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8年5月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的百年回望

白潤生
2018年08月06日16:02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本文以時間為順序,以簡潔的文字全面精辟地論述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百余年的發展史:1905年,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誕生﹔20世紀20年代,少數民族文字期刊興起﹔20世紀30-40年代,少數民族文字現代報刊多元發展﹔20世紀50-60年代,少數民族文字報刊全面勃興﹔1966-1976年,少數民族文字報刊堅韌探索﹔20世紀80-90年代,少數民族文字報刊體系形成。

關鍵詞: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百年﹔回望

 

一、1905年:少數民族文字報刊的起點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歷史悠久,迄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20世紀初葉,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就出版了用蒙古文、藏文、朝鮮文、維吾爾文、滿文等少數民族文字排印的報刊。這批中國最早的少數民族文字報刊承載了當時的先進中國人關注少數民族命運、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嬰報》(蒙古文與漢文合璧),是中國內蒙古地區第一份蒙古文報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少數民族文字報紙。它由貢桑諾爾布創辦於1905年,4開,隔日刊,石印,社址在內蒙古昭烏達盟(現赤峰市)喀喇沁右旗王府崇正學堂內。該報以“啟發民智、宣揚新政”為宗旨,主要刊載國內外重要新聞、科學知識、內蒙古各盟旗政治形勢的動態及針對時局的短評等。該報在辛亥革命前后停刊。此后出版的蒙古文報刊還有《蒙文報》(1907)、《蒙話報》(1908)等。

《西藏白話報》(藏漢合璧)是中國最早的藏文報刊,創辦於1907年,其創辦人是清廷最后一位駐藏大臣聯豫和幫辦大臣張蔭棠。該報為旬刊,以“愛國尚武、開通民智”為宗旨,主要內容有西藏新聞、內地新聞、國內外新聞及科技報道等,期發三四百份,還有很多讀者“自來購閱”。

繼《西藏白話報》之后,中國東北地區出現最早的朝鮮文報刊《月報》,其宗旨是向朝鮮群眾進行反日啟蒙教育。此間尚有《大成團報》《韓族新聞》《新興學友報》《延邊實報》等朝鮮文報刊陸續出版。

在中國西北地區,《伊犁白話報》是新疆地區辛亥革命時期唯一的少數民族文字報紙。該報1910年3月創辦於伊犁惠城,由馮特民主編,用漢、維、蒙、滿4種文字出版,漢文鉛印,滿、蒙、維等文字油印。該報設有《摘登來函》《轉載專件》《演說》《愛國話歷史》《本省新聞》《譯報》《雜俎與閑評》等欄目,報道新疆各族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國家統一的消息,並向少數民族同胞進行民族民主革命教育,內容豐富,文字新鮮活潑,深受讀者歡迎。除在新疆發行外,該報還遠銷北京、天津、上海、漢口等地,其影響之廣、印數之多,在少數民族文字報紙中首屈一指。1911年11月被時任伊犁將軍志銳勒令停刊。

在西北,同期出版的還有《新報》《伊犁日報》《覺悟》《自由論壇》《解放報》等維吾爾文報刊。

民國時期在北京出版的有《蒙文大同報》《蒙文白話報》(1915年更名《蒙文報》)《藏文白話報》《回文白話報》等。此外,還有“大總統登記在案,由內務部發行”的《新聞》和由西北籌邊使署主辦的《朔方日報》等蒙古文報刊。

這個時期中國出版的少數民族文字報刊有二三十種。少數民族文字報刊的出現,打破了漢文報刊一統天下的格局,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少數民族群眾在辛亥革命前后參與社會政治道路探索的積極性。

二、20世紀20年代:少數民族文字時政期刊的興起

20世紀20年代,中國少數民族文字時事政治期刊開始興起,並以內蒙古、東北地區最多。蒙古文期刊有《蒙旗旬刊》《蒙古》《祖國》《綏遠蒙文半月刊》《綏遠蒙文周刊》《蒙文周刊》等。其中《蒙旗旬刊》較為著名。《蒙旗旬刊》(蒙漢合璧)於1924年4月編輯發行,以“牘啟蒙民知識,促進蒙旗文化”為宗旨,著重報道蒙古族各種改良事宜、蒙古族教育設施,以及辦實業、興交通、啟發民智、興修寺廟、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等讀者關心的事件。該刊於1931年終刊。

“五·四”新文化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少數民族先進知識分子出版了《蒙古農民》等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期刊。《蒙古農民》由1923年冬在北京蒙藏學校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蒙古黨支部主辦。它是農工兵大同盟的機關刊物,以辛辣、通俗、流暢的文筆向廣大蒙古族勞苦大眾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指出蒙古民族求解放的正確道路,既具有蒙古民族特有的風格,又閃耀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光輝。該刊於1926年被迫停刊。

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時事政治期刊,除《蒙古農民》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內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機關刊物《內蒙國民旬刊》(1925年)、內蒙古大同盟機關刊物《農工兵》等。

三、20世紀30-40年代:少數民族文字現代報刊的多元發展

20世紀30-40年代,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發展時期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創辦的、國共兩黨與敵偽創辦的、中國人與外國人創辦的,以及境內外創辦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共存,數量、種類增多,蒙、維、哈、朝、錫伯、滿、俄等7個民族有本民族文字的報紙,尤以蒙、朝、維、哈、錫伯等5種文字的報刊比較發達,並已具有現代報刊的性質和辦報規模。

內蒙古、東北和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字報刊有了新的重大發展。1935年《新疆阿勒泰》創辦,這是中國第一份哈薩克文報。后來更名為《察布查爾報》的《自由之聲》也創刊於這個時期,這是中國的第一份錫伯文報。這兩種報紙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的新文種成員,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的新發展。在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也發生在這一時期:1936年,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創辦的《新疆日報》(先以維、哈、俄文,后以維、漢、蒙、哈等文字出版)和1947年創辦於王爺廟(今烏蘭浩特)的《內蒙自治報》(9月1日起正式成為中共內蒙古黨委機關報),是中國最早的省(區)級少數民族文字報紙。它們的創辦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進入發展時期的重要標志。此外,不同文種、不同刊期的鉛印、石印、油印的省、地、縣各級機關報相繼創辦,特別是地方性少數民族畫報《蒙漢聯合畫報》《內蒙古畫報》面世,滿足了文化水平低、識字不多的農牧民的需要,受到他們的歡迎。

一些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了更多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外國人在中國創辦少數民族文字報刊始於19世紀末葉,進入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逐漸增多,其中朝鮮人在東北、華東、華中、華北均創辦了一批朝鮮文報刊。這些報刊盡管創辦目的不同,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的興起與發展,使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在標題制作、版面編排、圖片攝影及新聞通訊寫作上都有了明顯的改進。

值得注意的是,各種少數民族文字的馬克思主義時事政治期刊逐步增多,實現了快速發展。少數民族文字時事政治期刊興起於20年代,而具有比較明顯的現代意義的期刊則是進入30年代以后。這其中有蒙古文、朝鮮文期刊,也有回族民眾和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越文期刊,其中辦得好、影響大、較為著名的是馬克思主義時事政治期刊。1935年,新疆最早傳播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刊物《反帝戰線》(漢維文版)創辦於迪化,其發刊詞指出,它是“建設新疆過程中思想和理論的唯一正確領導者”。其1942年被迫停刊,共出漢文版55期、維吾爾文版8期。

這個時期,朝鮮文馬列主義時事政治期刊也增多,比較著名的有《延邊通訊》《民族工作通訊》《農民的喜悅》《新農村》等。其共同特點是重視黨的建設,致力於提高黨員政治思想素質和文化水平。

四、20世紀50-60年代:民族地區民族文字報刊的全面勃興

20世紀50-60年代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進一步發展階段。1950年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紙發展到21種。195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改進報紙工作的決議》指出,“各少數民族地區凡有條件的就應創辦民族文字報紙”,“少數民族地區的報紙,應注意宣傳民族政策,宣傳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民族團結政策的指引下,主要少數民族聚居區基本上都有了本民族文字的報紙,如《內蒙古日報》(蒙古文版)《新疆日報》(維、哈、蒙文版)《西藏日報》(藏文版)《延邊日報》(朝鮮文版)等等,形成了多層次的黨報系統。從1957年開始,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事業在曲折探索中仍有新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前后,有文字的絕大多數中國少數民族均創辦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報紙,除蒙、藏、朝、維、錫伯等少數民族文字報紙外,這個時期又有柯爾克孜文、傣文、景頗文、傈僳文、壯文等報刊相繼創辦。從地域上講,從中央到地方,從首都到邊疆,尤其是民族地區都有了少數民族文字報刊,有些縣出版了一種或兩種報刊。

這個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紙版式呈現新的特點:民族文與漢文合刊。報紙有民文與漢文兩個報頭,第一版由民族文漢文分別出版,二、三版則是漢文版,如《喀左縣報》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報》就是蒙、漢文合刊的,雖然這種形式留下了少數民族文字報紙發展初期的印記,但也不失為一種獨特的形式。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版式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最早創辦的報紙一般都是“民文與漢文合璧”式,如《嬰報》。接著,是民族文字報紙與漢文報紙分刊出版,民族文報紙基本是漢文報紙的譯報,或者說兩者的內容大同小異。這種分刊形式,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的一大進步。

五、1966-1976年:少數民族文字報刊的堅韌探索

“文革”的10年,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事業特殊發展的年代。這個時期,少數民族文字報紙,除了以民族文字印刷發行外,已無特色可言。雖然如此,中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民族團結政策還是保障少數民族文字報業實現了新的發展。《內蒙古日報》(蒙古文版)從1966年起增加刊期,成為每日出對開4版的日報。《烏蘭察布日報》蒙古文版創刊於1971年7月1日,以16開小本式出刊,后改為32開“文選式”的周刊,1976年4月25日改為隔日刊,初為蒙古文4號字,1985年先由1、4版,后擴大到2、3版,全部改為5號字。少數民族文字《參考消息》1975年8月1日創辦哈薩克文版,1973年4月1日創辦蒙古文版,1975年向全國發行。

六、20世紀80-90年代: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體系的形成

20世紀80-90年代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事業繁榮時期。20世紀80年代初葉,中國共有用17種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的報紙84家,用11種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的期刊153家,各種油印和內部出版的苗文報和布依文報等還沒有統計在內。這些少數民族文字報刊分布在13個省(區),形成了以黨報為核心的多層次、多地區、多種類、多種文字的民族報刊體系。2003年底,中國共有用12種民族文字出版的報紙88種,分布在11個省(區)。2005年底,中國有99種民族文字報紙,共用13種文字出版﹔有223種民族文字雜志,共用10種文字出版。內蒙古、新疆、西藏等自治區形成了以首府為中心的輻射狀的民族報刊網。以黨報為核心的多層次、多地區、多種類、多種文字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體系更加完整,內容更為豐富。

這一時期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時效性增強,信息量增大,更加注重針對性、服務性,注重重大宣傳報道策劃。如《內蒙古日報》蒙古文版,著力針對本地重點工作開展宣傳報道,辦出了《草原曙光》《民族團結進步》《致富之路》等一批享有一定聲譽的周刊、專欄、專頁。《伊犁日報》把基層報道作為重點,記者深入農村改革一線去擷取生動的事實,反映了基層改革的進程和成果。《西藏日報》1999年為配合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紀念活動,組織4個小分隊採訪雅魯藏布江沿岸30個縣,充分、生動地反映了西藏民主改革4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近年來,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積極探索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路徑,呈現了繁榮發展的全新態勢。

總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是中國民族地區最貼近基層少數民族干部群眾的新聞媒體,目前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這些特殊的報刊,雖然絕對數量不多,但種類趨於齊全,質量不斷提高,影響力日益擴大,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中將發揮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白潤生,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特邀理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名譽會長,南京師范大學民國新聞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國報業協會少數民族地區報業分會顧問。

[說明:本文已全文譯成英文發表在《中國民族》(英文版)2017年4期,中文版發表在《新聞論壇》雜志2018年第1期,本文轉載自《新聞論壇》雜志]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