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5期

PGC網絡新聞直播分析

孫文林 白紫微
2018年08月03日10:14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PGC網絡新聞直播分析

  移動端網絡直播蓬勃發展,新聞媒體紛紛試水網絡直播,PGC正在成為資訊類直播的主體力量。國內的“人民直播”“我們視頻”“梨視頻”以及國外《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的“直播交互式新聞”各有特色。PGC網絡直播,需重視渠道、內容建設和技術的引領。

  網絡直播 新聞直播 PGC

  移動端網絡直播已經成為一種新聞報道方式,而且簡單到隻靠一部手機就能完成。2016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日尼斯恐怖襲擊中,正在度假的德國記者Richard Gutjahr用手機進行連線報道,持續直播了24小時,他的所有設備只是一台iPhone手機和一個外接電源設備。

  這場直播報道可以說是移動直播的一個范例。不同於普羅大眾隨手拍的UGC (用戶生產內容)直播,記者在直播中更加兼顧新聞點的抓取,同時對於此類傷亡事件也必須顧忌新聞倫理的要求,這體現了PGC(專業生產內容)網絡直播在新聞等資訊報道中的優勢。面對突發事件能夠做到實時、“單兵”輕量級的出色報道,背后是整個網絡直播生態的日漸生成。

  PGC網絡直播的發展歷程

  2016年被稱為中國“移動直播元年”,現有的200多家直播平台,大部分是2016年上線的。從概念上來講,“網絡直播”較“移動直播”更為廣泛,它包括了PC端在內的互聯網直播形式,“移動直播”則代表了網絡直播發展的新階段。

  網絡直播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正在以“直播+”的形式與社會各行業需求相結合,拓展應用的廣度。從網絡直播的內容來劃分,當前的直播平台可以分為專門類、泛生活類、資訊類三個大類。

  2008年六間房開始做PC端的“秀場直播”,花椒、映客等泛娛樂移動直播在2015年年中興起,而資訊類移動直播則起步較晚,一些主要的移動新聞直播產品在2016年之后才出現,但很快成為一個新的熱點。傳播者、受眾和媒介是構成傳播模式的基本要素,從直播這一媒介本身來看,直播具有真實性、實時性和未知性等特點,直播相較於錄播,更具有沖擊力和吸引力。

  網絡直播的獨特之處恐怕不在於直播的獨特性,而在連接的自由和便捷。真實性、互動性和便捷性是網絡直播的重要特點,也將是移動新聞直播發揮作用的著力點所在。

  國內外PGC網絡直播的特點

  在移動視頻新勢能爆發的大趨勢下,國內外的一些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機構在視頻直播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以下對人民日報“人民直播”、新京報“我們視頻”、“梨視頻”和國外《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的直播板塊進行分析,總結其特點。

  “人民直播”:匯聚資源,平台化趨勢明顯

  2017年2月19日,“人民直播”平台正式上線。該平台由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發起,與新浪微博、“一直播”合作建設,吸引了百余家媒體機構、政府機構、知名自媒體、名人明星等加入。“人民直播”平台的成員將共享優質原創直播內容、全流程技術解決方案、免費的雲存儲和帶寬支持。

  目前,“人民直播”的產品主要通過人民日報客戶端和人民日報微博推送,人民日報客戶端一級頁面,第二個選項就是“直播”。

  從2017年3月至8月,“人民直播”平台月均直播102場,其中合作媒體的共享資源大約佔到了1/3。直播數比較靠前的媒體有成都商報、浙視頻、今直播。通過和“人民直播”合作,借助人民日報客戶端平台,地方新聞能夠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給全國觀眾。

  平台化戰略應該說是“人民直播”的重要特點。通過將自身定位為“全國移動直播平台”,“人民直播”能夠匯聚各地優質新聞,發揮信息的長尾效應。

  人民日報具有許多獨家優勢,在國內外重大事件的報道中能夠實現較為全面的覆蓋。通過對客戶端的觀察可以發現,2017年上半年的全國兩會、“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建軍90周年閱兵、四川九寨溝地震等重大新聞事件,人民直播都有重磅乃至系列直播推出,這些直播的在線用戶數都在百萬以上乃至上千萬。在報道重大新聞事件的同時,各種民生新聞、高新科技新聞和社會新聞直播也豐富多彩。

  除此之外,自制欄目也別有特色。比如《大咖有話》邀請國內外各界知名人士進行訪談,直播使得這種訪談的風格平易朴實,成為吸引流量的重頭戲。

  “我們視頻”:平台合作+專業素養

  新京報與騰訊新聞合作推出的視頻新聞節目“我們視頻”自2016年9月11日上線以來,著力於短視頻和直播兩大領域。在一年內完成超過600場新聞直播,累計觀看流量過億,目前平均每天直播兩至三場。其在直播方面的欄目設置也日趨完善和豐富,目前有第一時間連線報道國內熱點事件的《連線》和與國內志願者組織合作,直播親人團聚的感人故事《回家》兩檔欄目。

  “我們視頻”收獲大量關注和好評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新京報作為全媒體原創內容生產平台與騰訊新聞合作,“借船出海”,充分發揮各自在平台、技術和內容等方面的優勢,形成了內容生產與傳播平台之間的良好生態關系。一方面,新京報以優質新聞內容生產能力、資源,與騰訊覆蓋全平台的強大傳播渠道、互聯網技術融合,產生“1+1>2”的生產力、創造力﹔另一方面,新京報內部也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直播+動畫”的融合式報道和“報紙+網站+客戶端+公號+微博+內容版權分發”的全媒體傳播,實現生產流程再造和採編團隊的轉型。

  其次,“我們視頻”從創立至今,一直圍繞著“新聞”“專業”“人性”等幾個關鍵詞開展視頻直播業務。記者立足新京報強大的原創新聞內容基因,在新聞現場為公眾全方位直播事件的整個過程,在新聞的時效、深度、人情味等方面,都展示了媒體的專業規范和職業素養,收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梨視頻”:拍客體系+智能剪輯

  2016年11月3日,“梨視頻”PC端及移動端平台正式上線。

  在視頻直播方面,“梨視頻”建立了以UGC作為核心生產力的拍客體系。“梨視頻”現有拍客4000人,並通過嚴格的審核制度以確保假新聞不會被發表。“梨視頻”的內容制作模式更像是PUGC,即專業型的,或者專門的用戶生產者生產內容。通過拍客體系,既能保証直播內容的多樣性、豐富性,又可以提升直播的質量,便於把關和審查。這一模式也是直播平台化戰略的一種體現。

  “梨視頻”希望成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內容提供者,最重要的是把用戶聚攏到自己的平台上來。此外,技術先行的“梨視頻”除了具有機器算法、智能推薦等技術外,還同美國視頻制作平台Wochit達成合作協議,引入該公司一項在線視頻智能生成技術,加速剪輯的自動化與智能化,從而提高內容生產的效率。

  國外媒體:“直播交互式新聞”的探索

  作為當前移動端內容發展的一大趨勢,視頻化是全球傳統媒體在進行數字化轉型時紛紛採取的戰略。越來越多的西方主流平台選擇採用Facebook Live流媒體進行視頻直播。《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便是其中的代表。

  2016年4月,《紐約時報》開始與Facebook Live直播平台合作,進行視頻直播。在視頻直播業務上,Facebook向《紐約時報》出資,而《紐約時報》則負責每年為Facebook制作一定數量的高質量視頻,並將Facebook作為發布平台。

  《紐約時報》視頻團隊負責人露易絲·斯托裡認為,《紐約時報》的視頻直播不再是傳統、一維的視頻,而是一種全新的“直播交互式新聞”:記者與Facebook用戶形成良性的雙向互動,在直播過程中記者可以即時回答用戶的提問,還可進行實時評論。用戶在與記者互動中得到滿足,激發了他們繼續參與的熱情,這正是視頻直播廣受歡迎的原因所在。

  此外,斯托裡還認為,判斷一個視頻成功與否不能以點擊量為主。點擊量是直觀也是淺顯的反映,媒體想在數字化領域大展拳腳,必須要對用戶進行更深刻的分析。《紐約時報》的視頻團隊非常看重用戶對於視頻的評論和他們所表達的觀點和情緒。他們會對用戶進行定性分析,觀察他們是如何看待並理解時報現在所做的一切。對於用戶的分析,有助於媒體在制定數字化戰略和布局數字化內容時更加具有針對性,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吸引更多的關注,實現更大的收益。

  《華盛頓郵報》則通過對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報道在視頻直播領域站穩腳跟。郵報認為一部分受眾希望知道有關大選的每一個細節。為了滿足這一部分用戶的需求,郵報選擇在Facebook上對大選進行網絡直播,並提供了“第二屏幕體驗”,包括對幕后新聞的實時報道、辯論主持人在辯論之前以及辯論結束后的實時分析及郵報記者的實時相關觀察。

  在視頻直播硬件方面,《華盛頓郵報》推出了全新的視頻播放器,可以讓瀏覽者在瀏覽網頁時不間斷地觀看視頻。例如,最新的Flex播放器能為客戶在桌面、垂直視頻和全景視頻中提供定制化的廣告服務。 

  幾點建議

  在眾多直播領域中,后發制人的媒體直播具有不可取代性。媒體直播的PGC內容,成為整個直播生態中的重要一環,是資訊類直播的主體力量。

  渠道是王者

  充分發揮渠道優勢,吸引用戶參與。如人民日報在“兩微一端”有強大的用戶基礎,可以為直播提供流量引入。具體而言,在目前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微信公號海報吸引受眾預約或者參與直播。 “我們視頻”利用騰訊相關平台,收到了良好效果。

  拓展媒體合作伙伴,進一步完善直播生態。目前“人民直播”的合作媒體貢獻了1/3的直播內容,對深度吸引全國用戶作用巨大。合作媒體和“人民直播”是合作共贏的關系,吸納更多省份的地方媒體、市場上的新媒體機構加入進來,能夠使全國移動直播平台生態更富多樣性。

  內容是關鍵

  國內外重大事件、突發性事件和社會新聞是直播的“富礦”。“人民直播”“我們視頻”及“梨視頻”等多方經驗顯示,像兩會、閱兵等重大事件,地震火災等突發性事件,關系飲食等消費安全和百姓切身利益的社會新聞,在直播流量上優勢明顯。直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主播。要培養有能力、有魅力的新聞直播主播。此外,建立出色的直播團隊也是提高內容水准的重要舉措。直播能力將成為全能記者的一個必備素養。

  移動直播相較於電視直播有很多不同之處,對於現場記者的要求也更高。組建和訓練直播團隊,積累不同類型的直播經驗,將會是“千播大戰”激烈競爭中突出重圍的制勝武器。

  以技術為引領

  移動直播技術還有亟待完善的地方。當前直播的畫質、信號傳輸、鏡頭抖動等問題都需要有解決方案。未來隨著直播競爭的加劇,對於直播品質的要求將會增加,直播的新鮮感對用戶的吸引力必將讓位於專業程度。

  要重視直播交互技術,《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經驗表明,要重視對用戶的評論、觀點和情緒的收集,加強定性分析並與之互動。對於全景直播、VR直播等新技術形式,也不能因為其尚處於冷卻期而放棄。隻有不斷嘗試,積累經驗,才能成為創新者和引領者。

  (作者均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