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新實踐、新追求——論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勢在必行。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的影響因素,既包括原有的因素,也有新時代新增的因素。考察這些因素的影響作用,是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首先應做的工作。這些影響因素包括: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和從中可以獲得的黨報改革動力,互聯網作為創新驅動主導力量存在,全民借助於自媒體參與新聞傳播。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的理念內涵有:將人民利益放在至高無上地位的理念,按媒體融合規律進行黨報改革的理念,以創新來引領和推動黨報改革的理念,運用互聯網思維指導黨報改革的理念。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的實踐內涵有:為時代提供思想的實踐,就內容進行調整的實踐,對形式加以探索的實踐。
【關鍵詞】新時代﹔黨報﹔改革﹔理念﹔實踐
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了新時代。此前,各級黨報進行過多輪改革,程度不等地都取得了相應成效。進入新時代以后,黨報改革需要在新的起點上再出發。
一、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的影響因素
在新時代,對黨報改革再出發產生影響作用的,既包括原有的因素,也有新時代新增的因素。考察這些因素的影響作用,是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首先應做的工作。
(一)作為推動力的影響因素
1.從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中獲取黨報改革動力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說:“中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是始終存在的,它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發生了轉化的社會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相互作用,特別是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地對不充分不平衡發展提出要求,促使發展趨於相對充分和相對平衡﹔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不斷增長的,由此發展又呈現出新的不平衡之態,需通過發展滿足人民的新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而使發展進入新的更高境界。這樣的過程沒有終點,社會主要矛盾始終處於螺旋形上升過程中。
對於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而言,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其新動力,是其力量源泉。黨報改革要在如下兩方面進行潛心探索:一是探索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對黨報工作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二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工作使與人民特定的美好生活需要對應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狀況不斷有所改觀。
那麼,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對黨報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呢?
首先,更加尊重人民的知情權。
知情權是完整的人權的重要構成部分。任何公民都擁有知曉重要政務信息和公共信息的權利,都希望獲知與自身利益和發展密切相關的信息。范長江在為新聞所下的定義中,在屬概念“事實”之前,特意突出了“群眾欲知、未知和應知”。如果不能將群眾應知的重要事實進行公開披露,那麼就很難說是充分尊重其知情權,很難說是滿足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試想,人民連知情權都得不到應有尊重,又何談美好生活需要成為現實?
當然,在通常情況下,黨報並不會無視人民群眾的知情權﹔但在特定情況下,則很難說在這方面已經做得無可挑剔。主要是在重大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和其他惡性事件發生后,事件信息的公開程度、透明程度和及時披露的程度還很不平衡。一些黨報往往選擇不及時披露、不充分報道。
其次,為受眾提供優質信息服務。
當今時代,由於人人都可以成為消息源且人人手中都有自媒體,極易造成信息過量傳播且魚龍混雜的局面,流動的信息亟待篩選和甄別。這項工作,不能指望自媒體的擁有者自己完成。黨報為受眾提供優質信息服務的一個方面,是黨報能夠在海量信息中為受眾甄選真實的、有價值的信息﹔黨報為受眾提供優質服務的另一方面,是自己生產的新聞作品具有豐富的價值含量且確保其真實可靠。
再次,為時代提供有深度的思想。
思想不貧乏、有見地、體現真理的精髓和令人心悅誠服,方能擔負起引領時代的重任。新聞作品有思想(採用在報道事實的過程中隱含思想的方式),方能透過現象而洞見現象背后的本質,從而產生極強的穿透力,給人以深深的啟迪。直接表達思想的,是新聞評論。如《人民日報》以“任仲平”名義發表的新聞評論和以短小精悍見長的微評論,其中相當一部分作品都頗有精深的見解,提出了新見、設置了議題,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形成了受眾心向往之的效果。
最后,傳播的方式讓人喜聞樂見。
無論是報道還是評論,如果枯燥乏味甚至使人避之猶恐不及,那就難言受眾樂於接受。黨報所作的傳播,除內容鮮活、有內涵、對受眾而言頗有魅力之外,傳播方式也應充分考慮對受眾的吸引力。黨報在傳播的內容和形式方面進行改進和改革,還有很大的空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互聯網成為創新驅動的主導力量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互聯網作為重要的技術成就,已經成為重要的創新驅動力量。許多創新都是由它撬動的,在創新的驅動力量中,它常常發揮著主導作用。在新時代,其作用依然極其巨大。互聯網深刻地改變了社會絕大多數成員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社會輿論格局。
過去,黨報在諸多方面嘗到了互聯網的甜頭:海量信息存儲,傳播接收便捷,方便傳受互動,融合眾媒所長等。但黨報也吃足了互聯網的苦頭:奪走了黨報的受眾,奪走了黨報的廣告,使黨報深陷窘境。在新時代,互聯網本身的新技術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新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衛星互聯網、雲計算、5G等,將會在更高層次上作用於新聞傳播包括黨報所作的新聞傳播。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不可停留於只是被動應對互聯網及其最新技術,而應該從“創新”“驅動”“主導”的高度認知互聯網及其最新技術。
3.全民借助於自媒體參與新聞傳播
在互聯網的發展中,出現了與傳播密切相關的兩大景觀:其一為萬物皆媒,其二是人人有媒。人人有媒的“媒”即自媒體。自媒體蓬勃興起,勢不可擋。從時間上說,自媒體興盛於新時代。人人手中都握有自媒體,這就增加了輿論的消息源和始發點。輿論小事件與輿論大事件之間的界限已經消解。由於自媒體的作用,輿論往往會發酵,輿情有可能被引爆,由小事件轉變成大事件的概率大增﹔由於自媒體的作用,意見領袖每每脫穎而出。而意見領袖擁有相當多的擁躉,在特定情況下甚至能做到登高一呼而應者雲集。對於黨報來說,一方面要善待意見領袖,做好與意見領袖的意見溝通工作,這可以說是新時代的新的“通聯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則是黨報要努力使自己成為眾望所歸的意見領袖。
(二)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面臨的困難
1.許多人不以主流媒體為獲取信息的主渠道
在新媒體的持續沖擊下,主流媒體包括黨報日漸式微。這是不爭的事實。習總書記說過:“現在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不看主流媒體,很多信息都從網上獲取。”黨報首先是失去了受眾接收信息主渠道的地位,由此開始式微並被邊緣化。進行新聞生產,為受眾傳播有價值的、高質量的新聞信息並為之接受,這是新聞媒體包括黨報的存在方式和價值所在。在新時代,要設法遏制受眾不以黨報為接收信息主渠道的勢頭,在此基礎上,謀求扭轉式微態勢。這項工作相當艱巨。
2.許多人在心目中並不總是向著黨報
筆者認為,黨報擁有政治優勢,黨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從總體上說是毋庸置疑的,但這並不是所有受眾的共識。對黨報的評價存在不同的見解,這是很正常的。如果進行一番深入的理性思考,那麼就不能說這部分並不看好黨報的受眾的看法沒有一點道理。事實上,相當一部分黨報存在不顧傳播對象感受、不顧新聞傳播規律的現象。受眾常常感到自己被黨報忽視和漠視,他們又怎麼可能從心底裡向著黨報呢?
3.較多黨報在接收新技術方面反應不夠靈敏
近年來,傳播技術日新月異。但黨報較之其他媒體,在新技術吸納和採用方面顯得不夠靈敏。例如,對在新聞生產中使用算法認識和估計不足,或者黨報對借助於算法進行輿論導向正確的新聞生產和內容推送,略顯遲滯,其結果是:對受眾喜歡什麼樣的新聞作品和對向受眾推送什麼樣的新聞作品心中無數,因而隻能憑自己的感覺和以往的經驗行事,傳播效果自然不容樂觀。
二、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的理念內涵
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有賴於正確的理念引領。在正確的理念中,有些是原有的理念,有些則是新的理念。
(一)將人民利益放在至高無上地位的理念
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十八大以來,黨的執政理念的核心部分由“以人為本”發展成“以民為本、以人為本”﹔黨中央明確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而十九大報告更是要求“將人民利益放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所有這些,都應該是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的最重要的理念。堅持人民利益至高無上的理念,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方能具有明確的方向感、目標感,方能由此而獲得萬難不辭的不竭前進動力,方能排除改革進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
(二)按媒體融合規律進行黨報改革的理念
黨報和其他傳統媒體一樣,不走媒體融合之路就沒有出路。但媒體融合之路怎麼走?筆者認為:關鍵是按媒體融合規律進行媒體融合。對傳統媒體包括黨報來說,媒體融合並不只是簡單地辦網頁、辦“三微一端”、辦“中央廚房”﹔而必須同時遵循如下兩種規律: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融合的主體之一是傳統新聞媒體,因此在融合中必須遵循新聞傳播規律,不能因擁抱新興媒體而無視新聞傳播規律﹔融合的另一主體則是新興媒體,故媒體融合又必須是符合新興媒體發展規律的融合。然而,迄今為止,新聞學界和業界人士甚少對新興媒體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對該規律的內涵知之甚少。而業界的一部分人士,在媒體融合中探索並遵循這兩種規律的意識不強,缺乏這方面的理性自覺。如果對媒體融合有什麼樣的規律一無所知,就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媒體融合的效果和達到的水平。
(三)以創新來引領和推動黨報改革的理念
黨報不創新,已經失去的廣大讀者不可能復得,已經失去的主流地位不可能恢復。習總書記曾經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1]對於黨報而言,道理是一樣的:不改革者,必將退、必將弱、必將敗,最后必將無立足之地!
現實中客觀存在著與黨報創新理念相反的認識即誤識。誤識一:黨報的性質決定了它無法創新。誠然,“黨媒姓黨”,黨媒包括黨報擔負著傳播黨和政府重要決策和大政方針的任務,要體現鮮明的黨性原則,但這不應該是黨報無法創新的理由。誤識二:黨報的身份決定了它難以創新。黨報是黨委機關報,必須顧及自己的這種身份,創新但又必須顧及底線,不可被市場牽著鼻子走。這當然會給創新帶來難度,但並不意味著黨報絕無創新的空間和可能。誤識三:黨報的地位決定了它無須創新。黨報是黨委的一個工作部門,不創新也不會完全沒有讀者,不創新也不會被徹底拋棄。以上誤識,是與新聞輿論工作的創新要求格格不入的。
(四)運用互聯網思維指導黨報改革的理念
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思維方式也有改變的必要。以往黨報採用的是官方的、官員的思維方式,而很少採用平民百姓的思維方式,也很少採用互聯網思維方式。官員和平民百姓思維方式的最大不同是:官員的思維方式,與其手中的權力、與其所處的地位密切相關,常常把政績看得很重。黨報的思維方式常常受制於官員的思維方式。
互聯網思維是一種與互聯網密切相關的思維。正如人民日報微博主編徐丹所說:“互聯網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是網絡協同,它去中心化,你不能以傳者為中心,不能我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不顧及用戶需求,這是不行的。現在新媒體的編輯,很重要的就是要有網感,這個網感,就是你跟用戶情感上要共鳴,話語上要共振,知識上要同構,用他的語言,用他願意接受知識的方式,用他的所思所想……我感覺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網感,這是用戶思維。”[2]可以說,互聯網思維就是用戶思維,得始終想著用戶,顧及用戶需求,而不是以傳者為中心。可見如果思維方式不轉變,黨報改革再出發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三、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的實踐內涵
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有著豐富的實踐內涵。關於媒體融合及轉型的問題,筆者將另行撰文探討,此處隻從黨報新聞業務方面進行探討。
(一)黨報改革再出發:為時代貢獻思想力量
新時代是一個民意豐盈和激蕩的時代。時代呼喚黨報對社會問題、社會現象提出經過自己思考且能令人信服的思想見解。黨報有必要經常性地、先於其他新聞媒體提出有鋒芒、有深度的觀點,這些觀點能給人以思想啟迪,能讓人為之嘆服。率先發聲,有利於比別的媒體更早地引起人們對某些問題和現象的關注,長此以往,有利於黨報本身受到公眾的關注。在當今時代,媒體受到公眾關注無異於從他們那裡獲得相對稀缺的注意力資源。黨報可以也應該將議題和議程設置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一段時間以來,《人民日報》的一部分新聞評論,敢於直面無可回避的尖銳問題,提出了真知灼見,讀來讓人感到過癮、解渴。事實証明:對公眾關注的話題不予關注,並不是黨報的明智選擇,不利於黨報從公眾那裡獲得注意力資源。
人民日報微評論尖銳批評國家能源局新聞發言人為該機構負責人“背書”,責問何以充當貪腐官員劉鐵男的“家奴”,道出了公眾希望黨報發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之聲的心願。
在社會輿論沸沸揚揚的雷洋案中,《人民日報》同樣刊發了署名評論,發揮了激濁揚清的作用。敢於追求真理,敢於為闡明真理而“亮見”。
《人民日報》刊發的評論,對從事新聞傳播的某些媒體“只是新聞的搬運工”的觀點提出批評,旗幟鮮明地提出:“算法主導的時代,更需要把關、主導、引領的‘總編輯’,更需要有態度、有理想、有擔當的‘看門人’。”[4]《人民日報》以自己的有棱有角的評論,表達了具有真理性的思想見解,多次站到了輿論場的舞台中央。因此,黨報改革在新時代再出發,就應該敢於發振聾發聵之聲。這不是一般的傳播技巧,思想的深邃和擔當與責任所起的作用似乎更大。
來自人民日報微博的如下數據頗為發人深省:“35歲以下的用戶佔到95%以上的活躍度,18歲-22歲也就是大學生這個階段,是微博最活躍的用戶。不光上微博,而且每天上的次數多,是重度用戶。為了吸引這部分年輕用戶,微博也做了很多調整,包括人民日報的微博,看我們發布的內容和話語方式,也都做了變化。”[5]年輕人可以不看紙質的《人民日報》,但可以非常關注人民日報微博並成為其最活躍的用戶,這說明黨報改革再出發前景可期。
(二)黨報改革再出發:就內容進行調整
1.通過“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路徑調整內容
毛澤東當年曾經提出過“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著名主張。全黨和群眾,是辦好黨報的兩種重要力量。在互聯網時代,這個主張對於黨報而言仍然有其價值。
在互聯網時代辦黨報,更需倚重全黨的智慧、資源和力量。認為隻須黨報工作人員就能把黨報辦好,這種想法在過去就是錯誤的,在今天面對的競爭對手如此多元而強大的情況下,更是不切實際的。而可以也應當參與辦報的群眾的力量,在得到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之后,將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在群眾中,有重要的信源,有巨大的智庫,有評估黨報傳播效果的准繩。
2.通過“眾籌”的方式獲取鮮活的報道內容
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那麼,我們就必定能看到群眾中有著新聞的豐富素材。這是新聞生產的重要原材料,是新聞內容的重要來源。黨報工作者如果通過線上線下一以貫之的努力,獲得體現鮮活、接地氣的題材內容,那麼在新聞生產的頭道工序就可以勝其他媒體一籌。
具有新聞特質的六集紀錄片《輝煌中國》,屬於歷來不被叫好的成就報道范疇,要做到有眾多觀眾為之喝彩,實屬不易。但《輝煌中國》做到了。該系列紀錄片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進行了“內容眾籌”。主創人員在全國發出了內容“征集令”,得到廣大公眾的熱烈響應,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素材1萬多條,其中包括山東小伙趙明13次到四川大涼山腹地懸崖村實地拍攝的珍貴視頻素材。山村兒童們過去在幾近垂直的懸崖藤梯上攀爬,如今順著鋼管梯上下——此情此景,讓人們的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通過眾籌而來的內容,沖擊著人們的心靈。受眾已經融入了特定情景,產生了最佳傳播效果。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可以從紀錄片《輝煌中國》那裡得到啟發和進行借鑒。
3.以輿論監督類報道傳播公眾感興趣的內容
在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的歷史進程中,黨報工作者要時刻認識到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之間的辯証統一關系,做好輿論監督類報道,至關重要。有主流媒體身份的黨報,如果對人民痛心疾首的事不理不睬、不聞不問,如是,“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的要求就會落空。不關心人民的疾苦和痛痒的黨報,就不可能在人民的心目中佔有一席之地,更不用說佔有主流地位了。《人民日報》於2016年4月28日載文談常州毒地事件,批評有關責任人無視群眾利益,掩耳盜鈴。[6]體現的正是黨報對人民群眾利益的維護。
(三)黨報改革再出發:對形式加以探索
在新時代黨報改革的再出發中,黨報為表現內容所取用的表現方式須有大的改進。
1.採用更接地氣的敘事方式
宜由嚴肅的、讓人難以接近的敘事轉變為讓人感到親和的、容易接近的敘事。相較而言,后一種敘事方式更接地氣因而更能贏得人心。
通訊《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誠信》(載於2015年2月15日《河南日報》)敘述的是:非親非故的“馬氏兄弟”,二十年前一見如故。此后各自經歷過曲折和磨難,但他們以自己的行動對友善和誠信進行了生動的演繹和詮釋。馬奮勇自己陷入資金困境卻不忍心讓同樣身處窘境的馬保東還債,而是踏上北去的列車,到蒙古國去尋找生意﹔一心找馬奮勇還款的馬保東線上線下打聽馬奮勇的消息,苦於與前者“失聯”還不了債而終成“心病”。他們以貫穿始終的友善和誠信,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讀后令人感佩、難以忘懷。該報道採用了談家常式的敘事方式,讓受眾感到平易近人,沒有距離感。
2.採用更有創意的結構方式
無論是新聞報道還是新聞評論,結構方式創新不易,然而又必須潛心探索,力求有所突破。
通訊的結構,通常有縱式(又稱時間結構)、橫式(又稱空間結構)、縱橫結合式(又稱時空結合式)等。當然也還有可以自由發揮的結構。這實際上就是可以有所創新的空間。《巡視組長——追記李泉新》(載於2016年12月16日《江西日報》),打破了人物通訊結構的固定套路,按“十一個‘一’”進行謀篇布局:一場較量、一大收獲、一次小聚、一次“說情”、一台收音機、一聲道歉、一塊手表、一門家風、一次辭行、一場送別、一聲絕唱,以故事或片斷的方式講述作為巡視組組長李泉新的方方面面,既寫出了其凜然正氣、錚錚鐵骨,又寫出了其人格魅力、人文情懷,寫得感人至深。這樣一個人物既令人敬仰又有血有肉。而文本的結構方式也難得一見,無疑給讀者帶來了新鮮感和新穎感,受眾則明顯地回以好感。
3.採用更顯睿智的文體方式
新聞的文體是相對比較固定的。但在相對固定的文體中,可以通過局部創新體現出作者的更多睿智﹔而這樣的文體也就有了創新的意味。人民日報的微評,具有文體創新的本質。它是微博式的評論,是一種與新媒體緊密結合的極受受眾歡迎的文體方式。《人民微評》欄目旨在通過140字的精彩短評,激揚文字,與各位粉絲第一時間探討時事熱點,碰撞思想火花,暢享信息時代的多元與睿智。[7]
據人民日報微博2017年7月18日報道,14日,江蘇鹽城阜寧交通違章處理中心,一名工作人員不按順序叫號,私自“照顧”插隊的辦事人員,並表示“政府的車輛有特權,不用排號,排號就是針對老百姓的。”目前,該工作人員已被辭退。18日晚,人民日報微博據此發表微評說“‘領導就有這個特權’,犯了眾怒,這是找罵,更是自黑,將自身的任性、傲慢和洋洋得意展露無遺,勢必拖累無數勤懇的工作人員。德不配位,留之何用?該工作人員已被辭退,咎由自取,那個插隊享受特權的人員是何方神聖?整件事因其而起,該受到什麼樣的問責?”微評的文字十分精短,但可謂字字珠璣、針針見血,讀來感到酣暢淋漓。
4.採用更具活力的話語方式
歷來就有“語言是思想的外衣”的說法。其實,話語體系是表現特定主體思想的介質。這一體系中包括語言、文字和圖像以及其他符號。正如一位專家所指出的那樣:“語言之於記者,如兵刃之於武士,羽翼之於飛鳥。語言作為思想的外衣和載體,是決定文章水准的又一重要因素。”[8]深邃的富於啟發性的思想,有賴於富於活力的話語來表現。理想的話語體系,應該是使受眾在接觸特定文本的一開始就能被吸引,且始終都能被牢牢吸引住。話語體系與思想之間的關系是:思想的精深和內容的上達是魂,舍此不可能征服受眾﹔但精深的思想和上達的內容如果離開了富於活力的語言,則無法進行有效的和優質的傳播。
請看通訊《弄潮兒向濤頭立——習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系列活動紀實》中的語言:“‘山站在那兒,高入雲中,水在他的腳下,隨風飄蕩,好像請求他似的,但他高傲地不動。’4日晚,杭州西子賓館漪園宴會廳,燈光熠熠生輝,賓朋談笑晏晏。習近平主席致辭時,列舉了泰戈爾游覽西湖時寫下的詩句。”“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猶如錢江潮起,奔涌向前。‘弄潮兒向濤頭立。’中國,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在以上所引的文字中,一方面是作為報道對象的習近平總書記所使用的語言富於詩意、極具魅力﹔另一方面,記者的敘述語言同樣出色,頗有表現力。一篇很容易流於刻板的時政報道,其語言竟是那樣的朗朗上口、充滿韻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301/c64094-28159798.html.
[2]徐丹.用新媒體續寫光榮與夢想[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529/c14677-30021102-3.html.
[4]人民日報評論部.算法盛行更需“總編輯”[N].人民日報,2016-12-23.
[5]徐丹.用新媒體續寫光榮與夢想[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529/c14677-30021102-3.html.
[6]張爍.學生健康豈容掩耳盜鈴[N].人民日報,2016-04-28.
[7]人民網聯合人民日報評論部推出“人民微評”[EB/OL].http://news.163.com/12/0808/11/88CP2EKE00014JB6.html.
[8]劉保全.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部分獲獎作品賞析[J].新聞愛好者,2018(1).
(作者為三江學院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