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紀錄片與時代共鳴 挖掘時代精神展現家國情懷

張雪嬌
2018年08月08日13:21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紀錄片與時代共鳴

  □本報記者 張雪嬌 文/攝

  “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故事能夠說明一個時代,但是當足夠多的故事呈現出來,這個時代便產生了。”在8月4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辦的第六屆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推優活動上,優秀系列片《我們這五年》導演劉鴻彥道出了所有紀錄片人的心聲:記錄新時代。

  歲月行程中總有一種真情,每個鏡頭都留下歷史印証,始終如一就是紀錄片人與時代的共鳴。

  生命的光影—— 發現傳播 自然社會人文之美

  “你見過什麼樣的中國?是960萬平方公裡的遼闊,還是300萬平方公裡的澎湃?是四季輪轉的天地,還是冰與火演奏的樂章?當你像鳥兒一樣離開地面,沖上雲霄,前往平時無法到達的空中,你會看見專屬於空中的奇觀……”這是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一季的開場白。

  航拍紀錄片的優勢是航拍器可以到達人類難以到達的地方,可以偵察野馬、東北虎等平日難得一見的珍貴動物,為了拍攝這些珍貴的畫面,該團隊足跡遍布6個省(區、市)的雪山、河谷、沙漠和濕地。《航拍中國》第一季制片人韓雯介紹說:“片子希望通過呈現自然地理奇觀、人文歷史遺跡、社會發展成就和日常生活,表達我們對這片土地的自信和熱愛,9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300萬平方公裡的領海,值得我們紀錄片人去探索、發現、記錄和謳歌。”

  記錄,關乎責任和使命,也關乎生命和人情,每個紀錄片人都有著對美的追求,都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端村裡的幾個十來歲女孩,穿著芭蕾舞練功服,在田野上練著芭蕾舞……這是優秀短片《田埂上的芭蕾》為大家記錄下的美好場景。

  當晚,4位《田埂上的芭蕾》主人公來到了現場。由於此刻片中教孩子們跳舞的老師關於正在雲南教彝族的孩子們跳芭蕾,並未來到現場。當主持人問及現在河北端村的孩子們是誰在教時,其中一個小女孩說:“我們現在已經考上專業的舞蹈學校,我們利用假期,去教其他的小朋友,要把關老師的愛傳承下去。”

  播種愛,傳播愛,紀錄片帶著溫暖,把滿滿的正能量呈現在觀眾面前。

  憑借自然類紀錄片《黃山短尾猴》,張成軍榮獲優秀導演。《黃山短尾猴》通過生動真實的影像、故事化的情節,以50分鐘的時長,再現了黃山短尾猴鮮為人知的社會形態、豐富多彩的社會交往行為和許多奇妙有趣的故事,構建出黃山短尾猴社會群體“世態百相”的生動場景。張成軍在分享中說道:“作為紀錄片人,辛苦本是分內事,通過觀看片子,希望大家都能善待同一個星球的每一個生命,這也是紀錄片的意義所在。”

  光榮的使命—— 挖掘時代精神展現家國情懷

  2017年有一部作品被譽為“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走心之作,講述了黑龍江省五常市杜家鎮4戶農民的故事,真實反映了農村改革帶來的新變化,它就是《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

  “作為紀錄片人,隻有把雙腳深深踏入這片黑土地,把心緊緊跟農民們貼在一起,才能拍攝出這片希望田野的富饒與生機,讓人們感受到生活在這個偉大時代的幸福與豪邁。”分集導演姚冬梅說道。

  紀錄片《我們這五年》從幾百部、兩千多集優秀國產紀錄片中挑選出故事和畫面,用500分鐘的時間串聯起各行各業中國人對夢想的堅守。其中既展現中國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現了普通人勤勞、善良的精神品質以及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奮斗精神和家國情懷。

  紀錄片立足現實生活,洞悉社會熱點與痛點,反映了社會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夢”最好的注解。由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制作的《零零后》榮獲優秀系列片獎項。該片用長達10年的鏡頭觀察“00后”的成長,借此探討中國當代社會、學校、家庭對“00后”有怎樣的影響,影片關於個性與制度、應試與素質、留守與留學的教育話題連接到每個家庭。

  《零零后》制片人張旭介紹拍攝初衷時說道:“關注當下中國社會的變遷是紀錄片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能夠通過一個代際的記錄呈現大時代的變化是非常有價值的。”的確,影片主創團隊由“60后”的制片人與總導演、“70后”的執行總導演、“80后”和“90后”的創作團隊,以及“00后”的主人公共同組成,這正是新時代中國幾代人的一個見証和縮影。

  作為紀錄片人不僅要為明天記錄下今天的歷史,也要發掘昨天的歷史。用歷史溫暖現實,啟迪當下。

  優秀理論文獻片《幸存者——見証南京1937》(第二輯)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健在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為拍攝對象的系列人物紀錄片。“我們拍攝紀錄片不僅是在和時間賽跑,去留住歷史、記錄歷史、見証歷史,更重要的是,還要記錄她們幸存下來的生活,因為每一位幸存者,她們身上展現的不僅僅是個體的命運,還是一個民族在遭遇災難之后堅強重生的縮影。”導演余雯講述道。

  時代的記憶—— 做好大時代變遷的記錄者

  1993年,《東方時空》欄目推出了一檔節目《生活空間》,從此那一句“講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為一代人溫暖的記憶,也開創了真實記錄的先河。

  時隔25年,《東方時空》的《生活空間》編導郭佳和其中3位主人公來到了現場。當再回看25年前的節目,再次見到片中的主人公時,郭佳眼裡泛起了淚花。她感慨道:“《東方時空》的《生活空間》在1993年選擇了用真實記錄的方式記錄普通人,並以欄目每天播出的方式,記錄他們的愛與痛、喜與愁,記錄他們在時代沉浮中實現自己的願望。普通人有信心展示自己,觀察者、記錄者有信心接近真實,這是一個時代的自信。我希望歷史能夠一直這樣充滿信心地被記錄著。”

  記錄歷史、反映時代是紀錄片人的使命。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中國正經歷著歷史性變革,改革發展將使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給紀錄片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創作資源。

  優秀長片《將改革進行到底》深入闡述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戰略的決策和部署,准確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為人民群眾帶來的獲得感。同樣,優秀系列片《輝煌中國》、優秀理論文獻片《大國外交》《強軍》等重大題材作品全面深刻地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立意深遠。這些紀錄片用一個個鏡頭記錄了時代的變遷,展現了大國風貌,得到了觀眾的熱捧。

  為了加強國際傳播,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優秀國際傳播類紀錄片《智慧中國:眾創時代》《港珠澳大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記錄北京的人》等從不同角度,用鏡頭記錄下中國的發展變化,在國際主流媒體播出后,取得良好的對外傳播效果。

  縱觀第六屆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推優活動,入選的作品不但取材多元,而且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回應現實關切。

  正如劉鴻彥所說:“我們這個時代,是值得記錄的。國家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人在這個時代下的故事千差萬別,在無數變化之中,我們能夠抓住的恰恰是那些不變的東西,那些不變的是時代精神氣質,不變的堅守,不變的努力,不變的熱愛、微笑與善良,這就是中國人的力量,作為紀錄片人,我們很幸運能夠觸摸這份力量,並將它記錄下來。”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