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TVB新劇《特技人》勾勒“龍虎武師”辛酸史

胡廣欣 陳依婧
2018年08月14日15:47 | 來源:羊城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特技人》勾勒“龍虎武師”辛酸史

  《特技人》展現特技演員的生活

  劇中有許多飛車特技場面

  劇中的朱晨麗一直暗戀譚俊彥

  《雲海玉弓緣》改良了“吊威亞”技術

  李小龍在《龍爭虎斗》裡痛揍成龍

  羊城晚報記者 胡廣欣 實習生 陳依婧

  以動作特技演員為題材的TVB劇集《特技人》已於8月6日起在翡翠台播出。此前在《天命》裡與“和珅”大斗法的“嘉慶帝”譚俊彥,又出現在新劇《特技人》裡,飾演飛車特技專家齊大志。

  特技人,是香港電影的一大“特產”。他們的工作危險系數極高,受傷挂彩是家常便飯。同時,這個工種也見証了港產片數十年的起落。香港特技人的真實故事,可比《特技人》這部劇好看一百倍。

  劇情 橋段老套,特技出彩

  《特技人》的劇情圍繞飛車特技團隊“巔峰”展開:齊大志是“巔峰”的領頭人,卻因為兩年前的一次意外而決定解散團隊。女隊員May豬(朱晨麗飾)為了完成亡父的遺志,一方面在片場做替身,一方面積極促成“巔峰”重組。與此同時,身為師妹的May豬暗戀大志多年,這份感情卻一直被大志有意忽略……“寡言硬漢男”搭配“倔強美貌女”,“愛在心裡口難開”的感情線走向,是不是讓你想起幾十年前港片的老套橋段?而且,譚俊彥飾演齊大志這個悶騷角色,依然隻有“瞪眼”“怒吼”“咆哮”三板斧。

  不過,《特技人》中大量飛車、爆破、跳樓、身上著火等危險系數極高的特技,對特技迷來說還是有可看之處。

  背景 龍虎武師,藏龍臥虎

  武俠片、功夫片、警匪片、飛車片……香港電影的輝煌離不開“動作”二字。“特技人”的前身是觀眾熟悉的“龍虎武師”“武行”。這個行業與香港電影幾乎相伴而生:上世紀50年代,香港電影業起飛,不少擁有武術功底的青年進入片場當臨時演員,替大明星完成危險動作……香港電影業漸漸有了“武行”這一工種。

  如今在全球電影業廣泛應用的“吊威亞”技術,就是由武行出身的劉家良發揚光大的:1966年,劉家良與唐佳為電影《雲海玉弓緣》擔任武術指導。因為要拍一段遠距離“飛天戲”,他從日本電影《紅影飛天俠》中獲得靈感,改良了“吊威亞”的技術。

  不僅劉家良,幾乎所有香港知名武術指導都是武行出身。洪金寶、成龍、錢嘉樂乃至后來轉行當編劇和演員的曾志偉,都曾是龍虎武師。上世紀70年代早期的不少港片中,都可以看到這些“大哥”當年跑龍套的身影。比如1973年的電影《龍爭虎斗》,有一個被李小龍一頓胖揍的“醬油男”,就是年輕時的成龍大哥。

  原型 飛車神技,挑戰難度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港產片掀起了一陣“飛車熱”,因此出現了一批“飛車特技人”。《特技人》中的“巔峰”,就是這種飛車特技團隊。

  羅禮賢、錢嘉樂都是內地觀眾非常熟悉的飛車特技指導。據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中的飛車、爆破等特技場面,有七成都由羅禮賢打造。后來,錢嘉樂組建了“錢家班”,《寒戰2》《旺角黑夜》《使徒行者》等港產片均由“錢家班”操刀。

  不過,要說到香港最早的一批飛車特技人,那就是1977年由特技人陳一言創辦的“神風特技制作公司”。這支“神風特技隊”鼎盛時期有20多人,什麼危險動作他們都敢做。錢嘉樂有一次在採訪中提到,他一直記得陳一言為徐小明拍《海市蜃樓》的一個場景:車開到懸崖邊上,陳一言吊著鋼絲從車裡跳出來,外面就是萬丈深淵,簡直就是“揾命搏”。

  狀況 沒有保障,青黃不接

  無論是早期的拳腳功夫還是后期的飛車特技,特技人每天都活在危險之中,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身安全完全沒保障。對特技人來說,“早上跳樓,晚上撞車”是家常便飯。早期的武行大多都是草根出身,安全意識也不強。上世紀60年代拍跳崖戲,所謂的“緩沖設備”隻有爛棉被和紙皮。特技演員劉允就曾經因此撞傷了腰骨,足足三個月不能行動。

  為了“揾食”,特技人大多不敢抱怨。成龍曾經回憶,他剛入行的時候每天都要摔無數次:“導演問有沒有事,我永遠都說沒事,因為如果說有事,明天就不讓你開工了。”導演陳德森在2014年接受採訪時更透露,一直以來武行都是沒有購買保險的,后來經過工會不斷爭取,一些常規性的動作才終於納入了保險。

  如今,隨著香港電影的衰微和電腦特效的成熟,香港本土的特技人工作機會越來越少,不少人還得多打幾份工才能維持生活,這個風險大、收入少的工種也就越來越乏人問津。香港曾經為好萊塢和中國內地輸送了大批動作人才,卻一度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為此,香港電影人也在努力改善這種狀況。陳德森在2014年牽頭成立福利基金,保障退役特技演員的生活。錢嘉樂任會長的“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則出台了特技演員的工作守則和指引,並從2015年開始定期舉辦專業訓練班,為特技行業輸送新血。

  鏈接

  光怪陸離的影視圈,從來都是影視作品的靈感來源。除了《特技人》之外,以往也曾有多部港劇以香港影視圈為背景,把鏡頭伸到幕后。

  《娛樂插班生》

  (1995年,無線電視)

  這部無線出品的劇集直接拿自己的藝員訓練班開涮,展示了香港娛樂圈早期的“造星工程”。雖說還是學員,訓練班內就已經風起雲涌,大家都為了博出頭而明爭暗斗:女學員徐蓮對導演大拋媚眼,在記者會上搔首弄姿博出位﹔胡剛師傅為了在電視表演中展現身材,在身上涂上了豬油,不想聰明反被聰明誤。

  《電視風雲》

  (2000年,亞洲電視)

  2000年由香港亞洲電視制作的劇集《電視風雲》,講述上世紀70年代“紅視”“藝星”“佳勵”三家電視台的明爭暗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劇中三家電視台分別影射“無線”“麗的”“佳藝”,活脫脫就是一部“無線亞視恩仇錄”。劇中,吳廷燁飾演藝星電視台導演霍偉良,觀眾從他身上可以了解到電視台導演這份“神秘”工作的內幕。

  《夸世代》

  (2017年,無線電視)

  在去年的話題劇集《夸世代》中,李佳芯飾演的四小姐尚可瑤曾做過特約演員,讓這個“位於電視城食物鏈底端”的工種為更多人所知。所謂特約演員,隻比一般的龍套多了一句半句台詞。他們沒有隱私,所有資料都要挂在網上﹔工資低下,必須隨叫隨到而且不能休息﹔在劇組沒有任何地位,被大咖演員公報私仇連扇巴掌也不能叫屈……甚至收工后坐電視台班車,特約演員也要“包尾”排最后。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