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7期

移動互聯網背景下農民信息訴求公平問題分析

陳明慧 艾維依
2018年08月20日13:32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當新的媒介技術開始以全球化的形式侵入大眾生活,媒介的平民化已經成為一個趨勢,生產、消費成為一個關聯的平台,在這種人人都能接觸到移動互聯網的情況下,對移動互聯網的有效利用就顯得尤為重要。農民信息訴求公平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農民信息需求面窄﹔農民對移動互聯網信息的讀寫能力不夠﹔現實社會中農民已有的不公平在移動互聯網空間中表現得更明顯。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農民﹔信息訴求

一、移動互聯網背景下農民信息訴求隱含的實質公平問題

截至2017年11月底,我國行政村通寬帶比例已經超過97%,4G網絡已經覆蓋所有鄉鎮和94%以上的行政村,在農村地區基本不存在因“物理接入”而導致無法使用互聯網的情況。在因“物理接入”而導致的“數字鴻溝”逐漸彌合的同時,因上網技能差異而導致的“技能鴻溝”和因網絡知識獲取意識、參與方式差異而導致的“使用鴻溝”卻悄然出現。我國對農村的信息化建設,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地區“物理接入”層面的問題,但農民在移動互聯網應用的使用動機和使用能力方面又存在問題。農民在使用互聯網信息獲取方面,不是能不能使用的問題,而是願不願意使用和會不會使用的問題,是“需求”和“技能”問題。農民不願使用移動互聯網設備或願意使用但是對於門檻高的應用不會使用,就會導致農民的信息訴求得不到滿足,在信息訴求公平方面存在問題。因此,從移動互聯網的視角來看,要想促進農民信息訴求公平,需要解決“使用”和“技能”問題,讓農民願意並且能夠使用移動互聯網。

農民信息訴求隱含的公平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農民信息需求面窄。具體來說,農民信息需求面窄是由農民的工作性質決定的,農民一般主要從事單純的體力勞動,對綜合知識類信息的需求量不大,在移動互聯網應用方面也就存在差異。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分析,不同地區互聯網應用的使用率存在明顯差異:一方面,由於使用門檻相對較高,農村地區網民在商務金融類應用與城鎮地區差異較大,網絡購物、旅行預訂、網上支付及互聯網理財等應用的差距在20%∼25%之間﹔另一方面,外賣、網約車、共享單車等具有明顯區域化特點的應用,農村地區的使用率較低,各種應用使用率均低於城鎮地區20個百分點以上。而對於即時通信、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等發展較早的基礎類應用,城鄉網民的使用差異並不明顯。

二是農民對移動互聯網信息的讀寫能力不夠。傳統的讀寫能力主要是對印刷品信息知識的獲得能力,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廣泛運用,新的讀寫能力要求在移動互聯網空間中能夠運用多種符號進行信息知識的獲取和傳播,而這些對農民來說有點力不從心,這也是導致信息訴求不公平的關鍵所在。例如,農民想要通過移動互聯網參加網上的農業技能培訓課程,這其中的報名操作、課程參與、討論互動等方面對農民的讀寫能力是不小的考驗。

三是現實社會中農民已有的不公平在移動互聯網空間中表現得更明顯。移動互聯網空間本就是一個虛擬的現實社會,現實社會中農民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不公平,在虛擬的移動互聯網空間中不會消失,而且還會演變出更多的不公平。

二、影響推進實質公平的因素分析

(一)使用動機

動機因素是指移動互聯網技術接入以后,農民“願不願意”使用信息技術。從“使用與滿足”的視角來看,農民使用移動互聯網是有目的的,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使用與滿足”的理論研究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許多學者運用這個理論研究了受眾對媒體的使用與滿足,如1981年如賓的研究發現,使用電視的動機可以歸納為消磨時間、陪伴、讓自己興奮、逃避、獲得快樂、社會交往、放鬆、獲得信息和學習特定內容等﹝1﹞。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用與滿足”理論依然被用於研究受眾對新媒體的使用。如2012年靖鳴和王容分析指出,粉絲關注微博是為了滿足自身對信息、情感和自我實現等方面的需要。﹝2﹞在移動互聯網應用的使用方面,即時通信、網絡視頻、網絡游戲能夠滿足農民對信息、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農民對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多或少,能夠直接影響信息知識獲取的多或少,農民較少利用移動互聯網獲取信息,這就很容易造成信息訴求不公平,而造成農民信息訴求不公平的根源不是農民自身,與社會背景、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

(二)受教育程度

教育因素一直是影響不同群體之間傳播效果差異的重要因素,教育程度直接影響到受眾的文化水平。在移動互聯網的使用和知識獲取方面,教育程度的不同,能夠影響個體對網絡的認知度,以及對於網絡議題的參與程度。毋庸置疑,不同教育程度者之間的信息訴求公平問題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根據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資料》,城鎮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以上的人口分別是1.25億人、2.4億人、1.4億人、1.05億人,農村分別為2.32億人、2.73億人、4709萬人、1225萬人,而農村地區15歲以上文盲人口為3888萬人,城鎮地區15歲以上文盲人口為1530萬人。從這些數據可以清楚地看出,農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遠遠低於城鎮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農村小學、初中受教育程度者佔人口比例最多,而大學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佔比最少,這說明農村地區受教育程度偏低。而在移動互聯網應用方面,例如即時通信、網絡音樂、網絡視頻這些比較簡單的操作上,對文化素質的要求不高,不需要太復雜的操作技能,城鄉居民之間的差異不是很明顯﹔而一些使用門檻高的應用,例如網絡購物、網絡知識、網上支付及互聯網理財,城鄉居民的差距在20%∼25%之間。受教育程度不同直接導致文化水平存在差異,而這種差異在普通的互聯網應用上體現得不夠明顯,但是在使用門檻較高的應用上就能夠體現出來。

(三)移動互聯網理念

在新媒體時代,掌握信息便意味著掌握了領先和進步的資源、掌握了競爭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由互聯網基礎設施帶來的數字鴻溝能夠彌補和愈合,但互聯網理念和信息時代的素質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養成的,也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夠改變農民信息訴求公平問題。互聯網理念的薄弱和信息知識的缺乏是一個長期問題,與個體的受教育程度、生活環境、工作經歷息息相關,城鄉居民在這些方面的差距是很明顯的。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使他們更早地接觸和使用移動互聯網,這對互聯網理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農民的生活環境相對閉塞,而且移動互聯網普及也只是近幾年的事情,農民接觸互聯網的時間要晚於城市居民。在農村地區,農民很難接觸到樓宇電視、移動網絡電視、交互式廣告等,這阻礙了農民互聯網理念的形成,而這種情況是早已存在並且短時期內難以改變的現狀,這也就意味著在短時期內,由農民互聯網理念的薄弱和缺乏而造成的信息訴求公平問題難以解決,需要長期努力。

(四)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導致基礎設施建設、教育發展、家庭收入等各方面存在不公平。從長遠來看,城鄉經濟發展水平不公平能夠影響城鄉居民信息訴求不公平。就同一地區的城鄉經濟發展水平來說,城鎮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快,商業區和住宅區的區分不明顯,在城鎮地區可以點外賣,出門可以騎共享單車,這些新興互聯網應用在農村地區是用不到的,因為在同一地區的農村根本不會有外賣服務,共享單車還沒有投放到農村地區。

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又可以導致城鄉居民的收入差異。《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3616.2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2363.4元,經濟收入曾是影響互聯網接入的一個重要變量,現在仍然是影響互聯網使用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互聯網應用的不斷發展,網絡知識付費正在不斷地發展且被越來越多的網絡用戶所接受,這種新情況下,經濟收入水平高的城鎮居民可以通過支付購買的方式在互聯網上獲得更多的信息、知識,而經濟收入水平低的農民,可能因為無力支付購買,而無法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也是導致農民信息訴求公平問題的重要因素。

三、推進農民信息訴求公平的路徑選擇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之間相應的基礎設施在不斷地建設和完善中,其中的差距在不斷地縮小。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基礎電信企業繼續加快移動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前三季度累計新增移動通信基站44.7萬個,總數達604.1萬個,移動網絡覆蓋范圍和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即使是偏遠的農村地區,也在移動網絡的覆蓋之內,所以互聯網接入已經不是農民信息訴求問題的主要因素,所以要想徹底解決農民信息訴求公平問題,必須培養農民的信息素養,發展農村信息技術教育,解決農民在現實生活中經濟、教育、文化等的不平等。

(一)培養農民的信息意識,提高農民利用網絡的積極性

當今社會,移動互聯網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定高度而且還會不斷發展,通過“物理接入”能夠解決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問題,但是更深程度的信息訴求不公平問題又表現出來,用傳統解決數字鴻溝的辦法顯然不能再次應用,在此情況之下我們就應該追本溯源,看待信息訴求公平問題如果隻停留在技術層面而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僅不能解決農民信息訴求公平問題,反而還會加劇其中的不公平。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覆蓋率的不斷提高,城鄉數字鴻溝正在呈現縮小的趨勢,而信息訴求公平問題不僅沒有徹底解決,反而出現加劇趨勢,追其本源,農民與城鎮居民在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方面存在差別。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能夠促使個體將所接受的新鮮事物轉變為自我認知,從而提升自己接受事物的能力和水平。一直以來,解決城鄉數字鴻溝問題的手段主要是依靠信息技術的提升,而人的主觀能動性被信息技術的外殼所蒙蔽,以至於城鄉數字鴻溝差距被逐漸縮小,農民信息訴求公平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在解決數字鴻溝問題的過程中,過分地強調物理層面的因素,忽視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人文因素,很容易就會陷入誤區,造成資源浪費。農民信息訴求公平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農民的素質問題,農民在移動互聯網的使用和信息知識獲取方面的積極性不高,所以解決農民信息訴求問題時,要充分調動農民學習使用和利用互聯網的積極性,隻有提高農民學習移動互聯網知識的興趣,才能提升其信息意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信息訴求公平問題。

(二)加快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培訓農民移動互聯網使用技能

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農村地區的文盲人口佔1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達7.26%,高於全國4.88%的水平。農村地區應正視現狀,盡快發展遠程教育及各類成人教育、終身教育,加速普及互聯網知識,積極培養農村居民的互聯網素養,通過網絡培訓班擴大學習群體,使農民普遍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識及科技應用水平,造就一大批能夠適應農村信息化、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本土人才隊伍。農民信息訴求不公平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由於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不夠導致文化素質不高,而互聯網應用並不都是低門檻的,在一些高門檻的互聯網應用上,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很難熟練地掌握和使用。在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和獲取知識方面,受教育程度低者很難充分利用網絡上的免費資源,他們可以在即時通信、網絡音樂、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等方面得心應手,但對於網絡辦公軟件、網絡培訓課程,他們不知道也不會利用,即使農民有在移動互聯網上獲取信息知識的需求,但是對高門檻移動互聯網軟件的使用存在問題,所以其信息需求就難以得到滿足。要想徹底解決農民信息訴求不公平問題,加快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是關鍵,需要提高農民的信息知識和移動互聯網素養,進一步提高其移動互聯網信息的獲取能力,進而滿足其信息訴求。

(三)著力解決農民在現實生活中經濟、教育、文化等不平等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農民在經濟、教育、文化等方面與城鎮居民存在差距,這些差距在移動互聯網空間中不會消失,反而會以其他的形式表現出來。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國家高度重視鄉村經濟的發展,讓鄉村經濟的振興和發展能夠搭上國家經濟發展的快車,這種情況對於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收入水平非常有利。經濟收入是農民生活開支的基礎,提高農民的收入,相當於提高了農民的消費水平,農民在生活開支之余,可以有剩余資金在移動互聯網上進行消費,例如購買網絡付費知識、參加網絡培訓班等。這會提高農民對互聯網信息獲取和使用的能力,能夠縮小農民信息訴求差距﹔也可以將支出更多地用於對孩子教育方面,提高下一代的文化水平,對於解決農民信息訴求不公平問題是長遠之計。

參考文獻:

﹝1﹞Rubin.An Examination of Television Viewing Motivation. Communication﹝J﹞.Research,1981(8).

﹝2﹞靖鳴,王容.微博“粉絲”現象及其存在的問題﹝J﹞.新聞與寫作,2012(6).

(陳明慧為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碩士生﹔艾維依為新疆職業大學傳媒與設計學院副教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