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青年報》新聞作品讓“小蝴蝶”有了大效應

章紅雨
2018年08月21日13:4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聞作品讓“小蝴蝶”有了大效應

  在傳統報紙被唱衰的當下,《中國青年報》7月18日1版刊發的長篇通訊《我站立的地方》卻產生了“小蝴蝶”大效應的效果。

  8月9日,《解放軍報》5版刊發《屹立“祖國之巔”守望“精神屋脊”——西藏軍區部隊官兵弘揚艱苦奮斗犧牲奉獻革命精神新聞調查》一文的開頭說:“這個盛夏,隨著一篇題為《我站立的地方》新聞作品的刷屏,邊防營長余剛和戰友們的戍邊故事,令無數國人感動落淚。”

  一個新聞事實,引起兩家主流報紙先后重點報道,足見戍邊於西藏那個叫“隴”的地方的官兵,有著常人無法知道、知道后又為之動容的故事。

  那麼,《我站立的地方》採寫了哪些新聞故事?一口氣閱讀完這篇1.2萬多字的報道,裡面最令人動容的無疑是生與死的故事,比如小戰士古怒的犧牲。

  “2005年,19歲的古怒在巡邏途中摔下了懸崖,他的目的地是‘阿相比拉’——當地語言所說的‘魔鬼都不願去的地方’。那裡是一處濕氣很重的陡壁,木橋和山石上生著青苔,下面看不見底。為防萬一,過橋要一個一個來。古怒位於隊尾,因此他可以看到聚精會神過橋的戰友次仁珠杰所看不到的:山體滑坡的泥石流正從右側滾來。古怒沖過去推開了次仁珠杰,自己卻被石頭砸了下去。他摔出不太遠,人們找到他時,他仍有意識,但顱內出血,傷得很重。他死於歸途。最后的痛苦掙扎中,古怒力氣很大,抬他的兩個人也差點出事。舍己救人的古怒被追記一等功,他穿過的軍服進了團史館。人們為他穿上新衣,把他葬在營區一公裡外的地方。在那裡,他可以永遠眺望他的連和他的路。”

  誰說新聞是易碎品,易碎品產生的響聲能有多持久?可是,好的新聞報道所產生的蝴蝶效應往往讓人始料不及。

  時隔20余天,《解放軍報》根據《我站立的地方》線索刊發的《屹立“祖國之巔”守望“精神屋脊”》報道便是例証,那些發散於社會的影響也是例証。8月10日,《中國青年報》刊發的《〈我站立的地方〉刷屏之后……》報道對后者有著較為詳細的描述。

  該報道說:“《我站立的地方》及其不同改編版本被廣泛轉發。國防部、國家民委等眾多中央部委和地方黨政機關、共青團組織、大中院校和媒體在各自平台上推薦本文。八一建軍節前后,遼寧《錦州晚報》以3個整版的篇幅連續3天連載本文。據統計,7月18日到8月9日,超過1.2萬個微信公眾號轉發了《我站立的地方》,不少公眾號的閱讀量達到‘10萬+’。文中提到的一個地點‘魔鬼都不願去的地方’一度成為微博熱搜詞。”

  此外,《〈我站立的地方〉刷屏之后……》還提到貴陽一位售樓員給《我站立的地方》報道中提到的一位軍人打電話,問他是不是自己幾年前接待過的客戶,確認身份后這位售樓員激動地表示敬意。提到廣東一位新聞主播讀完報道后,“雙眼含淚,忍不住想把這個感人群體的感人故事說給更多的人聽。”提到湖北《長江日報》報道7月29日武鋼三中地理教師張杰用《我站立的地方》給高三17班上了一堂“課本上沒有的地理課”,課后班裡42名學生集體給邊防戰士寫信表示敬意。提到報道對象之一、陸軍少校余剛近期接到太多的“騷擾”電話,曾在隴服役的多年以來“失聯”的戰友們又紛紛與連隊取得了聯系。

  什麼是好的新聞報道?用《〈我站立的地方〉刷屏之后……》報道中提及的一位讀者的話說,就是記者“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了邊疆的路!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邊防軍人的疼!用自己的筆替他們道出了荒無人煙無私奉獻的苦”。

  好的新聞報道是有力量的!好的新聞報道如果與新媒體緊密結合,這種力量產生的影響力無疑會更加巨大,這便是《中國青年報》給《我站立的地方》報道配發視頻、H5產品的初衷。

  在7分多鐘的視頻中,我們看到了報道中多次提及的戍邊軍人楊祥國,這位30多歲的壯漢,由於常年負重巡邏,卻擁有一條五六十歲的脊椎。說到自己的重慶老鄉古怒,他說:“古怒說回來要吃‘小火鍋’的。”可是這個“最不聽話”、令他最不放心的古怒沒有回來……楊祥國痛苦地垂下雙眼的畫面讓人眼睛濕潤。

  無疑,《我站立的地方》報道之所以令無數國人感動落淚,是因為它是記者用腳、用心、用情寫出的。為其配發的短視頻,是記者們追隨戍邊軍人巡邏途中的直觀寫照,也為《我站立的地方》報道的多次傳播增添了翅膀。

  互聯網時代下,新聞報道需要文字的詳細述說,更需要新媒體的立體化記錄,兩者結合很好的《我站立的地方》,因此產生了“小蝴蝶”大效應的效果。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