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8年5月

試論《關中報》的辦報經驗及其時代價值

高懷軍
2018年08月06日16:00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新時代,媒體融合發展變化深刻,但戰爭年代《關中報》給我們留下的辦報經驗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本文回顧了《關中報》的辦報歷程、辦報經驗,認為其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堅持群眾辦報的原則、始終堅持崇高的革命理想的辦報經驗,對於新聞輿論工作者胸懷理想、肩負使命、心系人民,完成好本職工作有重要的參考借鑒價值。

關鍵詞:《關中報》﹔經驗﹔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准坐標定位,牢記社會責任,不斷解決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個根本問題。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者怎樣實踐這一要求?革命戰爭年代的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黨委機關報《關中報》的前輩們,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學習借鑒經驗。

一、《關中報》的辦報歷程

學習借鑒《關中報》辦報經驗,首先要了解《關中報》誕生的歷史背景及其艱難的辦報歷程。

(一)歷史背景

《關中報》是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的黨委機關報。關中分區是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是陝西國民黨統治區中共地下組織的領導中心和后方依托。作為這樣一個戰略要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關中分區都是國共兩黨兩軍的必爭之地。1939年冬,正當關中分區廣大軍民努力把邊區建設成為抗日模范區之時,國民黨頑固派卻在關中分區制造了“土橋事件”“旬邑事件”等一系列駭人聽聞的摩擦事件,同時對陝甘寧邊區實行嚴密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國民黨軍隊先后侵佔淳化、旬邑縣城及新正、赤水縣的部分地區,關中分區連接革命聖地延安的狹窄通道隨時有被切斷的危險。為了指導關中分區軍民有效進行反包圍、反封鎖斗爭,鼓舞人民更好地建設邊區,時任關中分委書記的習仲勛同志決定創辦關中分委機關報《關中報》,並得到中共陝甘寧邊區黨組織的同意。

(二)辦報歷程

1940年4月12日,一份油印小報在新正縣雷庄塬畔的一戶農家窯洞裡印出來了,它標志著《關中報》的光榮誕生。

《關中報》初期為油印、四開兩版的周報,1941年4月出刊一周年時,改為三日刊、兩版,1941年底報社隨分委機關遷往馬欄鎮,1943年中共關中分委改為關中地委,《關中報》隨之成為關中地委機關報。1944年9月,《部隊生活》與《關中報》合刊,改為五日刊、四開四版石印,后來又兼出《學習導報》《大眾讀物》《時事要聞》等油印報,發行量由400份增加到800份左右,1945年達到1400多份。

1945年7月,《關中報》又改為三日刊兩版,抗戰勝利后,不定期編發《時事要聞》,每期發行400份左右。1947年夏,敵人重兵“圍剿”關中分區,報社隨關中地委北上陝北吳旗,指派南下同志繼續出版《關中報》南線版《時事要聞》,先后出報7期,並出版4開“號外”,及時報道戰況和重大戰役、戰斗消息。

1949年隨著關中部分縣的解放,西府地委、東府地委、渭南地委相繼成立。4月4日,根據西北局電令,中共關中地委改稱為中共三原地委,關中報社隨之遷到三原,1950年4月,根據中央及西北局指示,中共陝西省委決定,中共三原地委與中共咸陽地委合並,《關中報》休刊。

《關中報》誕生於戰火成長於戰火,在歡慶勝利的禮炮聲中宣告終刊。十年風雨磨礪,《關中報》累計出版700多期,發行總量達58.6萬份,光榮地完成了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分化瓦解敵人,動員人民、鼓舞人民同反共頑固派作斗爭,團結人民打敗日寇及國民黨反動派的重大歷史使命。

二、《關中報》的辦報經驗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回顧《關中報》的辦報歷程,至少有以下彌足珍貴的經驗值得挖掘和總結:

(一)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黨報不論規模大小,都是宣傳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的喉舌,是黨教育群眾、引導群眾、為其當前和長遠利益而奮斗的有力工具,也是黨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關中報》扮演著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黨委機關報的角色,一直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毛澤東、高崗、習仲勛先后為《關中報》題寫報頭,並為辦好報紙指明了方向。十年辦報期間,在習仲勛同志的領導下,報社同仁堅持無產階級辦報理念,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廣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動員群眾、教育群眾、鼓舞軍民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中報》誕生和發展的十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毛澤東思想正處在發展成熟期,關中分區黨委負責同志一直親自領導和指導辦報,始終把宣傳好和貫徹好毛澤東思想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作為重點,並採取“抓整治、嚴把關、多指示”的領導方式,分區領導不僅經常動手審稿,還親自執筆寫稿,確保辦報方向的正確性。1944年10月陝甘寧邊區勝利舉辦文教群英會,《關中報》獲得邊區地方報紙模范的殊譽,時為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稱贊:“《關中報》辦得最好!”

(二)始終堅持群眾辦報的原則

《關中報》是由關中分委創辦、唯一公開發行的機關報,創刊伊始就堅持為人民、寫人民,大家寫、大家看的原則,這就解決了為誰辦報、靠誰辦報的問題。

在如何辦報的問題上,習仲勛同志提出,新聞輿論工作就是群眾工作,要樹立走群眾路線,從實際出發的辦報方針。針對關中分區千溝萬壑、地形復雜,工農不振、經濟落后、教育滯后、干部文化程度低的實際,《關中報》的同志下大力氣把報紙辦得通俗易懂、方便閱讀。他們寫老百姓的事,說老百姓的話﹔編發新聞短小精悍、新鮮生動,形式活潑、圖文並茂﹔撰寫評論長話短說、一語中的,老百姓看得明白、聽得亮堂。軍民大生產時期,《關中報》記者穿梭於田間地頭,奔走於千家萬戶,實地了解群眾的生產經驗,挖掘報道先進模范人物事跡,用朴實無華的文字介紹生產知識,深受干部群眾的歡迎與喜愛。

《關中報》在辦報過程中,積極貫徹落實全黨辦報方針,充分依靠群眾辦報。1948年西府戰役后,按照關中地委宣傳部的指示和要求,《關中報》在赤水、淳耀等四縣和分區政治部設立了通訊干事,各縣建立核心通訊小組等,分區通訊員由過去的幾十名循序發展至200多名,報社還聘請了一批特約通訊員,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來自戰斗一線的通訊員隊伍,並通過這支隊伍聯系人民群眾,研究人民群眾的意見、呼聲和訴求,把報紙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之中。為了培養提高通訊員的業務能力,報社編輯經常與來稿作者進行溝通聯系,對不能採用的稿件提出意見,並向有關單位和通訊員發送寫稿要求。同時,印發《通訊通報》交流寫作經驗,鼓勵通訊員努力寫稿,不斷提高寫作能力。基層通訊員積極主動報道對敵斗爭和邊區生產建設,給《關中報》提供了大量稿件,成為辦好報紙的重要新聞源泉,充分發揮了黨的喉舌、人民大眾代言人的作用。

(三)始終堅持崇高的革命理想

為人民服務、為革命戰斗、無私奉獻、艱苦奮斗,是《關中報》社全體人員的崇高革命理想。《關中報》辦報人員忠誠黨的新聞事業,為人民付出了血的代價。《關中報》十年,正值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艱苦時期,報社的主要裝備是“三個一”,即:一台印刷機、一部收音機、一頭馱運物資的大青騾。戰爭年代,不論是白天或者晚上行軍,一到駐地,辦報人員就立即投入工作。老百姓家中的土炕、灶台、案板甚至碾盤都成為他們寫稿印報的工作台。報社記者到縣區游擊隊隨軍採訪,他們吃苦耐勞、忍飢受餓,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冬天被敵人圍困在深山裡,有時渴了吞點雪,餓了嚼些野菜﹔晚上和游擊隊員在破窯洞裡背靠背相依取暖,抵御嚴寒﹔生活上與邊區群眾同吃一鍋飯,同住一個炕,相互之間親如兄弟,在戰火洗禮中經受了考驗和鍛煉。

1947年3月,國民黨對山東、陝北兩個根據地發動“重點進攻”,兩地區黨的新聞事業遭到嚴重破壞,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也被迫停刊,但陝甘寧邊區前沿陣地的《關中報》仍堅持戰斗。這種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作風體現了新聞輿論工作者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理想。

三、《關中報》辦報經驗的當代價值

新時代,媒體融合發展變化深刻。但不管媒體形態怎麼變,輿論格局怎麼變,新聞不會消亡。理想必須有價值,媒體必須有責任,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有擔當,《關中報》給我們留下的彌足珍貴的辦報經驗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輿論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弘揚《關中報》精神,始終清醒地知道“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自覺踐行神聖使命,充分發揮好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氣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的作用。

(一)胸懷理想:牢記“我是誰”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政治堅定的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求我們胸懷理想、不忘初心、明辨是非,牢記“我是誰”。

牢記“我是誰”,最根本的是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進一步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念,始終保持革命戰爭時期的那麼一股干勁,那麼一腔革命熱情,那麼一種拼命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到底。

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價值是推動事業發展的巨大動力。新時代,新聞記者的信念是什麼?就是無數新聞前輩身上閃耀的革命理想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就是他們對新聞事業篤定的追求、艱苦的付出、菲薄的索取、無私的奉獻精神。如今,時代在變化,社會在變遷,但這種信念依舊熠熠生輝。因為,沒有這種信念,就不可能具有一流的境界,形成一流的素養,創造一流的業績﹔沒有這種信念,媒體就失去了品質,丟棄了靈魂,沒有了動力,就不會有大的進展和發展。追求這種信念,就是追求一份熱情、一份執著、一份高尚﹔堅守這樣的精神家園,就是堅守一種鋼鐵意志、一種精神自覺和一種崇高品德。無論什麼時候什麼情況,媒體怎樣發展、怎樣變化,我們都要繼承和發揚我黨新聞輿論工作者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始終堅持黨性原則,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始終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團結穩定鼓勁,把新聞輿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做到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二)肩負使命:勿忘“為了誰”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引領時代的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求我們肩負使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勿忘“為了誰”。

勿忘“為了誰”,最根本的就是要永遠保持革命戰爭時期的奮斗精神,永遠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關中報》“為人民,寫人民,大家寫,大家看”的辦報經驗對於新時代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彌足珍貴。它告誡我們,新聞輿論工作者是黨和人民的喉舌,要從人民群眾中來,到人民群眾中去,向人民群眾學習,自覺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將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新聞輿論工作的基本目標,時時刻刻心系人民群眾,積極為他們的生產生活服務,為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服務﹔要堅持貼近現實生活、貼近生產實際、貼近廣大人民群眾,真實反映人民群眾心聲,主動為人民群眾解決問題、辦好實事﹔要堅持以人為本,准確傳達黨的聲音,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確保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及監督權。

每一位新聞輿論工作者都要強化擔當意識,像《關中報》那些新聞前輩們那樣,以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和對人民群眾無比熱愛的真誠,扎實履行“社會發展瞭望者”和“信息流通把關人”的職責,積極主動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最真實、最有價值的信息。堅決抵制把丑聞、隱私當作新聞賣點,無底線炒作、虛假歪曲報道等不良習氣,恪守媒體良知,履行社會責任。

(三)心系人民:須知“依靠誰”

堅持正確的工作取向,做作風優良的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求我們心系人民、謳歌人民,緊緊依靠人民,把新聞扎根於人民群眾,根植於火熱的生產生活一線。

堅持依靠群眾,就是要像《關中報》一樣“以人民為中心,心系人民、謳歌人民。”“寫老百姓的事,說老百姓的話,使他們看得明白、聽得懂。”這就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服務人民,主動摒棄陳舊的思維方式和僵化的工作習慣,善於挖掘人民群眾生活中真實而又豐富、珍貴而又鮮活的新聞題材,講人民群眾最想講的話,說人民群眾最想說的事,反映人民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的耳目喉舌。隻有對人民群眾傾注了真情實感,才能創作出充滿溫度、帶有露珠、富有價值的報道,才能真正贏得人民群眾的歡迎。

新聞輿論工作者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和態度,決定他的新聞立場和新聞理念。有追求、有抱負的新聞輿論工作者,都應該扎根在基層、奔走在路上、活躍在現場,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把新聞寫在廣闊的大地上,寫在人民群眾的心坎上。新聞媒體要把更多的版面(時段、畫面等)留給群眾,將更多的鏡頭聚焦群眾,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成績反映出來,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在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的情況下,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努力跟上時代步伐,主動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必須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更新宣傳理念、豐富報道內容、探索傳播形式、改進表現方法,努力提升新聞宣傳輿論的業務技能,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要弘揚《關中報》精神,堅持遠大的新聞志向,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自覺堅持黨性原則、真實性原則、群眾性原則和社會效益第一原則,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和駕馭能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政治堅定、引領時代、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新聞輿論工作者。

參考文獻:

[1]雷陽,趙潭冰.《關中報》回憶錄[M].西安:《關中報》史料征編委員會,2007.

[2]吳國彬.論20世紀40年代邊區的新聞文化建設——以陝甘寧邊區的《關中報》《三邊報》為中心[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4).

[3]中共咸陽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旬邑縣委黨史研究室.習仲勛在旬邑[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高懷軍,現任咸陽日報總編辦主任。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