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當前現實題材電影創作芻議 更貼近現實更貼近人心

饒曙光
2018年08月17日07: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更貼近現實 更貼近人心(高峰之路)

  現實題材電影隻有堅守和秉承現實主義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反映百姓心聲,鼓舞人民意志,才能切實達成與當下觀眾的情感互動,才能真正從高原邁向高峰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需要有效對接互聯網時代的觀眾群體,想觀眾所想,急觀眾所急,進而講好有筋骨、有態度、有道德、有溫度的中國故事,傳遞積極、健康的精神價值,打造不負時代的現實題材電影精品,彰顯中國電影的文化自信、藝術魅力和審美風格

  新世紀以來,全球化趨勢與互聯網浪潮相互交織,資本、人才、技術、市場等條件日益成熟,賦予中國電影升級換代、結構調整優化的契機、平台和資源。尤其最近兩年,主流商業大片厚積薄發,中小成本電影百舸爭流,中國電影以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的姿態和格局,描摹時代氣象與社會風貌,展現中國電影以“提質增效”為主調的繁榮新景觀,昭示著我國由“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的自信風范。

  與此同時,堅定文化自信作為國家文化戰略的重要理念支撐,為新時代中國電影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指引。植根傳統,扎根現實,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關懷民生冷暖,有效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社會輻射力和國際影響力,成為中國電影發展的康庄大道。其中,電影能否有力介入時代,高揚時代精神,抒寫百姓情懷,更是電影保持與人民血肉聯系的關鍵命題。

  取於現實 還於現實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這就為新時代中國文藝尤其是現實題材電影創作指明發展路徑。優質現實題材電影堅持“取於現實、還於現實”創作原則,秉承現實主義精神和匠心品質,顯現“一枝一葉總關情”的人文關懷。優秀現實主義電影密切關注當下現實生活,關懷百姓苦樂,反映世間百態,以寫實風格呈現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進而與當下觀眾達成情感共鳴,實現美學和價值引領,助力社會文明進步。

  綜觀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市場,相較於有心進軍國際的國產大片,佔據數量優勢的中小成本電影以其本土化策略成為電影文化生態的塔基性力量,打破新世紀之初類型單一、創意匱乏的創作局面,以至於“黑馬”“爆款”不斷。與此同時,中小成本電影脫離現實、過度娛樂化的現象也依然存在,而一些現實題材電影趨於邊緣化,在宣發上步履維艱,難以真正抵達大多數觀眾。例如《可可西裡》《立春》《鋼的琴》《心迷宮》等現實題材電影,雖口碑上佳、質量上乘,票房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無法讓更多觀眾感受創作者的良苦用心,難以充分發揮作品的藝術和社會功能。

  現實主義精神淡化和現實題材精品缺乏,勢必制約中國電影健康可持續發展。不過,在市場化、商業化大潮中,面對中國電影審美瓶頸,仍不乏勇於撥開市場迷霧的創作者,他們肩負藝術責任,以現實主義為創作底色,顯現“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創作追求,在喧囂浮躁氣氛之下凝聚靜水流深的力量。《白日焰火》《親愛的》《滾蛋吧,腫瘤君》《烈日灼心》《追凶者也》《嘉年華》等有溫度、有情感、有深度的現實題材電影相繼出現,在藝術、思想、文化層面可圈可點,叩開觀眾心門,掀起觀影熱潮,在直面倫理困境之外仍蘊藉細膩溫情和無限希望,以溫暖現實主義彰顯人性力量和人文情懷,弘揚真善美的主流價值觀。可以說,貼近百姓生活的現實題材電影往往能夠與人心相遇,迸發出超越電影本身的強大力量。

  走進人心 贏得信任

  現實主義是中國電影發展的康庄大道。事實上,現實主義不僅是一種理論體系、敘事方式、審美准則,還是一種創作方法、藝術精神和價值取向,自中國電影誕生以來,現實主義就一直貫穿我國現實題材電影創作,形塑我國電影的美學風格、精神氣質和價值內涵。真實的生活往往不是簡單的、精致的、單一的,而是有毛邊的,是豐富的、復雜的甚至充滿矛盾的。電影創作者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電影作為大眾化藝術,更要給人以溫暖和希望,以正義之光、人性之光照亮生活。

  回溯中國電影發展歷史長河,立足本土、根植生活、反映時代的現實題材作品也的確成為每一時期電影藝術的卓越代表,諸如《狂流》《漁光曲》《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白毛女》《李雙雙》《芙蓉鎮》《天雲山傳奇》《人到中年》等銀幕經典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記錄歷史足跡,見証時代變遷,展現生活現場,留下令人難忘的光影。歷史經驗表明:現實主義理應成為中國電影守正創新的主流,現實題材電影隻有堅守和秉承現實主義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反映百姓心聲,鼓舞人民意志,才能切實達成與當下觀眾的情感互動,才能真正從高原邁向高峰。

  兼具“底氣”和“地氣”的現實題材電影依然是一種剛需,也是中國電影市場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更是“電影大國”和“電影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花大力氣不斷創作出更具力度、深度和溫度的現實題材電影。

  首先,現實題材電影要更加關注人民生活,體現事理人情。創作者不僅要有真情實感和責任擔當,更要有深度思考力和敏銳洞察力,善於捕捉生活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多變性,以飽滿誠摯的心態理解現實生活,以理性冷靜的姿態審視社會百態。正如電影理論家鐘惦棐強調的,現實題材電影應當基於創作者真實生活體驗,達成“真知灼見”和“真情實感”的辯証統一。此外,創作者還要具備優秀的影像呈現能力和藝術表達能力,既能以質朴平實的鏡頭客觀理性審視,也能以類型化和典型性創作手法觀照和映射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將“類型”與“作者”有機統一,面向觀眾探索商業環境下的藝術之道。

  其次,在“懸浮”“架空”以及“偽現實主義”大行其道之時,積累觀眾信任成為現實題材電影創作的重中之重。要充分開掘現實生活的豐富性,尋找觀眾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題材和表達方式,尋求創作手法的創新和突破,對接當下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日益多元的欣賞需求。還要在展開社會話題同時傳達積極心態,傳遞溫情與希望,契合觀眾精神世界的多重訴求,達成與觀眾的心靈溝通和情感互動,給予精神慰藉,引發思想共鳴,以敬畏之心保持電影與觀眾的血肉聯系。在這方面,傳遞正能量的溫暖喜劇電影《滾蛋吧,腫瘤君》,關注女性成長困惑的青春愛情電影《七月與安生》,以及主旋律大片《湄公河行動》《戰狼Ⅱ》《紅海行動》等以精良品質顯現對藝術、對觀眾的誠摯之心,做出了表率。

  再次,現實題材電影要具有說服力,還需要在創作中多方借鑒和學習,一方面從文學作品中獲得創作靈感和支援力量,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汲取海內外優秀現實題材電影的創作經驗。例如,近兩年《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線》等印度電影風靡中國,主要在於這些影片能夠以通俗易懂的情節、幽默輕鬆的風格聚焦民眾最關心的話題:女性社會地位、成長與夢想、教育與民生等,有力介入現實和時代。事實上,現實題材電影真正走向高峰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面對,要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主流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比如,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和熱點新聞層出不窮,怎樣從中選擇並提取面向大眾的題材,呈現生活的“即刻”面貌?現實題材電影又如何以電影的方式恰當處理社會矛盾和倫理困境?電影理論批評如何推動現實題材電影創作?

  中國電影要與當下觀眾建立更加緊密的信任關系,現實題材電影有責任也有條件發揮更大作用。隨著電影市場日益繁榮和電影觀眾日趨成熟,國產電影肩負更高期待,藝術地、智慧地講好中國故事成為現實題材電影的核心命題。中國電影人正積極擁抱生活,從豐富廣闊的社會實踐中尋找創作素材和靈感,以扎實的戲劇基礎、精巧的情節安排、真實的細節還原打造生活質感,將創意與工匠精神有機結合,努力實現轉化與創造。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創作者意識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需要有效對接互聯網時代的觀眾群體,想觀眾所想,急觀眾所急,進而講好有筋骨、有態度、有道德、有溫度的中國故事,傳遞積極、健康的精神價值,如此才能打造不負時代的現實題材電影精品,真正彰顯中國電影的文化自信、藝術魅力和審美風格。

  (作者為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