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在十億人指尖起舞 馬化騰:讓企業受人尊重

馬化騰 本報記者 雷 聲攝
5個月前,北京,100多名中外記者站在人民大會堂南廳,看著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走上紅毯。
2018年兩會增設了代表通道,馬化騰出現在第一場。他身材精瘦、勻稱,頭發一絲不亂,一身得體西裝。每次出現在公眾面前時,這位潮汕商人都一副謙謙君子模樣。
馬化騰顯然有備而來。當場宣布,微信全球月使用活躍用戶總數,已經超過10億。5分鐘內,在幾大新聞門戶網站,以及微博、微信等平台上,這句話已被做成標題傳遍了。
在話筒、錄音筆和相機圍堵中,馬化騰穿過人海,艱難地邁入會場。此時此刻或許是個轉折點,騰訊成為世上少數幾個用戶量超10億的互聯網巨頭。即便放眼人類歷史,10億用戶級別的平台也極為罕見。
日前,圍繞著騰訊、深圳與改革開放年代,本報記者專訪了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
1 怎麼想到創業?
更多的是想做產品
“讀書時,我並沒想過要自己創業,那時最向往的工作是寫代碼,做最好的產品經理。這個念頭一直沒有變。”馬化騰告訴本報記者。
馬化騰在深圳上大學時,常在校園裡跑步。彼時若抬頭望,既不會看到騰訊大廈、濱海大廈,也沒有如今深圳高樓林立的天際線,校園外隻有農田和農舍。唯一能預示一個商業帝國出現的,是他“那時腦子裡充滿了對外面商業世界的向往”。
馬化騰讀的是電子工程系計算機專業,其愛好恰也在此。從大學二年級開始,他把很多精力花在了C語言的學習上,這是世界上最流行、使用最廣泛的程序設計語言之一。
“騰訊五虎”——五個創始人,除陳一丹在深圳大學化學系外,三人都是計算機系的同學。而且,陳一丹與馬化騰在深圳中學時就是好友。
馬化騰這樣概括幾人特征:“我對產品比較在行,知道我要什麼,怎麼實現,這方面我想得比較清楚﹔張志東(騰訊原首席技術官)絕對是個學霸,技術能力很強﹔陳一丹(騰訊原首席行政官)從政府部門出來,非常善於組建團隊,對行政、法律和政府接待都很有經驗﹔曾李青負責市場,長得派頭很像老板,我們一起出去大家都叫他老板。”
馬化騰說,“連我父母都沒想到,我一個書呆子還可以開公司。我更多的是想做產品,沒想過開公司,領導什麼人。”
2 為何成功於深圳?
務實創新的氛圍,成就了我們的夢想
“當時的深圳是中國最受關注,也最具爭議的標本城市。那時在校園裡最流行的一個詞語是‘時不我待’。老師們經常教導我們說,如今是百年一遇的大時代。”馬化騰感慨。“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以及深圳務實創新的氛圍,幫助我們不斷成長,成就了我們的夢想。”
“深圳之於騰訊,如同硅谷之於蘋果。這是一座年輕的充滿活力的城市,始終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馬化騰說,“我很感恩這個時代,同樣也感恩深圳。”
在深圳,他們成為中國第一批接觸網絡的年輕人。馬化騰成為第一代網民,並在1995年開通了惠多網的深圳站,那時全國像這樣的站點也不超過10個。風雲突起之際,他在南方早早立起一面大旗。
從南向北,各地站點上所立著的,大都是日后聲名顯赫的互聯網精英,如丁磊、雷軍、求伯君、張小龍等。張朝陽即將帶著尼葛洛龐帝的2萬美元回國創業,這位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始人的一本書《數字化生存》,預言了一個全新時代到來——“信息將成為舉世共享的資源”。
尼葛洛龐帝無法預知的是,他的名言“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將它創造出來”,在中國南方的深圳,正由幾個小伙子實踐著。
3 如何突出重圍?
探索路上善於接招
“騰訊的成功是一連串偶然機會的集合,靠的是在探索路上,善於接招。”早在2002年,馬化騰便曾向媒體感慨。
毋庸諱言,中國互聯網的前半段充斥著模仿甚至直接抄襲。比如,OICQ的直接模仿對象是ICQ,全世界第一款即時通訊軟件。沒過多久,1999年8月至9月,騰訊便兩次收到美國在線發來的律師函,明確指出其行為侵權。騰訊隻好將OICQ倉促改名QQ。
如陳一丹所言,中國互聯網公司皆生於草莽。然而,包括騰訊在內的中國公司,不斷以微創新完成著彎道超車。
最為直接的例子是,2005年,來自美國本土的聊天軟件MSN,在向QQ傲慢宣戰后,大敗而歸。其所未料的是,在收到ICQ律師函幾年后,QQ早已超越了聊天功能,變成虛擬空間中的個性表達,語音、音樂、視頻、網絡游戲、在線交易無所不包。
沒過幾年,微信便復制了這一壯舉。從模仿移動聊天工具Kik開始,微信在不斷迭代中推出了諸多創新。其中,60秒內的語音功能,成為現象級交流方式。而微信公眾號平台,則已成為獨一無二的生態體系。這些創新源自騰訊,為國外同類產品所未有。
4 怎樣保持競爭力?
更民主,更多元
“賽馬機制。”問及騰訊如何在內部鼓勵創新,馬化騰回答了四個字。
最著名的例子是,開發微信時,騰訊內部同時找了三個項目組研發,包括原QQ團隊、成都團隊、廣州研究院的張小龍團隊。最終,廣州研究院的產品勝出。正是在特殊的機制下,殘酷的社交媒體競爭還沒走出騰訊,便完成了。
這無疑意味著巨大的資源浪費,卻也大為降低了失敗的可能性。馬化騰說,“在公司內部往往需要一些冗余度,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和試錯。”
正是在實踐檢驗中,“誰提出,誰領軍”“一旦做大,獨立成軍”成為騰訊內部不成文的規定。QQ秀、QQ空間、QQ游戲,都不是來自頂層設計,而是業務單元自下而上的嘗試。
同樣珍貴的是,非常民主的企業文化。
“很多員工剛進來,發現我們怎麼吵得一塌糊涂,到后來會發現我們只是在討論。充分討論后當然會慢一點,但能走得更深更遠。”陳一丹回憶。
“大家都知根知底,互相之間的互補性很強。”馬化騰告訴記者,“騰訊的企業文化也得益於此,更民主一點,更多元化一點。很多中途加入的人才也能夠帶著創始人的心態在公司裡成長起來。”
5 是否有最難過的階段?
沒有哪一天高枕無憂
“騰訊從來沒有哪一天可以高枕無憂,每一個時刻都可能是最危險的時刻”。馬化騰向記者感慨,“我們曾幾次遇到公司瀕臨倒閉的窘境,但最終還是挺過來了。”
騰訊檔案室中,留了些泛黃的舊報紙。舊檔案裡,2002年的“IT經理人商業周刊”以《騰訊與自己賽跑》為題,對這家隻有4歲的年輕企業進行了深度解讀。從那時起,馬化騰挂在嘴邊的一句話便是:“我們的最大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馬化騰還記得,OICQ用戶數一騎絕塵之際,騰訊的資金危機,竟然到了隻剩1萬元現金的地步,此時恰逢納斯達克泡沫破滅……騰訊十分幸運,在6個月的時間窗口中,找到了投資者。這才有了后來的故事。
馬化騰直言,互聯網行業的變化異常殘酷,沒有僥幸,必須一直保持足夠的敏銳度和危機感。“千億元公司的沒落是很常見的事情,我常說巨人倒下時,體溫還是暖的。”
6 為何從封閉走向開放?
以前就像“八爪魚”,現在隻有“半條命”
“以前騰訊像個八爪魚,什麼都做,過去幾年我們回歸到自己的核心業務,專注做連接,聚焦在‘科技+文化’的戰略上。”馬化騰覺得,騰訊如今隻有“半條命”,核心業務以外的領域,都交出去給各行各業的合作伙伴了。
微信上的“購物”一欄,打開便是京東首頁。微信錢包裡,“騰訊服務”隻列了8個﹔“第三方服務”則列了11個,都來自騰訊的合作伙伴。有文章列舉了互聯網界對騰訊的不滿,“它總是在一開始就亦步亦趨地跟隨,然后細致地模仿,然后決絕地超越”。
那年發生的另外一件大事是著名的“3Q大戰”,2010年9月27日,360發布“隱私保護器”,專門搜集QQ軟件是否侵犯用戶隱私﹔騰訊宣布用戶必須卸載360軟件才可登錄QQ。大戰一觸即發,兩家企業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訴訟。
這兩件事,尤其是“3Q大戰”,成為騰訊一個重要轉折點。硝煙未息之際,馬化騰給全體員工發了一封郵件,“古往今來的歷史告訴我們,被憤怒燒掉的隻可能是自己。”他明確表態,“也許今天我還不能向大家斷言會有哪些變化,但我們將嘗試在騰訊未來的發展中注入更多開放、分享的元素。”
8年后,2018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馬化騰再次重申,騰訊要成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助力各行各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
說到底,這是騰訊的一次“改革開放”——改革自我,開放給外界。
7 企業中什麼角色重要?
我樂意當產品經理
“我非常樂意擔當產品經理的角色,我會關注每一個細節,調動公司的人和資源持續改善,直到讓用戶滿意為止。”馬化騰表達著他對產品的熱愛。“但在改善的過程中,最好不要單槍匹馬。要發揮自己所長,同時要找伙伴一起來做,這樣能夠彌補自己的不足。”
馬化騰所說的伙伴,一定包括“微信之父”張小龍。比起一向低調的馬化騰,張小龍更為深居簡出,幾乎沒有媒體接觸過,甚至在微信成功后,馬化騰不得不親自出面,替他應對採訪。
張小龍是騰訊產品經理文化的絕佳代表。與馬化騰一樣,他以“用戶體驗”為核心價值觀。微信簡單干淨的界面和操作方式,來自其極簡主義的審美。他看上去不善言辭,卻做出了全世界最熱門的聊天軟件之一,每月有超過10億人在上面說個不停。
張小龍曾專門拿喬布斯和馬化騰開過一個玩笑,他說,喬布斯能在1秒內讓自己變成“白痴”,馬化騰能在3秒內做到,而他自己則需要5秒。把產品做簡單,自己要先變成傻瓜。
對最好的產品經理來說,魔鬼在細節中。有一次,張小龍問一個同事,微信3.1與3.0的會話列表有什麼修改?對方回說沒看出來。張小龍自答:“會話列表每一行高度少了兩個像素。”
8 如何面對十億用戶?
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
“騰訊用戶群體非常多元,涵蓋各個年齡層,遍及全球各地。”馬化騰說,騰訊誕生之初,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強用戶導向”的理念,並一直延續下來,“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
互聯網歷史上,10億級別的平台鳳毛麟角。但是,騰訊對“海量用戶”早已再熟悉不過,早在QQ時代就面對過數億用戶。
“我們是奔著因去的,不是奔著果去的。”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陳一丹的回答頗有些禪意。“面對10萬用戶和10億用戶時,區別的確很大。第一個是能力區別,你隻有靠多年經驗積累,才能到一定基准之上,為海量用戶提供服務﹔第二個是責任區別,無論做加法還是減法,都要非常謹慎,從QQ到微信都是這樣。”
馬化騰說,騰訊有些創新可能看起來不顯眼,但是確確實實地解決了當時用戶普遍存在的需求。“平時我花大量時間使用我們的產品,從一個產品經理的角度把握產品走向和用戶體驗,找出不足,迭代完善。我自己一直堅持這麼做,身體力行感染和帶動他人。”
9 互聯網改變中國,騰訊做什麼?
助力改革開放,助力民族復興
“過去,我們總在思考在商業上什麼是對的。但是現在,我們要更多地想一想什麼是能被社會所認同的。過去,我們在追求用戶價值的同時,也享受奔向成功的速度和激情。但是現在,我們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對國家、民族、行業、未來的責任和敬畏。”馬化騰說。
年近20歲的騰訊,曾因諸多產品貼近年輕人,而被貼上低齡化標簽。如今,伴隨著互聯網改變中國,這家公司正以非常嚴肅的面目介入重大社會話題討論。
比如,2013年開始,馬化騰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及“互聯網+”。2015年兩會,馬化騰提交了《關於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的議案。
從騰訊出發,對社會發展提出看法與辦法,此非孤例。本報記者買到五本以馬化騰為第一作者的書,《數字經濟》《分享經濟》《互聯網+》《指尖上的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每一本都關切重大話題,從實踐者角色,整理了觀察結果,提出了發展建議。
馬化騰覺得,騰訊以及很多在深圳成長、發展起來的企業,都是改革開放的見証者、參與者和受益者。“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我們希望用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的力量來助力改革開放,助力民族、國家與文化的復興。”
10 騰訊還有夢想嗎?
讓企業最受尊重
“我熱愛仰望浩瀚的星空,也非常關心前進的方向以及腳踏實地跋涉的每一步。”馬化騰告訴本報記者。
並不是每個人都認可。一篇名為《騰訊沒有夢想》的文章,在2018年春天刷屏。作者認為“騰訊正在喪失產品能力和創業精神,變成一家投資公司。”
一天之內,此文成為全民話題,多篇文章加入討論。本質上,這些文章在討論的,正是2010年之后,騰訊開放策略帶來的現狀。這似乎是兩難,過去騰訊因參與一切而成為公敵,如今騰訊因開放而被認為沒有夢想。
馬化騰在給本報記者的回復中,提到了“夢想”二字。這句話他在2010年在給全體員工的信中提到過:“騰訊的夢想不是讓自己變成最強、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
騰訊有多在乎這個價值觀?知乎上,一位叫胡帆的騰訊互動娛樂高級工程師晒出了騰訊食堂的餐巾紙外包裝,上面寫滿騰訊價值觀,“正直”“合作”“克制的力量”“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
正中間是幾個醒目的大字:“反思我們離最受尊敬還有多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