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可穿戴設備市場潛力巨大 點亮"智生活"過好三道關

2018年08月23日07: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點亮“智生活” 過好三道關

  觀眾在北京科技周上體驗全高清AR智能眼鏡。 人民視覺

  一名參展商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展示柔性顯示智能可穿戴手機。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攝

  北京首家互聯網醫療全科中心應用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健康終端提供健康管理服務。 人民視覺

  在第二屆全球未來網絡發展峰會上,體驗者通過智能眼鏡進行遠程協助。人民視覺

  抬一抬眼鏡,就能在鏡片上看到導航信息﹔揮一揮手腕,就能用手表給商品買單﹔隻需戴上手環,就能收獲一份詳盡的睡眠運動情況報告和健康建議……可穿戴設備好比肢體的延伸、頭腦的升級,既把我們從掏手機、找應用、給指令的瑣碎動作中解放出來,又用可量化、可視化的方式重構了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方式。

  根據權威數據機構IDC(國際數據公司)預測,2016年到2020年可穿戴市場將呈現明顯增長,到2021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將達到2.523億台,可穿戴設備市場潛力巨大。

  現實中,可穿戴設備廠商林立各據山頭、功能冗余場景單一、信息保障有待提升等問題,仍困擾著消費者,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的發展。可穿戴行業如何突破瓶頸、提升自我,讓用戶能夠穿戴一新、體驗一新?我們拭目以待。

  ——編 者

  可穿戴設備+運動健康

  貼身“管家”全天服務

  “嗡——嗡——”北京的“上班族”趙鵬麗放下手頭工作,看了一下手腕上的智能手環,屏幕上坐著的小人圖標開始起身走動。“這是提醒我已經坐了1個小時,應該活動一下了。”趙鵬麗說,使用智能手環4年來,自己更加重視健康問題了。“卡路裡、心率、睡眠質量,這些數據既能幫助我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又可以督促自己健康作息、多做運動。”趙鵬麗說。

  以手環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早已走入大眾生活,通過設備上的傳感部件獲取身體機能信號,實現持續監控的功能。這讓可穿戴設備有望在運動健康領域贏得廣闊的市場。

  智能背心實時監控體脂指標,智能腰帶提醒用戶節制進食,智能T恤監測肌肉群的訓練情況……作為人們運動健身的好幫手,智能設備今后有望提供更多選擇。比如,耐克正在研究使用納米科技將傳感器嵌入服裝,人們未來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制作自己的智能T恤,疲勞、缺水、情緒緊張等問題將清晰地呈現在可穿戴設備採集的數據中。

  前不久,一名76歲的香港居民收到某智能手表的心率異常提醒之后,去醫院檢查得知自己的冠狀動脈幾乎完全堵塞,他立刻通過手術控制了病情。這是智能穿戴設備輔助醫療服務的一個例子。據了解,目前國際上醫療穿戴設備主要有電動肌肉假肢設備、眼球追蹤設備、智能穿戴水溶膠等產品,我國很多醫院也開始通過可穿戴設備進行心肺功能的遠程監護。

  7月,一家智能檢測初創企業獲近2500萬元融資引發關注。“可穿戴設備發展時間尚短,一些設備缺乏切實的臨床醫療診斷價值。我們應該警惕利用概念進行資本運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裴忠才教授說。

  近年來,隨著《關於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等文件陸續發布,國家開始對智能可穿戴設備運用於健康領域予以政策引導。業內人士指出,如何打通產品、數據、醫療服務等環節,整合應用健康數據,是未來行業發展的關鍵。

  標准關

  行業標准需統一

  數據孤島待聯通

  “感覺連地攤貨都不如”“這麼潦草的設計也是頭一回見”……在淘寶上搜索“智能手環”,各類款型五花八門,一款標價19元的“智能手環”頁面上,不少網友留下差評。

  “都是記步數,為什麼各家給出的數據各不相同?”使用了多款產品之后,很多手環使用者都產生了疑惑。研究機構指出,能量消耗計算涉及多個變量,而可穿戴設備採集的數據有限,導致誤差較大。

  智能穿戴如火如荼,也帶來行業內部魚龍混雜,標准混亂。部分產品達不到宣稱的技術水平,導致用戶對產品安全性和數據可靠性的不信任。早在2015年,《可穿戴產品分類與標識》《可穿戴產品數據規范》《可穿戴產品應用服務框架要求》等3項標准文件已啟動制定,相關行業標准亟待統一,對醫療、養老等細分市場的指向更需細化。另外,各可穿戴產品獨立封閉,形成數據孤島,聯結硬件、平台、服務、雲計算等環節的全產業鏈也遲遲不能打通。智能穿戴設備深入應用到各行各業,尚需時日。(本報記者 宋 宇)

  可穿戴設備行業是一個新興行業,處在發展初期。目前,生產廠商眾多,產品形態各異,品質參差不齊。相對於市場井噴,行業標准卻嚴重缺乏,各方應在行業標准化、規范化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首先,要更加明確定義可穿戴產品,統籌考慮其面臨的問題。可穿戴設備的形態特點主要是直接與人體產生接觸,功能則具有跨界屬性,在明確應用規范時要照顧所涉及的諸多領域。

  其次,形成產業聯盟、開展產學研合作,是制定有效標准的實現路徑。為適應新興行業現狀,應鼓勵產業聯盟、第三方機構參與標准制定和細化。

  最后,加大研發創新投入,走出同質化泥沼。可穿戴產品技術門檻較低,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產品特色的廠商們,往往依靠壓縮利潤、打價格戰來博得消費者眼球。但長此以往,如同飲鴆止渴。對設備商而言,加強研發創新、突破技術壁壘才是壯大企業的突破口。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

  可穿戴設備+社交生活

  眼鏡“認人”隻需2秒

  迎面走來的人正對你打招呼,可你絞盡腦汁也想不起來他是誰。在工作生活中,難免有這樣的尷尬瞬間。今年年初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上,一家中國科技公司推出的智能眼鏡成功化解了這一社交難題。據了解,這款眼鏡可以在2秒鐘時間內掃描用戶的本地圖片和社交網絡,尋找和眼前人匹配的信息,並及時在眼鏡鏡片上顯示出對方的名字。

  除了可以認人,這款眼鏡還有許多有趣的功能。如果看到路人背著一款好看的背包,隻要讓目光多停留幾秒,背包的品牌、型號、價格以及用戶評價等信息將一一呈現在眼前。今年6月,該科技公司宣布量產這款眼鏡,感興趣的消費者在今年底就能買到。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赴西安旅游必去的景點,但出於文物保護目的,兵馬俑“隻可遠觀”,難免讓游客覺得不過癮。去年5月,秦始皇陵兵馬俑數字博物館正式上線,用戶隻要戴上VR頭盔,就能身臨其境地參觀兵馬俑,每一個衣褶、每一根發絲都纖毫畢現。專家預測,VR頭盔將在教育、旅游、游戲等領域大有所為。

  眼前閃過一個絕佳的拍照瞬間,卻沒來得及掏出手機記錄,難免讓人感覺遺憾。不用擔心,市面上已經有多款支持拍照攝錄功能的智能拍攝眼鏡,不僅“所見即所得”,還能直接把照片視頻傳到社交網站上。“這個眼鏡有點厲害,最重要的是可以解放雙手,開車騎車旅行的時候特別方便”“眼鏡很酷炫,隨時都能拍攝,記錄感動第一瞬間”。一款拍攝眼鏡的購買者這樣評價。

  可穿戴設備除了讓我們看得更明白更真切,還能讓我們聽得更輕鬆。目前,國內外多家知名互聯網公司已推出智能耳機產品,沒有線材困擾,支持入耳監測和智能降噪,還能提供對話翻譯、指路問詢等服務,成為耳邊的語音助手。據權威數據機構IDC預測,未來可穿戴音頻設備熱度將持續上升。

  技術關

  產品指標要過硬

  創新發展不能停

  在北京市朝陽區三元橋附近一家美發店工作的小鄭買了一個智能手環,但並不滿意:“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給客人剪頭發,手腕在動腳不動,手環卻顯示我每天步行30000步。”

  他的同事小何因為好奇也購入了一款智能手環,不過現在已基本不用了:“剛買回來挺新鮮的,能知道自己每天走了多少步,睡了幾個小時,夜裡醒了幾分鐘,經常查看一下。可這幾個數字對我的生活沒啥影響,時間一久就懶得關注了。”

  基礎技術不過關,深度應用沒實現,讓用戶對可穿戴設備失去興趣。此外,可穿戴設備行業興起時,曾推出能駕駛導航的智能眼鏡、能調節溫度的智能服裝等產品。可幾年過去,這些“黑科技”並沒有走入生活,一些廠家隻在技術門檻低的領域打轉,推出一些同質化產品。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運用新型制造方法,將發光二極管和傳感器直接織入紡織級聚合物纖維中,可用於開發能夠實現光通信和健康監測的新型可穿戴技術。可穿戴設備能否給用戶帶來驚喜,值得期待。(本報記者 許 晴)

  可穿戴的核心技術是算法。第一步是准確有效檢測到用戶狀態,其次是對數據進行分析,結合大數據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目前,我們在算法研發上的投入已持續4年。可穿戴行業正處於快速上升期,無論是運動健康,還是為用戶標識身份,都大有可為。近年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飛速發展,可穿戴設備與智能家居等物聯網設備緊密結合,還有很多潛力可以挖掘、很多場景可以應用。

  一些用戶認為可穿戴設備就是計步測心率,如果可穿戴設備把自己局限於此,行業發展難有突破。希望更多企業參與其中,發揮優勢,產生更多創新。企業要打好基本功,把硬件、軟件、服務在力所能及范圍內做到最好﹔還要多嘗試、多創新,不固守已有成績,用創新為用戶帶來更有價值的產品。

  ——小米生態鏈平台部負責人屈恆

  可穿戴設備+個性需求

  家長“幫手”省心省力

  “這是我們目前的最高配置機型,支持全國3000多家大型商場、高鐵站、飛機場的室內定位,孩子戴著手表,位置可精確到某一樓層的某個店鋪附近。”在一家大型商場的電子產品櫃台,一位兒童電話導購員正在給顧客耐心講解。

  調查顯示,在中國可穿戴領域,兒童手表這個品類正成為銷量主力軍,佔據的市場份額達到70%。為適應家長對子女的安全追蹤需求,兒童可穿戴設備還拓展了多項輔助功能。如採用高像素、大廣角鏡頭,讓家長通過影像掌握孩子周圍的環境﹔又如在產品應用中設置“安全區域”,孩子如果走出安全范圍,家長能即刻在手機微信上收到警示。

  對應兒童群體的防走失設備,老年群體的安全防護也備受行業關注。日前,美國一家醫療保健公司研發出一款智能腰帶,如檢測到佩戴者即將摔倒,可迅速在佩戴者髖部彈出安全氣囊,減輕老人摔倒時的損傷﹔同時通過WiFi通知到佩戴者家屬和防護人員,以便進行其他干預措施。

  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調研宣傳部主任崔煒表示,當前市場力量在開發老年人可穿戴設備上投入較多,但是與老年人相關的其他養老服務方面的需求,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開發。

  隨著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拓寬,越來越多的個性化需求納入生產者視線。近日,針對商務人士的通勤習慣,某品牌最新發布一款智能背包,一旦將這款背包與智能手機配對,每次手機和背包的距離超過一定數值,手機就會發出警報通知用戶。除了背包上的GPS可以隨時定位,當進入“丟失模式”后,背包的前置攝像頭還可以拍下任何試圖打開它的人的照片,通過網絡發送給主人。

  業內人士指出,滿足不同人群的個性化需求,一股智能穿戴定制風正在悄然興起,瞄准多元需要,提供定制服務,將為智能穿戴行業打開新的市場,拓展更廣闊空間。

  安全關

  信息安全需看護

  個人隱私得守住

  “進門刷手環,啟動器械刷手環,使用體測儀、儲物櫃等都得用手環。”在北京中關村一家智能健身房辦了年卡的魏先生表示,如今去健身房,隻需用手機和智能手環,體測報告、運動時長等數據都會實時上傳APP。在享受便捷同時,身為程序員的魏先生也多了一層憂慮:“數據一旦被泄露,后果不堪設想。”

  近年來,一些不具備技術能力的公司採用第三方地圖定位技術,數據傳輸不加密,身份認証不嚴格。央視《焦點訪談》節目曾曝光某品牌兒童智能手表存在安全隱患,黑客可精確掌握位置信息,甚至能提取手表中的家長手機號碼等信息。

  在今年召開的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中國保密協會隱私保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孟小峰指出:“除了手機APP,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也在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大規模採集信息。”可穿戴設備要發展,保護用戶隱私等安全問題必須過關。(本報記者 王玉琳)

  可穿戴設備涉及的數據泄露、信息安全等方面問題,大多應當界定為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我國《民法總則》《刑法》《網絡安全法》《侵權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已對公民個人信息形成多重保護,違反這些法律規定,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當前,有關行業制度規范需要進一步細化,既保護個人信息,又推動數據產業發展﹔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可先通過已有法律、法規、規章來規制。同時更多關注執法,從嚴把關。

  目前,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散見各個法律、行政法規以及部門規章之中,使得多個行政執法部門都具有處理個人信息保護的職權,容易產生權責界限不清、相互推諉的情況。建議進一步明確執法權限,進一步完善多部門聯動機制,對個人信息賦予更為有效的保護。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教授練育強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