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8年第8期

國內真人秀的生態隱患:對“爆款”影視明星的過度消費

裴華秀
2018年08月06日13:42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相比傳統的訪談、脫口秀、歌唱、選秀類節目,影視明星參與的真人秀節目發展蔚為壯觀。基於影視明星龐大的粉絲基礎,這類節目趨於娛樂化、多元化。與此同時,國內真人秀節目卻逐漸顯現出一種生態隱患——對當紅演員形象的過度消費。他們過度迎合大眾的觀賞心理,演員本該恪守的表演品質卻逐漸被弱化。本文以2017年爆紅的潘粵明、胡一天兩人為例,剖析影視明星“藝人化”的現象,並發出理性的聲音,以期讓演員的形象與價值得到合理的生產與消費。

關鍵詞:真人秀﹔影視明星﹔價值消費﹔注意力經濟

一、粉絲經濟驅動真人秀市場

韋伯在政治學領域提出的“魅力”概念,移植到明星形象的領域亦是存在相似性的。魅力被定義為“一個人的某種特質,憑借這種特質他/她被與常人區別開來,並且被認為具有超自然的、非凡的或者至少是表面上獨特的特質”。①明星的魅力就在於,他們擁有優於常人的外貌、性格或傳奇背景,對社會大眾具有廣泛的吸引力。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人們崇拜和青睞的明星形象各異,真人秀的生產逐漸轉化成對明星的消費。各大衛視的電視劇、綜藝節目進行收視率大戰的“武器”,便是依靠明星的魅力來吸引粉絲的注意力。

選秀節目作為真人秀節目最早的一種類型出現,比如湖南衛視的《快樂女聲》、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東方衛視的《中國達人秀》等,以及《中國有嘻哈》《偶像練習生》等網絡綜藝節目,近兩年已成為最受歡迎的一類節目。隨著真人秀節目體系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問題”不再是生產足夠多的商品來滿足市場需求,而是如何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力,滿足分眾化、多元化的市場需求。目前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親愛的客棧》,浙江衛視的《奔跑吧》《二十四小時》,江蘇衛視的《極限挑戰》等真人秀節目,基本上是以明星為主導,呈現出一種“半角色表演”形態。一檔成功的真人秀節目並非赤裸裸地“秀真人”,而是有意識地向觀眾展現自己想塑造的個人形象﹔選秀節目也是用“導師”的身份作偽裝,都屬於明星的某種表演行為的陣地轉移。在粉絲經濟的驅動下,普羅大眾透過真人秀節目,對明星的幻想欲和窺視欲達到了滿足,同時也推動了真人秀市場的繁榮發展。

二、真人秀節目對影視明星的影響

阿爾貝羅尼將明星定義為“無權勢的精英”,稱他們是這樣一群人:“制度性權利十分有限,或者說不存在。不過他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都會引起相當大、有時甚至是極大的樂趣。”②真人秀節目與明星處於互利共生、緊密聯系的兩方:明星可以帶動觀眾對節目的消費,而真人秀節目可以進一步挖掘與放大明星的潛在價值。

明星的加盟是真人秀節目的一種重要的推廣手段,當紅明星勢必會成為各大節目的重點爭奪對象。明星效應可以使真人秀節目擁有更大的市場號召力,但真人秀節目反過來也會對明星的個人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維持明星的熱度。借由真人秀節目,影視明星也完成了自我形象的更新。以下筆者將以口碑劇《白夜追凶》的主角潘粵明、因參演《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而深受歡迎的“爆款”小鮮肉胡一天為例,探討真人秀節目對影視明星產生的影響。

(一)口碑劇主角——潘粵明

2017年大熱的刑偵網絡劇《白夜追凶》口碑穩居高位,豆瓣評分達到9分。截至2017年底,網站點擊量目前已超過35億,更是成為第一部被Netflix買下海外發行權的中國大陸網劇,在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作為這樣一部備受青睞的“超級網劇”(點擊量超過10億的網劇)的男主角,潘粵明一人分飾四角,以精湛的演技成功地征服了觀眾。44歲的潘粵明俘獲了大批粉絲,迎來了他的事業第二春。隨著《白夜追凶》的熱播,潘粵明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綜藝“霸屏”時代,持續凝聚人們的注意力。

首先,真人秀節目能夠重現與鞏固影視劇中的經典角色。潘粵明曾拍攝過數部影視作品,也算是個“老戲骨”了﹔但角色的辨識度不高,因此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他告別了參演《白蛇傳》《京華煙雲》《孔雀東南飛》時期的“奶油小生”形象,在《白夜追凶》中飾演的哥哥是沉默寡言、冷靜克制的,而弟弟則是性格張揚、桀驁不馴的,兩者都屬於英明睿智的“硬漢”形象。因此,潘粵明前后參與錄制了《最強大腦》《明星大偵探》等著名的推理類節目,再現其劇中的人物映像,也讓潘粵明本人的高智商形象深入人心。

不僅如此,潘粵明復雜的人生閱歷,與他劇中的人物形象構成了互文關系。長達十余年的“蟄伏期”,為他今時的成功奠定了隱忍的基調。關於個人的蛻變過程,潘粵明在《非常靜距離》《蒙面歌王》等節目中都有講述﹔滄桑的面孔、或明示或暗示的深沉話語,都使得觀眾更加認可他的堅強與隱忍。

其次,真人秀節目塑造出明星的“反差萌”形象,也備受年輕觀眾喜愛。雷蒙·杜格內特認為,明星是這樣一種映像,公眾從中揣摩以調整自己的形象。③明星在構建人物形象時,無法將自己的真實形象與公共形象徹底分離,這就便於真人秀節目中對於明星的戲謔表達。而且,真人秀節目一般把“年輕群體”當前的消費偏好作為重點研究對象,誰贏得了年輕消費者,誰就能在未來的市場中獲得較大紅利。④潘粵明在《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開心劇樂部》《脫口秀大會》等節目中,不斷開啟“自黑”模式,一改劇中的刻板印象,顯得俏皮歡脫。受“審丑”“審怪”心理影響,真人秀節目更容易重構或加深年輕觀眾對於明星的情感以及形象認知,從而擴散到以后觀影選擇的態度。根據戈夫曼的“戲劇理論”,在傳統的認知裡,明星的瑣碎生活都是觀眾看不到的“后台”活動,與台上有序、循規蹈矩的狀態截然不同。真人秀節目的存在,使得明星的神秘感逐漸消失,走下神壇,走向觀眾。

(二)“爆款”小鮮肉——胡一天

近兩年,我國出現了大量的優質網劇,它們成為無數新人向明星轉變的“孵化器”。因為飾演《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一劇中外冷內熱的學霸帥哥江辰,之前完全沒有表演經驗的胡一天迅速走紅,被無數少女封為“國民男友”,成為影視明星中的新一代“流量咖”。不同於被口碑劇帶“紅”的老戲骨們,胡一天並沒有塑造過經典的影視角色。與劉昊然、邢昭林、陳子由等其他90后演員一樣,他們因為飾演某一熱門網劇的男主而被女粉絲追捧。而這次,胡一天的熱度似乎持續得更為長久,主要是因為他塑造的高冷醫生形象、與女主的“最萌身高差”,完全符合現代女性觀眾理想化的校園言情模式。

如今隨處可見胡一天代言的廣告與網游,例如《倩女幽魂》手游、美邦服飾等﹔此外,胡一天無疑是各大衛視的綜藝爭相邀請的節目嘉賓,不僅多次在《快樂大本營》登台亮相,更是直接擔任《二十四小時》第三季的常駐嘉賓,與白敬亭、魏大勛、林允、林志穎等流量明星同框演出。編劇和劇本布控下的一場表演“秀”,由符合女性觀眾幻想的當紅明星來完成,將粉絲效應發揮到了極致。驟然成名的胡一天不能像累積了一定身份地位的明星那樣,過分暴露自己的“反差面”。他為觀眾展示出一種經過放大的卻深刻個性化的身份——“完美男友”,通過真人秀的游戲互動來進一步鞏固這個理想形象,持續壯大粉絲群體。

三、真人秀節目的生態困境及其對策

“四協會”為遏制電視劇行業亂象而發布“限酬令”之后,明星真人秀的發展更為壯觀。《爸爸去哪兒》《花兒與少年》《奔跑吧兄弟》等高收視率的明星真人秀,投入與產出能夠產生巨大的“暴利性質”,完全不低於一部熱門的高收視率電視劇。在此背景下,許多影視明星紛紛投入真人秀節目的懷抱,這是工業化生產的一種結果。但影視明星的定位畢竟不同於賈玲、何炅、謝娜等搞笑藝人,他們的本職更偏向於演員。如今,越來越多的影視明星重“秀”而輕演技,丟失了自己本該具有的演員特質,弱化演技和基本功鬆懈,無疑是目前真人秀節目面臨的生態困境。

明星真人秀“刷屏”必然帶來審美疲勞,過度消費明星的形象,容易導致粉絲群體對明星產生反感情緒,反而得不償失。這就譬如微博平台上關曉彤、鄭爽、楊冪等以“熱搜”聞名的明星,他們雖然始終活躍在粉絲的視野中,佔據著人們的注意力﹔長此以往,卻不利於明星個人形象的建構、資本的積累與再生產。此外,影視明星擅長表演,卻不一定適應真人秀夸張化、戲劇性的表演模式,這樣很容易顛覆和損毀自身形象。譬如武藝、鄭爽、華晨宇、許晴等沒有綜藝細胞的明星,他們全然放鬆的狀態、直言不諱的態度以及某些低俗的“無意姿態”,往往被粉絲們放大和詬病,並遭到觀眾抵制。

明星需要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形象定位,一味地跟風參與熱門的綜藝,可能並不能取得理想的宣傳效果。有些明星並不適合真人秀節目的氛圍,就需各司其職,留住高忠誠度的粉絲。霍建華曾坦言他拒絕上真人秀節目的理由:“想讓自己保持一點神秘感。而且我是個很無趣的人,上真人秀放不開。……我覺得明星參與其中有些假,而自己又恰好做不到‘造假’。”誠如霍建華所言,明星有適合自己的行事作風和發展道路,不需要盲目跟風。李靜在訪談節目中一貫維持冷靜、有智慧的形象,但參加《青春旅社》之后暴露了許多性格上的缺陷﹔以前人們對華晨宇的認識似乎停留在“唱歌實力不錯”的印象上,《花兒與少年》節目放大了他性格的無知與懦弱……此外,面對真人秀這面“放大鏡”,影視明星需要時刻保持警惕,不能沉醉於半真半假的“戲謔”式表演而無法自拔。演員對自己應該有所保留,不能隻滿足於“曇花一現”﹔有余力應該放在磨練演技和基本功上,打造出更多的精彩角色呈現給觀眾。

四、結論

真人秀節目的興起,是以明星粉絲的注意力經濟為依托的。這一方面發揮了娛樂大眾和教育大眾的社會功能,同時也可能透支觀眾的情感額度和明星形象的價值。當紅的影視明星本身擁有龐大的粉絲群體,他們參與的真人秀節目必然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因此,影視明星在錄制節目的過程中,須時刻注意維護自己的明星形象。此外,對於影視明星而言,出鏡率過高也許會適得其反。譬如2017年爆紅的潘粵明、胡一天兩人,他們因各自的影視劇角色而“爆紅”,且熱度經久不散。這是因為他們在參與真人秀節目錄制的同時,也在努力打造新的作品和角色,避免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改善國內真人秀節目的生態隱患,應不懈磨練演員的基本素質,不能過度消費明星的價值。

注釋:

①[英]克裡斯汀·格萊德希爾.明星制:欲望的產業[M].楊玲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81.

②[英]理查德·戴爾.明星[M].嚴敏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③李群.形象與資本:真人秀節目中明星形象的價值研究[J].現代傳播,2017(6).

④雲度.注意力革命[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6:113.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