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8年5月

新時代新聞輿論引導之我見

王芳
2018年08月06日15:53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伴隨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新聞輿論引導工作的重心也將發生改變。要做好新聞輿論引導工作,更好地服務於當前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新聞輿論工作者應加強思想修養,堅定革命信仰,自覺肩負起時代使命﹔要堅守職業道德,提高自身技能﹔要調整敘事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關鍵詞:新時代﹔新聞輿論﹔引導策略

新時代是中國共產黨對當下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認識和理解后提出的最新表述。在這一階段,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從以往“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原有基礎上繼續奪取偉大勝利的時代。於內,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通過我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並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於外,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國際社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謀求人類共同福祉積極獻策出力。

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好新時代,奪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事業的成功,爭取“四個全面”的實現,不僅要埋頭奮斗,也需要通過新聞報道進行全民動員,引導人民繼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筆者認為,面對新時代的新形勢與新情況,新聞媒體在輿論引導工作中應加強以下幾項工作。

一、堅定政治信仰,自覺肩負時代使命

按照李普曼的“擬態環境”理論,新聞輿論工作者從事著環境重建工作,人們往往通過媒體來了解外界,形成對外部環境的認識和態度、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新聞輿論工作者的重建工作也是意識形態工作,它直接關系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因此新聞工作者首先應該提高思想認識,強化黨領導意識形態工作的觀念。在工作中始終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時代,我們面對著國內外形勢發生較大變化,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在思想上堅定革命信仰,熟知新時代的社會責任和擔當,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自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經過96年的風風雨雨,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社會主義事業在中國大地熠熠生輝。革命成績不小,但建設任務還很艱巨。穩定民心,團結鼓勁,就需要新聞媒體深刻把握正面宣傳的內涵,在實踐中堅持正面宣傳。十九大“黨代表通道”的透明、開放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自信,前期建設所取得的成功也是這種自信的力量源泉和物質基礎。新聞媒體應該樹立這種自信,把成績講好,把問題講清,消除外界的質疑與困惑,不僅要向國內群眾講清楚,以促進黨民同心,還應該向國際社會講清楚“原因(why)”,消除國際社會的疑慮和擔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召開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座談會上指出,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逐漸成為緊密聯系的“地球村”成員,中國成為全球網絡中一個重要節點,對內、對外傳播錯綜交叉,兩者界限日益模糊,境外輿論場與國內輿論場相互聯系和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強化大局意識。要清醒地認識到,在當前世界經濟恢復乏力的背景下,迅速發展的中國極易成為世界關注的中心﹔作為執政時間最長的政黨,共產黨成功的秘訣也成為外界議論的熱點﹔和平與發展的主流背后,一些不穩定、不和諧因素還將存在,有的矛盾問題、沖突還有激化的可能﹔在國際斗爭中,隱形的、無硝煙的意識形態的斗爭、文化領域的斗爭不容忽視。國際傳播是一項爭取國際輿論支持、獲取國際資源的重要工作,我國的新聞輿論工作者應該立足當下國內外形勢,站在全局的高度開展新聞輿論工作,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樹立陣地意識,堅持黨性原則,擔當起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的責任,為推進偉大事業鼓勁,為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盡力。

二、提高業務技能,堅守職業道德

新聞輿論工作者的業務能力直接影響新聞輿論引導工作的質量。要高質量完成好新聞輿論引導工作,新聞工作者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在創新傳播手段的同時豐富傳播形式,在堅持公信力的基礎上提高新聞傳播力、輿論引導力和社會影響力。

科學技術的發展給新聞傳播帶來較大沖擊,原有的傳統媒體市場份額受到擠壓,新興媒體的發展舉世矚目,VR技術、機器人新聞、網絡直播等吸引著受眾的注意力與眼球。根據第40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7年6月,我國網民已經達到7.51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54.3%。報告顯示,我國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為6.25億,網民使用比例為83.1%。其中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到5.96億,佔手機網民的82.4%[1]。從以上統計情況來看,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網絡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重要渠道。新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播的手段更加多元,對新聞輿論工作者的業務能力要求更高:既要具備良好的文字功底,又要具備一定的新媒體採編能力﹔既要具備大局意識,還要了解社情民意,適應大眾的閱讀口味和收看習慣。為此,新聞工作者應該加強業務能力的學習,改進自己的報道方式。比爾•科瓦奇曾這樣談到,“媒體需要把公眾看作是新聞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新聞的受眾,這是一個新聞工作者和公眾互相賦權的過程”[2]175。互聯網時代需要一個嶄新的新聞業,不僅要提供深度信息,還必須增強與受眾的黏性。

“20世紀,新聞是由新聞工作者們決定的。今天在決定何為新聞的過程中,公眾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下一代新聞業必須歡迎並且為更具參與性的公民服務。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聞不再是講授,它更多的是一種內容更加豐富的對話”[2]178。由此可見,信息時代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在寬口徑的基礎上成為行業專家。同時還必須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從而適應新的工作情境。也隻有這樣,新聞輿論工作者才可能更好地服務公眾,才能在眾多的信息傳播主體中樹立自己的品牌,更好地完成輿論引導工作。

網絡媒體的發展使信息呈幾何倍增長,人們在波濤洶涌的信息海洋裡,忙著追趕浪潮,卻難以靜下來思考。網絡媒體的圈層傳播、群組傳播容易出現群體極化現象。這就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冷靜,注重加強自身業務素養修養,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當前新聞的生產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傳統媒體的准則和價值並不會改變。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堅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力求報道客觀、全面。在新聞報道中既關注大眾的需要,又不隨大流﹔既緊跟社會熱點,又不跟風炒作﹔在事情真相暫不明朗時,不輕易下結論﹔在獲取新聞線索后多方求証,冷靜分析再進行報道,做社會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三、調整敘事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新聞是對客觀發生的事實的敘述[3]1。要實現新聞報道的基本功能,必須重視新聞報道的最后“一公裡”的問題,即大眾的閱讀、觀看。沒有大眾市場的內容,難以發揮新聞媒體的既有作用與功能。因此,應加強對新聞技巧的研究。

寫作教師羅伊·彼得·克拉克(Roy Peter Clark)和奇譜•斯坎倫(Chip Scanlan)說,“有效的新聞寫作必須既要做到清晰明了地提供公民必需的新聞,同時還要文字優美,這也是對記者敘事技巧的基本要求”[4]224。形式與內容的辯証關系也告訴我們,好的內容還必須有好的表現形式。形式是內容的載體,對內容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當形式適合於內容時,內容的展示就可以得到強有力的推動,加速並促進內容向意義轉化。反之,當形式不適合內容時,內容的展示就會受阻。因此,新聞報道過程必須注意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用好的形式展示好的內容。新媒體時代,媒體信息日益豐富,媒體競爭壓力增強,要實現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必須重視創新報道形式。我國不少媒體都在努力創新新聞報道形式,積極吸引網民參與互動,2016年“兩會”報道、2017年建黨節報道、十九大的報道等都比較成功,較好地發揮了輿論引導作用。

互聯網媒體的超時空特征,在理論上使得視頻、文字敘述、背景資料、解釋性連接、圖標的數量、視頻內容等變得無限。信息的供給不斷增長,吸引受眾注意力變得越來越重要。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來看,大眾的選擇多了,新聞的供給應該跟進受眾的注意力需求和變化,用他們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呈現。

比爾·科瓦奇認為,“講故事和提供信息,這兩者並不矛盾。最好把他們看成傳播方式光譜上的兩極。其中一極可能是你編出來講給小孩聽的睡前故事,它沒有任何意義,只是為了增進感情,讓彼此快樂﹔另一極是原始數據——體育比賽的統計數據、社區公告板或股票行情表——這裡面沒有任何故事。和多數被傳播的內容一樣,新聞大多居於兩級之間的某個點。[4]224”也就是說,新聞報道本身就是有目的地講故事。一個好的新聞作品不應該隻提供信息,還應該講究敘事技巧,完成信息與故事的完美結合。

新聞的五要素並不是割裂的、僵化的,而是構成新聞事件的有機構成要素。如果在新聞報道中,分別將新聞報道中的人看成角色、事情看成情節、地點看成環境、原因和結果看成敘事,新聞信息和故事就可以融為一體。《俄勒岡人報》的主編和寫作指導杰克·哈特(Jack Hart)說,如果寫敘事性報道,每天完成15到30英寸比較合理。主要思路就是追蹤某個角色,看他遇到了什麼困難並且如何解決。可以通過一種所謂的五段敘事法來完成上述任務。首先是呈現(expresition),在這一部分介紹角色及其遇到的困難﹔接下來是行動(rising action),這一部分展示解決困難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障礙﹔然后是領悟(insight),這時角色獲得了某種啟示﹔第四部分是解決問題(resolution),困難得到解決﹔最后是結局(denouement),趁機讓鬆散的結尾變得緊湊[4]236。人物故事可以產生強大磁場,吸引受眾注意力,而磁場的打造離不開細節的描述和展示。后者不僅可以增添新聞報道的畫面感、親和力,還可以展現報道的人性化和真實性,讓新聞作品更有溫度。一篇冷冰冰的新聞作品,難以走進受眾心裡。

新聞報道肩負輿論引導的重要任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五位一體”現代化建設的推進都離不開新聞媒體的作用。處於新時代的新聞輿論工作者應該加強思想修養,提升業務能力,注重報道技巧的使用,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高舉旗幟、引領方向”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國網信網.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7-8-4).

http://www.cac.gov.cn/2017-08/04/c_1121427728.htm.

[2](美)比爾·科瓦奇,湯姆·洛森斯塔爾.真相:信息超載時代如何知道該相信什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4](美)比爾·科瓦齊,湯姆·羅森斯蒂爾.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王芳,湖南工業大學教師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師,講師。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6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微文化背景下新聞輿論引導策略研究(課題編號:16C0500)”研究成果,2017年株洲市社科研究課題“信息時代網絡謠言傳播與治理研究(課題編號:zzsk17159)”研究成果,2018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一般項目“輿論學視域下微段子傳播研究”(課題編號XSP18YBZ105)研究成果之一)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