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6期

回歸自然:文藝作品播音中的情感把握

——以廣播文藝播音獲獎作品《長征路上詩與歌》為例

肖洒 趙辰辰
2018年08月14日10:00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回歸自然,是文藝作品播音中情感把握的理想追求。返璞歸真的情感把握方式主要有:“情”與“景”有機交融,“虛”與“實”相得益彰,“真”與“新”和諧統一,“播”與“做”齊頭並進,“誠”與“實”肝膽相照。播音的情感體現不是單純的技巧展示,而是播音員由內及外修養的展現。

【關鍵詞】情感尺度﹔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真新統一

“播音員是運用有聲語言及副語言上鏡出聲、駕馭節目進程的人。”[1]播音員不僅要擅長新聞播報,而且要精通專題、文藝等稿件的播音。特別是在文藝作品播音的過程中,播音員除要遵循播音創作中理解、表達的一般規律外,還要把握好文藝作品情感表達的尺度,不露痕跡地打動受眾,讓受眾的感情隨之跌宕起伏,從而完成對文藝作品的二度藝術創作。

藝術作品是通過內容和形式兩個載體得以呈現的。內容總要以一定的表現形式傳達,在“一定的表現形式”中,就有技巧的存在。中國播音學的奠基人張頌教授在《朗讀學》一書中精辟地指出:“技巧的運用有兩個階段:其一是學習階段,可以叫做‘刻意雕琢’階段﹔其二是熟練階段,可以叫做‘回歸自然’階段。不經‘刻意雕琢’就不能‘回歸自然’。因為不敢雕琢,就永遠不能掌握技巧,也隻好停留在自然形態,長期‘自然’下去。”[2]張頌教授對播音的這種深刻理解,不但概括了播音中掌握技巧的過程,更指出了播音兩個階段的意義。不經過學習,便不能進入創作。技巧掌握的理想境界應該是返璞歸真、大巧若拙,雖經刻意雕琢卻不留一點兒痕跡,從而為文章內容錦上添花。

獲得河南省播音主持作品獎一等獎(2016年度)的廣播文藝節目《長征路上詩與歌》,就靈活運用了文藝作品播音中情感表達的各種技巧。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些具體的探討。

一、“情”與“景”有機交融

廣播文藝作品中的“景”並非自然之景,而是帶有強烈主觀感情色彩的情景,它是播音員通過對文字的具體感受和深刻理解,再加上自己日常所見所聞的生活積累后,用有聲語言把文字中的自然景物和人物的內心活動進行綜合信息編碼,以情景再現的形式展現出來的為作品服務的“意境”。

《長征路上詩與歌》以毛澤東在紅軍長征途中創作的著名詩詞和《長征組歌》的代表曲目為主線,以播音員深情投入的朗誦,加之根據詩詞改編的歌曲演唱來再現紅軍長征途中克服千難萬險爭取勝利的歷史畫面,表現了中華民族和共產黨人不屈不撓的革命底色和不怕犧牲、前赴后繼、勇往直前、敢於勝利的偉大的長征精神。

這篇文學作品的播音,就是恰到好處地把握住了“情”與“景”的有機交融。比如“在紅軍翻越最高的雪山——海拔5000多米的黨嶺山時,由於雪大風急,很多戰士一坐下去就再也站不起來了。紅四方面軍兵站部部長吳先恩一路看到許多凍僵戰友的遺體被大雪掩埋。在一個雪堆裡,隻見一隻胳膊高高舉著,拳頭緊握。他掰開一看,裡面竟是鮮紅的黨証和一塊銀元。黨証上寫著:劉志海,中共正式黨員。同志們都默默地低下了頭。吳先恩說:‘志海同志,你的黨証和最后一次黨費,我一定轉交給組織。安息吧!兄弟!’”這段文稿中,既有場景描寫又有人物描寫。在播音創作情感技巧處理的時候,播音員先是用緩慢、低沉的聲音講述紅軍翻越雪山時的艱難險阻。接著提高音量,講述看到雪堆的情景,尤其在“隻見一隻胳膊高高舉著,拳頭緊握”處,不僅加快了語速,也提高了發聲位置,營造緊張情緒。之后,自然轉換到吳先恩的角色上,讓聽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特別是最后一句“兄弟”,混入胸腔共鳴,以低沉、略帶哽咽的語氣說出,強化了悲痛交加的感受,以引起聽眾強烈的共鳴。

《長征路上詩與歌》於2016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辰123周年紀念日當天播出,並在新媒體平台同步推送。節目播出后,受到聽眾的高度認可和喜愛,24小時閱讀量達1500多次,網上精選留言百余條:“用心之良苦、用情之真切、用聲之壯美,正能量十足的現場教材!致敬長征!致敬藝術家!”“感謝播音員精彩的演繹,讓我們不忘長征精神,不忘一代偉人,繼續新的長征,實現偉大中國夢!”

二、“虛”與“實”相得益彰

張頌教授在《朗讀學》中這樣闡述:“虛聲是指聲輕氣多的聲音,而不是指完全的氣音。”[3]

“虛聲”與“實聲”是相對而言的,有聲語言的表達講究虛實結合。在播音創作中恰當地運用虛聲,有利於內容主題的揭示和思想感情的表達。同時,在文字語言中經常會有一些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為了充分展現這種意境,在廣播文藝作品播音創作中,播音員也經常會利用虛聲與實聲相結合的方式,展現人物的細膩情感和景物的微小變化。這些播音技巧,不但豐富了有聲語言的表現形式,而且為深化文字背后的思想內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長征路上詩與歌》中:“經過激戰后的婁山關,遍地硝煙、血流成河。夕陽中,紅軍的旗幟獵獵飄揚、格外鮮紅。毛澤東緩步走上山巔,遙看遠處蒼茫如海的山脈和映紅天際的夕陽,慢慢吟出這首《憶秦娥•婁山關》。”這段描寫講的是1935年1月中旬,蔣介石調集國民黨中央軍兩個軍,以及川、滇、湘、黔四省地方軍隊,圍剿紅軍的情形。面對險境,紅軍一舉擊潰黔軍在習水的堵截部隊,佔領桐梓,直奔遵義的北大門婁山關。這場戰斗,紅軍雖以勝利告終,卻死傷慘重。然而,面對嚴酷的斗爭形勢,毛澤東卻展現出從容不迫的恢宏氣度和博大胸懷。所以,在處理這段文稿時,播音員先是以虛聲為主,深情地講述,營造出激戰后冷峻與悲壯的氛圍。隨著“毛澤東緩步走上山巔”,逐漸加入實聲,發音位置也隨之提高,用漸漸明亮、堅實的音色表達出一代偉人面對困難從容不迫的恢宏氣度,以及紅軍跨越雄關漫道、踏平艱難險阻的無畏精神和必勝信心。這樣“虛實結合”的處理,不僅讓聽眾明白了該段的意思,更能使其感受到故事背后的含義,使聽眾的情緒也隨著播音員的講述而遞進。

三、“真”與“新”和諧統一

廣播播音中的“真”,不僅體現在真實再現文藝作品原貌方面,更體現在播音員在創作過程中流露出的真情和真意。而廣播文藝作品播音中的“新”,也有別於新聞播音中的“新”——新聞播音中的“新”,更多的是強調新聞事件的新鮮感﹔而文藝播音中的“新”,更多的是強調播音創作的時代感。

《長征路上詩與歌》雖然是以歷史事件長征為主題,但在創作中卻獨辟蹊徑,以長征途中毛澤東創作的詩歌《十六字令》《憶秦娥•婁山關》《七律長征》《沁園春•雪》為時間軸線,以幾次在紅軍長征歷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大戰役為原點貫穿全篇,同時,加入經典歌曲《四渡赤水》《過雪山草地》《大會師》等,使詩與歌交相輝映、播與誦相得益彰,讓聽眾從音樂與詩詞的完美結合中感受聲音的魅力。整篇作品一氣呵成,氣韻生動流暢,音畫生動形象,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同時,播音員從初期的壓抑、悲憤到取得勝利的歡欣鼓舞,再到發揚長征精神、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鏗鏘激昂,可謂真情流露。通過重溫紅軍長征那段艱苦卓絕的歷史,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生命底色和偉大的長征精神,激勵人們在新時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發揚長征精神,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也正是基於這種真與新有機結合的藝術創作,才使該作品在眾多強有力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四、“播”與“做”齊頭並進

作為一名成熟的播音員,掌握了關於氣息和發聲的基本技巧只是一個開始。隻有讓自己積極自覺地參與到採訪、編輯、制作的全過程,才能與編創人員共同打造出精品。

無論是新聞節目還是文藝節目,都是群體協作性的工作。播音員最終呈現出的優秀作品,是策劃、記者、編輯、編配、制作等各個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協作的結果。從寫稿、採訪到編輯,再到后期制作,每一個環節的工作效果都直接關系到作品的好壞。因此,播音員要盡可能參與到各個階段的工作中。這一方面,可以使採編工作與自己的播講相銜接,盡量熟悉稿件創作的歷史背景,有利於自己播講﹔另一方面,能使自己早早進入稿件,從而及早調動情感儲備。這樣,播音時才會有對象感,內容把握才會准,情感把握才會真。

《長征路上詩與歌》這期節目從最初稿件的選題策劃、文稿撰寫到播音錄制、后期編輯、配音制作,播音員都親力親為,每一句話都反復修改、每一段配樂都反復推敲。正是因為播音員將“播”與“做”融為一體,參與了創作的全過程,所以在錄音、制作時才能一氣呵成,行雲流水,使播音表達中情感技巧的運用既符合我們的語言習慣,又能准確表達出稿件的情緒。

譬如稿件“今年也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用腳步丈量了兩萬五千裡的長度,用行動筑起了一座座偉岸的豐碑”中,最初選用的是“用鮮血筑起了一座座偉岸的豐碑”,然而,只是“鮮血”二字還不能表達紅軍的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經過幾次討論,播音員終於選定“行動”二字,它更能表達出紅軍戰士排除千難萬險勇奪勝利的堅定信念。同時,在播音中,“行動”二字是爆破音,讀起來更加鏗鏘有力。

再譬如作品《沁園春•雪》的朗誦,這首詩詞是毛澤東的經典之作,廣為流傳。所以,播音員在處理這部分時慎之又慎,不僅反復誦讀,更是找來多首背景音樂,尋求最契合的表達方式。最終,選擇了廖昌永演唱的《沁園春•雪》的歌曲伴奏作為背景音樂,並反復揣摩音樂與詩詞的意境和節奏,把背景音樂中有跳躍的節奏凸顯出來,和詩詞的停頓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尤其是結尾部分,播音員在恢宏的音樂中結束朗誦,把情緒推向高潮。這樣的處理,使得整個朗誦作品流暢大氣,和背景音樂的結合渾然天成,既有游離播音之外的舞台美感,又不失廣播的音韻美。

五、“誠”與“實”肝膽相照

羅曼·羅蘭說:“真誠,隻有最大的真誠,才能把人引向崇高。”成功的播音作品是播音員綜合素質的良好體現,包括氣質修養、文學修養、聲音技巧、社會修養等。播音員要具備較強的文學審美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要用自己的真誠、真心去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用自己的情感去充分感受作品的內涵。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自己的情緒記憶和情感認知,實現對作品的藝術再加工和再創作。

慧於中才能見於形,誠於中才能開於外。播音員在創作文藝作品時,要富有激情,具有感染力,但在播音表達時又不能有任何做作,更不能用一種刻意修飾的語調、聲音、形體語言去討好聽眾,而要用一顆真誠坦蕩之心,用自然、真誠的態度,使自己內心的情感自然流露,並與稿件融為一體,借助情感因素做催化劑,來贏取觀眾情感上的共鳴。而這中間的關鍵就是一個“度”的把握,做到“入而不陷、淡而不離”。

在作品《長征路上詩與歌》的創作中,由於前期的稿件是播音員自己撰寫的,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他們看到了很多長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先輩們開天辟地的大無畏精神,不畏艱險、浴血奮戰的革命情懷讓他們無數次落淚,以至於在前期備稿時,播音員有時會卡殼,聲音哽咽而播不下去。雖然這是播音員的真情流露,但是這種情況在播音中是要避免的。所以,播音員在反復誦讀十幾遍后,平復了心中的激蕩,以飽含不舍、深情又自然的情感表達方式,順利完成稿件的播音創作。而這個過程,就是藝術化的語言表達與身臨其境的真情實感進行深度融合的過程。例如:“紅軍戰士周廣才在過草地時,看到樹皮被啃光了、野菜被挖完了,隻好和戰友煮皮帶充飢。他犧牲后留下的半截皮帶,今天就靜靜地躺在重慶軍史館的陳列櫃中。”這個故事是真實存在的,曾在許多媒體播出過,每當讀到此處,總能讓人想起關於這個故事的細節描寫以及紅軍長征中的種種感人事跡。所以,在處理這段文稿時,播音員腦海中既要有情景再現,也要有冷靜理智,時刻不離整部作品的大基調。於是,這一段播音員以實聲為主,節奏稍快,一句連一句,把當時紅軍所處的惡劣形勢以及作者內心的悲憤展現了出來。到了最后一句,卻節奏放緩,語勢平靜,既把聽眾拉回到現實,又表達了緬懷先烈的情緒,同時,為另一位播音員的下一段播音做了一個很好的過渡。

總之,播音的情感體現不是單純的技巧展示,而是播音員由內及外修養的體現。優秀播音員的作品能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這種播音中的情感“氣場”來自於播音員對生活的滿腔熱情。這就要求播音員在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播音技巧的同時,還要深入生活、貼近群眾,把握國內外形勢,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對社會生活和群眾的思想有真切的感受,准確觸摸到時代的脈搏和人民的心聲。隻有理解了節目稿件的內涵,才能激發起強烈的創作願望,從而利用各種情感把握技巧,創作出符合節目主題、能打動人心、傳播正能量的優秀播音作品來。

參考文獻:

[1]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4:25.

[2]張頌.朗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30.

[3]張頌.朗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81.

(作者單位:河南人民廣播電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