聞等。

  在選題及報道角度方面,國內外數據新聞都以政治新聞、經濟新聞和社會新聞三大類選題為主。然而,國外數據新聞偏重嚴肅選題,注重挖掘意義,更具國際視角,中國則更加注重政治性,偏向報道國內事件,其他方面涉獵相對較少,這源於數據獲取的難度與報道體裁的選擇。政治、經濟、社會獲取數據較為容易,體裁也容易把握,而其他領域數據獲取相對困難,且專業性較強,不易把握。如搜狐“數字之道”通常會選取熱點事件作為報道的基准,報道多貼合國內實際存在的問題。英國《衛報》數據博客則較多關注國際事務。

  關注領域不同。筆者通過對五屆全球數據新聞賽38項作品、兩屆中國數據新聞大賽的30個作品的分析,發現樣本所關注的領域覆蓋了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國的數據新聞獲獎作品中,政經新聞(53.3%)是報道的主要方向,其次為社會新聞(26.7%)和文化新聞(20.0%)﹔相比較而言,全球的數據獲獎作品中,社會新聞(71.1%)比重大,政經新聞(23.7%)和文化新聞(5.2%)數量較少。可見,外國的數據新聞更為關注社會問題,也更具實用性。

  報道范圍不同。中國的數據新聞重點關注國內新聞,而外國的數據新聞在兼顧本國報道同時,也注重國際視野。經分析發現,中國數據新聞獲獎作品的30篇中,主要報道國內事件(83.3%),而涉及全球或世界局部區域(16.7%)的數據新聞報道較少。而全球數據新聞賽的獲獎作品中,本國報道(63.2%)較多,有關世界范圍內的報道(36.8%)比重也不低。

  呈現形式的差異

  實現數據新聞與受眾的互動主要是指在已有數據新聞的基礎上,受眾可以通過點擊新聞中相關數據進入到數據內部的鏈接,而與數據內部鏈接相連的可能是與事件緊密聯系的相關信息,也可能是用戶的自發新聞評論,還有可能是新聞的投票區域。這麼做的好處在於,受眾能從中獲取到更多的信息,也能通過這個平台表達自己的意向。數據庫管理者也能對用戶的點擊率、愛好進行整理收集。受眾掌握了數據資料,為再傳播提供了條件,數據庫也掌握了受眾的第一手真實資料,為他們的決策分析提供了論據。

  交互程度不同。依據交互程度,數據新聞可分為三類:一是靜態信息圖,僅是一張或多張圖表,不能實現與讀者的互動。二是單項動態的信息圖,圖呈現動態,讀者可以通過鼠標移動圖像指示,但不能改變新聞生產的內容。三是雙向互動的動態信息圖,圖表是動態的,讀者也可選擇或者輸入數據,從而實現互動。

  在呈現方式上,國內以信息圖表為主,而外國兼顧動態交互式信息圖。筆者梳理中國數據新聞媒體作品,發現絕大多數都是以單一的圖解形式存在,僅有新華網、每日經濟網等幾個網站上開設了能雙向互動的HTML頁面。可見,我國的新聞可視化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平面編輯的樣式。國外數據新聞的表現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不僅有地圖、圖表等靜態的形式,還有較多互動的動態信息圖。經過筆者對全球數據新聞大賽設立以來的五屆38項獲獎作品進行分析,發現動態的形式佔73.7%,而靜態的形式佔26.3%。可見,國外的數據新聞更加注重動態可視化。

  比如2010年11月《衛報》“數據博客”刊登的伊拉克戰爭日志,數據編輯以維基解密數據為基礎,採用Google Fusion Tables進行制作,將每個傷亡個體用紅點標示,通過鼠標移動可以清晰地了解傷亡時間和死者信息,數據地圖上星羅密布的紅點令人觸目驚心,遠遠勝過單純文字、照片的傳播效果。⑦

  呈現終端不同。國內的數據新聞兼顧手機端和電腦端,而國外大多呈現在電腦端上。比如,國內各家開設數據新聞的媒體,除了在其網站上發布數據新聞,還在其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台上設立專欄並定期發布,有些動態的設計僅需要在手機上識別二維碼或用手機掃描電腦上的二維碼就可以觀看。國外的數據新聞雖然也能分享到Twitter、Facebook上,但仍需要點開鏈接到電腦端。國外有的媒體還專門開發了新聞APP,形式多種多樣,給用戶以很好的閱讀體驗。⑧

  (作者黃洪珍系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成亞倩系光明網編輯)

  注釋:

  ①②方潔:《數據新聞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9∼10頁。

  ③丁邁、金梅珍:《數據新聞基於創新思維的新樣態》,《青年記者》2014年第21期。

  ④方潔、顏冬:《全球視野下的“數據新聞”:理念與實踐》,《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6期。

  ⑤Owen Thomas.The Data-Driven Future Of Journalism[C].ReadWrite.2013.

  http://readwrite.com/2013/09/06/data-journalism-future#awesm=~opT7wybPNYXNx 7,2013-09-06

  ⑥彭蘭:《“大數據”時代:新聞業面臨的新震蕩》,《編輯之友》2013年第1期。

  ⑦沈浩、田卉:《小數字大道理——數據背后的經營之道》,《中國數字電視》2011年第6期。

  ⑧李亞玲:《暢想“眾包”模式下的“新聞共產”》,《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6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