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小說月報》微信公眾號:“新枝”為傳統刊社增添活力

韓萌萌
2018年08月21日13:4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枝”為傳統刊社增添活力

  《小說月報》在每一期的顯著位置印有公眾號的二維碼,輕輕掃碼之后,主題鮮明、欄目豐富的公眾號內容立刻躍然於手機或其他移動終端上,不僅在排版呈現上,與《小說月報》清新、典雅的風格保持一致﹔在內容的體現上,二者更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從2013年5月在全國文學期刊中首家開通微信公眾號,到2018年7月入選第三屆“大眾喜歡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5年的時間,《小說月報》的微信公眾號與《小說月報》一起成長,逐步得到普遍認可,在純文學期刊的公眾號中佔有重要位置。

  說到《小說月報》和《小說月報》公眾號之間的關系,《小說月報》主編汪惠仁將它比喻成挺拔繁茂的大樹上新生的一枝條,依托主干的養料茁壯成長。憑借入選2017年全國百強報刊,發行量始終保持同行業前列的《小說月報》,以及“百花文學獎”在業內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小說月報》微信公眾號入選了“中國雜志移動傳播百強榜”。2018年以來,平均兩天一次的推送,其關注量始終保持在近9萬的規模。

  延伸雜志內容 架設橋梁紐帶

  “我們就是要讓讀者看著公眾號便能想到《小說月報》。”汪惠仁闡釋的思路簡單明了。可說起來容易,實現起來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為《小說月報》公眾號的特色之一,作家的《創作談》是其公眾號運營團隊的重點項目。“一本新刊上市后,我們總會收到很多讀者的反饋,其中不少就是讀了某位作家的作品后,非常想了解這位作家的相關信息,包括如何創作、如何思考等。”有著多年辦刊經驗的汪惠仁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微信公眾號中,設立《創作談》欄目就是架起讀者和作者之間一座溝通的橋梁。“作者,把自己沒有在作品中說出來的話,通過這個欄目寫出來,豐富寫作內容﹔讀者,尤其是很多文學愛好者,從作者的‘創作談’中汲取到寫作的經驗與靈感,對作品本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很多時候在《小說月報》中,迫於版面或者篇幅所限,無法呈現的內容,微信公眾號上卻可以提供這樣的機會,何樂而不為。”汪惠仁說。

  突出原創內容 強調受眾到達率

  當前的新媒體時代,內容為王已是共識。《小說月報》公眾號始終堅持鮮明的期刊特色,注重在內容中貫穿《小說月報》和“百花文學獎”這兩個品牌。一方面,不做簡單的內容轉化輸出,從一開始就避免了單一內容的數字化可能導致的品牌和讀者的流失﹔另一方面,《小說月報》瞄准微信推送針對性強、到達率高的特點,發揮作家群體的原創優勢,在鞏固讀者群的同時,更在新媒體中也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我們強調微信內容的‘精耕細作’,很多原創文字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汪惠仁說道。在每期新刊面世前,《小說月報》公眾號的編輯均會選取作品的精彩片段,邀請作者撰寫創作談或者專家學者的點評等內容組成當期的專題,並配以精致的圖片發布,很多原創內容通過用戶個人的轉發和推介,得以繼續傳播。

  截至目前,《小說月報》公眾號共推送近百篇原創作品。比如,8月8日這期推送的微信專稿《我們為何需要寫作》就是分享作家李清源關於中篇小說《無緣無故在世上走》的創作談,篇幅短小精悍,符合手機閱讀的習慣,內容有感而發,流露出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記者看到有讀者留言表示深有同感。

  可以看到,《小說月報》公眾號的原創內容不僅容易引起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共鳴,也引起了很多其他純文學類的微信公眾號的關注。比如,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馬金蓮關於其中篇小說《底色》的文章《當底色開始泛白》發布於《小說月報》公眾號,“中國作家網”以及眾多公眾號都在第一時間予以關注並轉發,在業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多欄目結合 引發持續性關注

  《小說月報》公眾號運營團隊根據微信的傳播特點和刊物特色,設計不同的欄目,輔以一整套內容發布方案,多角度、全方位呈現優質作品。除《創作談》之外,《特別推薦》《書單》等欄目關注文壇潮流脈動﹔《作家現在時》忠實還原作家的心路歷程﹔結合《新刊速覽》展開的一系列線上線下聯動的營銷活動,既方便了讀者又提高了發行量,可謂一箭雙雕﹔在媒體融合方面,不僅有《作家獻聲》讓讀者親耳聆聽作家的感悟,更與百花文藝出版社的官微互為聯通,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閱讀需求。在2017年“百花文學獎”頒獎季期間,該公眾號推出的一系列獲獎作家的採訪實錄和創作心聲,引發了持續性的關注,從新媒體角度助力了“百花文學獎”的宣傳。

  2018年,創刊於1980年的《小說月報》也臨近走入“不惑”,而《小說月報》公眾號獨樹一幟,亭亭玉立,給枝繁葉茂的百花叢中增添了新鮮的活力。

(責編:趙光霞、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