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6期

迎接傳媒黃金時代 打造國際傳播華南重鎮

——專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楊魁教授

艾涓 黃茗婷
2018年08月16日09:1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編者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已經成為新聞傳播領域的重要使命。在全媒體時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情況下,傳統新聞傳播教育亟需轉型。如何培養既有國際視野,又掌握扎實的新聞傳播知識和具備全媒體實踐能力的人才,已經成為新聞傳播教育的重要命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扎根在對外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院長楊魁教授運用敏銳的時代觀察力和判斷力,察覺出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和媒介生態的變化,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出色的外語教育資源與傳播核心能力和媒體新技術的運用結合起來,著力於培養國際傳播的新型人才,打造國際傳播華南重鎮。楊魁院長兼顧本科生、研究生教學和多個領域的學術研究,教學、行政和科研的融會貫通,使得他對於培養新型國際傳播人才有著長遠的戰略眼光和精辟的獨到見解。

楊 魁:男,現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主任,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廣州國際城市創新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蘭州大學公共關系研究中心主任、蘭州大學現代咨詢策劃研究所所長。《科學、經濟、社會》雜志(CSSCI來源期刊)副主編,中國新聞史學會應用傳播學研究會副會長等。主要從事傳播學理論、消費文化理論與媒介文化、政府傳播與危機傳播管理、區域形象與品牌傳播、公共關系與廣告傳播研究等。主持在研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基於大數據的城市突發公共事件社會輿情治理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消費文化觀念構建研究”﹔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般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4項,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及企事業單位重大委托項目60余項,項目總經費達到500余萬元。歷年來在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其中10多篇被權威期刊全文轉載,出版學術專著、教材20余部。曾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省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3項,並於2006年獲得中國公共關系協會頒發的《中國公共關系教育20年成就“突出貢獻”獎(個人獎)》。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楊院長您好,首先感謝您接受我刊的採訪。您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核心辦學理念和特色?具體有哪些內容?

楊院長:您好,很榮幸接到貴刊的採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辦學理念和廣外(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整個的辦學理念是一致的,以建設國際化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新聞傳播學科為目標,致力打造國際傳播華南重鎮。另外,廣外新聞與傳播學院在結合我校外語學科和國際經濟貿易及法律等多個優勢學科的基礎之上,形成“專業+外語”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理念。第一,充分利用我校外國語言文學及國際經濟貿易等雄厚的學科資源,並將其融入到學生的課堂學習及第二課堂等人才培養全過程當中﹔第二,學院42位在編教師中30%以上承擔全英或雙語課程,現有專職外教4人,並多年來保持外教比例佔師資的10%以上﹔第三,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對外交流學習和實踐項目﹔第四,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及媒體機構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通過共建實習實踐基地、研究院和研究中心等,著力構建“全媒體國際傳播學科體系”,打造“國際傳播,華南重鎮”。

記者:在國際化的浪潮中,貴院與境外多家知名院校簽訂了合作協議,每年都要選派老師或學生赴境外大學進行交流學習與專業實踐活動,請您談一下國外的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貴院在項目開發與合作及人才培養方面分別進行了哪些創新或者嘗試呢?

楊院長:國外的很多大學辦學時間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以通才教育、通識教育為基礎的人才培養體系,在處理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關系以及處理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的關系上靈活多樣,對我們創新和完善教學和人才培養體系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發意義。

我們學院的基本目標就是以跨文化傳播和國際傳播為核心,將自己建設成為一個全媒體國際新聞傳播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華南重鎮。

具體而言,首先就是要把這種理念貫穿到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和學科建設的過程中。廣外新聞傳播學院是廣東省部校共建的學院之一,部校共建的主要目標就是要探索和建立中國特色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和體系。比如,在本科層面,我們將會推出一個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創新班,從每一屆學生當中遴選出大約三十個在專業能力、綜合素養、外語能力等方面優秀的學生,打造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創新示范班。在研究生層面,從2018年新學年開始,將推出多語種國際新聞傳播創新班,整合我校外國語言的優勢資源,把除了英語之外的其他小語種融師資整合起來,形成新聞傳播專業導師+多語種導師+業界導師的“多導師制”模式,通過深耕細作式的人才培養,探索國際新聞傳播精英人才培養的新路徑,來帶動整個研究生培養國際化水平的有效提升。這就是我們目前正在著力構建和完善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

其次,傳統上我們一直廣泛擴展和建立與國際知名大學,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的高水平大學之間的校際合作。在本科層面,長期以來我們與英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如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開展“2+2”項目。目前這些項目已經合作得很成熟了。目前我們也在拓展與這些國外高水平大學的合作。在研究生方面,有專碩“1+1”、學碩的“1+2”交換項目及短期交流項目等。

第三,我院給學生們提供了廣泛的機會,讓他們走出國門進行實習、實踐、交流和游學。2018年暑假,就安排了兩個國際調研項目,各有二十名學生分別前往英國和澳大利亞,帶著“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國際形象”的問題,到國外實地調查,和國外的大學及媒體進行交流學習。比如,在英國項目中,學生可以到BBC實習觀摩,同時做訪問、調研。除此之外,我院和很多境外的媒體,包括港澳台和新加坡、英國BBC等,已經和他們建立或者正在擴大合作范圍,與海外媒體建立實習、實踐基地,使我院的學生能夠走出去,到境外的媒體去實習實踐,並使這些項目機制化、規模化。另外,我院和我校的留學生院,共同組成的一個調研團隊來完成大型國際調研項目,例如2018年暑假就有數十名留學生帶著問卷前往“一帶一路”沿線的幾十個國家開展中國國家形象和城市形象的大型調查活動。

第四,由學院老師組成的跨文化傳播、國際傳播的科研團隊,通過導師制的方式將本科生、研究生帶入到科研團隊當中,使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綜合能力得到提高和訓練。

記者:就當前而言,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工作重點是什麼?近期及長期的規劃是什麼?作為院長,您如何平衡管理、教學和研究工作三者之間的關系?

楊院長:我們的工作重點、核心就是人才培養,要緊緊圍繞跨文化傳播和國際傳播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這樣一個中心任務來全面開展工作。同時,要圍繞這個核心做好科學研究,因為科學研究的目的也是要服務於人才培養。此外,我們要做好社會服務、智庫建設,把政媒產學研打通。在實踐、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過程當中,使老師和學生能夠融為一體,把知識活化,隻有這樣才能把我們的目標落到實處。

關於未來,我們的總體目標是:用五到十年的時間,把廣外新聞與傳播學院真正建設成為華南地區領先、在國內一流、在國際有一定影響力的、以跨文化傳播和國際傳播為學科競爭優勢的,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智庫型平台。

我們的中心工作是在現有的一支有實力、有活力的師資隊伍的基礎上,提高團隊競爭力,把我們的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滿足國家和地方現在對全球化、國際化和新媒體的迅猛發展背景下對於國際化新聞傳播高端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我院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進一步轉型升級。傳統的一套育人模式已經不適用了。過去報學為主形成的新聞學或者傳播學的時代,正在被以數字媒體、新媒體為主的媒介生態所替代。所以我們的中心任務就是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媒介技術轉型的時代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的創新和轉型。同時,時代對於既要有國際化視野,還要具備現代傳媒技術素養和能力的新型的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必須努力滿足這一根本性的社會需求,這是我們近期正在全力以赴做的,當然也是我們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界必須共同肩負的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發展的歷史使命。

確實,做好院長比做好一個教授更難。首先要有責任心和使命感,作為院長,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是為學院的學科建設發展和人才培養方面謀劃,努力為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爭取和創造條件。雖然全身心地投入,也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我個人認為這是作為院長的基本職責。你要做好院長,就同時必須兼顧當好一個老師,當好教授,這是做好本職工作必須處理好的關系。所以每個學期我都堅持必須給研究生和本科生去上課。我覺得,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人才培養,這都是我的本分。在上課的時侯,我可能會把一些行政的事務暫時放下。更重要的是通過科學研究,通過人才培養和具體教學活動,自己能夠緊跟著這個時代變革的前沿,我感覺這樣自己才能更好地把學院的工作做好。所以對於我個人來說,學院是第一位,是大家的事情,必須是第一位。至於科研和教學要盡可能兼顧,雖然辛苦,但是既然要做,就必須有責任感,必須做好。

記者: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畢業生就業難一直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據了解貴學院的就業率還是很高的,那依您看,現在的就業形勢是怎麼樣的呢?貴院有什麼應對的策略?

楊院長:廣外新聞傳播學院在整個大學當中就業率一直是比較好的,歷年來都是保持百分之百的就業率。第一,與學校地處在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有一定關系,就業的機會也就更多﹔第二,與廣外的辦學理念和特色有關。我院實行的是“專業+外語”的教學方式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因此,相對其他學校培養的人才較受歡迎﹔另外一點就是這和我院的學風和人才培養質量有關。我院培養出來的人才廣受大家歡迎和好評,這也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明德尚行,學貫中西”校訓的體現,學生們良好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在用人市場當中得到了充分的檢驗。所以從新聞傳播學院的角度來說,實際上近年來的就業狀況是一年比一年好。

傳媒業已經進入到轉型的關鍵時期,從融媒體的角度、全媒體的角度來看,過去的大眾傳播只是一個小小的行業,現在新聞傳播是全社會,一個機構就是一個媒介,媒介機構化了,媒介個體化了。比如,很多個人創辦了微信公眾號,甚至比傳統意義上的主流媒體更有影響力。正因為數字媒體給我們創造了無限的機會,所以包括政府、企業、各種類型的社會機構和組織,甚至是有影響的個體,實際上都媒介化了。那麼對有傳播專業知識和理念,有新媒體傳播能力的人需求就會迅猛增長。一方面,我們確實需要針對這種需求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從近些年我院畢業生就業的方向可以明顯看出,大多數畢業生並沒有選擇在傳統媒體就業,而是在各種類型的新媒體行業或媒介機構當中大顯身手。這兩年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好,學生的薪資待遇也明顯提高。所以說,新聞傳播人才的黃金時代才開始到來,而且我預見必將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的確,前些年大家都處在新聞傳播學科的人才培養焦慮期,有點無所適從,人們思考新媒體技術到底會給我們帶來哪些變化?更多的是機遇、挑戰還是危機?我認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經過焦慮期之后,大家現在越來越形成統一的認識,即必須轉型和變革,適應這種新的媒介技術變革時代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全新的需求。其中,最根本的一個就是技術變革。但技術當然僅僅是技術,實際上,整個傳媒市場都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方法理念都發生變化。要求新聞傳播教育界必須認識清楚在新的媒介生態下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到底應當是什麼?當然,除了懂技術之外,核心能力就是基於新的媒介技術下的新聞傳播人才的業務能力的重構。

要重構新聞傳播人才的業務能力,不僅僅是過去平面媒體時代的文字採寫編評的能力,而是要適應這種媒介生態的新變化,現在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可能是新聞傳播學科與理工科最接近的一個時代。過去,你有一張紙,一支筆就可以了,后來加一個照相機,再加個攝像機。但是現在不行了,現在你可能得要了解程序編碼。這使得整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可能隨時都要發生變化,學生要去適應這個變化。這是大家都比較有共識的。在這個方面,廣外新聞傳播學院探索了一整套方式方法,比如引進理工科的博士等技術類的人才豐富師資隊伍,還盡可能和處在應用技術最前沿的業界建立深度的合作關系,把產學研結合起來等。通過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工作坊以及社會實踐等這一系列的模式,把它串聯起來,讓學生不光有這個意識和知識,更重要的要在操作、體驗中有所收獲。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永遠比老師年輕,永遠比老師走在新技術的前面。所以我們這幾年就在做這樣一個嘗試,目前有很多個工作坊。這些工作坊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了。還有就是我剛才講到,我院國際化能力培養的系統比其他院校要更加成熟,交往頻率和機會更多。學生隻有適應這個變化,在知識和能力的儲備上會更足,幾個方面結合起來,所以我院的學生在用人市場上就表現得很好。

記者:您對目前傳媒人才教育現狀有什麼看法?請您給大學生在就業和職業規劃方面提一些建議。

楊院長:首先,我們要在這個變革的時代認清形勢,傳媒在變革,社會在轉型,還有我們在國際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特別是我們在廣外這樣一個大學,包括我們新聞學院以全媒體國際新聞傳播為基本學科定位的條件下,首先要有對新聞傳播學科及相關聯行業未來發展的客觀、全面、准確的認知判斷和預測,必須做到順勢而為。

其次,在這個基礎上,要做好自身發展的定位,更要有專業理想和信念。過去我們在平面媒體那個時代講“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實際上這種使命感,在當今社會中仍發揮著重大的影響,我認為媒體和新聞傳播者的使命沒有變也不應當有變化,而且可能在這個時代變得更加重要。我們中國現在是國際舞台很重要的一員,這對我們傳播什麼,怎麼傳播有重要意義。這就是習總書記講的,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實際上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同時要向中國人傳播世界聲音,講好世界故事,你才可能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就是這種使命感、這種責任感,在這樣一個變革轉型的時期,需要進一步地明細,需要進一步地去凝練,更重要的是具體去踐行。

另外,廣外新聞傳播學院也給學生提供了機會,比如我院實行“大類招生”,學生可能是對這個大的方向感興趣,然后報了廣外新聞傳播學院,通過一年的學習,再根據學科和知識、興趣愛好在不同的專業當中去做一個定位和選擇。這雖然是具體層面策略上的問題,但總體方向大家是明確的。所以大家對自己要有清晰的定位,要對環境、對未來的大趨勢有一個比較清醒的判斷和認識。一定要有使命感、職業理想、專業理想。因為隻有真正熱愛一個專業,才可能去主動獲取知識,學習才能變成一個愉悅的過程,並且在能力訓練上能夠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