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歷史劇的創作啟示:堅定文化自信 體現時代精神

陳先義
2018年08月23日07: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堅定文化自信 體現時代精神(光影視界·“回響40年”系列 ③)

  當今文藝創作中,歷史題材電視劇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題材類別進入百姓文化生活,甚至成為大眾獲取歷史知識的一種方式。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文藝應該為大眾提供什麼樣的作品,顯得非同尋常。從事歷史題材劇創作的作家藝術家們該用怎樣的歷史觀進行創作,該奉獻給社會什麼樣的歷史題材作品,關乎我們新時代的文藝應該堅持什麼樣的創作立場、走什麼樣的道路。

  用電視藝術講述中國通史

  這些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批高品質歷史題材電視劇相繼推出,使這類題材的創作在數量和質量上達到較高水准,不少作品獲得國內外觀眾贊譽。

  “為什麼中華民族能夠在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文藝家要用手中之筆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用文藝形式來反映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切實發揮文藝“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功能,隻有在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審美方式藝術地呈現“講仁愛、重民本、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我們的文藝才能真正具有時代精神,受到人民的喜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如果拋棄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歷史是一面鏡子,一部優秀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能夠起到警世的作用,能夠喚起我們的民族自覺。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為歷史劇創作提供了廣闊天地,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為作家藝術家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這些年,大批作家藝術家積極投身創作實踐,創作了不少佳作力作,僅就古代歷史題材來說,就有《大秦帝國》《於成龍》等反映我們民族歷史的大戲問世。這些作品,與此前的《東周列國》《漢武大帝》《康熙王朝》《大明王朝1566》《貞觀之治》等上百部巨作一起,組成一道古代歷史劇的文化景觀,被稱為中國文藝用電視藝術呈現的中國通史。這些作品中,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諸多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得以藝術表現和形象塑造。這些作品不僅幫助觀眾學習普及歷史知識,也幫助觀眾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從五千年中國社會演變和文明發展中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從而鑒古知今,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發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精神動力。

  近現代革命史作品燭照現實

  表現近現代革命史的內容,歷來是歷史劇創作的重要篇章。在央視和地方台每年數百部數萬集的電視劇播出總量中,表現近現代革命歷史題材的內容佔較大比重。如果與十年前產生《亮劍》《暗算》《歷史的天空》等一年一部的年度熱點相比,黨的十八大以來,這類作品的數量之多、質量之高都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這些年,每年都有一批熱播歷史劇引領大眾的審美走向,滿足社會大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這其中,既有像《戰北平》《長沙保衛戰》《三八線》《二十四道拐》《中國遠征軍》等一批再現重大事件的作品,也有著重表現歷史人物的作品,如《江姐》《王大花的革命生涯》《鐵血紅安》等。就題材來說,一批高揚理想和信仰旗幟、反映隱蔽戰線的作品,如《潛伏》《風箏》等受到觀眾的喜愛,成為持續數年的收視熱點。這些作品,如同革命歷史教育的形象教材、世代相傳的紅色家譜,對革命傳統教育和黨史軍史知識普及起到重要作用。

  許多作品借助重要節日慶典的契機推出,諸如抗戰勝利紀念日、重大戰役紀念日、國家重大慶典日等。2016年是長征勝利80周年,全國各電視台紀念長征的作品就有十余部,輿論和觀眾反響十分熱烈。特別是《絕命后衛師》《我是紅軍》《千裡雷聲萬裡閃》《紅旗漫卷西風》等劇,在社會上引發的收視熱潮出人意料。這些作品,不僅讓觀眾了解更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也讓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精神潛移默化影響了當代觀眾。這一蔚為壯觀的藝術景觀讓創作者和影視界悟出:眼下的歷史題材作品不是多了,而是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有著非常可觀的觀眾需求,關鍵看我們能否拿出真正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

  歷史劇離不開現代視角。任何一部歷史劇都是對現實的觀照,都是為了通過回望昨天燭照現實。許多關於近現代革命史的作品,為今天的共產黨人乃至整個社會提供歷史的鏡鑒。比如反映早期革命史的作品,大都濃墨重彩地敘述了一個主題:對理想信仰的堅守。比如周文雍、江姐、趙一曼、彭湃、蔡和森等共產黨人,他們視死如歸、正氣凜然的精神,與背叛革命的叛徒形成了鮮明對照。那些貪生怕死的叛徒背叛革命的第一步,無不是從背叛信仰開始,而背叛信仰的第一步,又無不是從腐化墮落和追求奢侈享受開始。這些歷史劇叩問每一個共產黨人的良心,也向今天的人們敲響了振聾發聵的警鐘:放棄了理想信仰,我們的隊伍還會出大大小小的“顧順章”“甫志高”。

  警惕沾滿銅臭味的“三無”歷史劇

  毋庸諱言,當下歷史劇創作與人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還有不少差距,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凸顯出來。甘為市場的奴隸、被金錢綁架的創作,“一味追逐市場和沾滿銅臭味”的“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的“三無牌”歷史劇,依然存在於文化市場。

  比如,有一種傾向,是對歷史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有的作品在表現歷史時一味追求娛樂效果及商業利益,見事不見史,甚至以游戲態度褻瀆歷史,戲說史實,顛倒黑白,混淆美丑。有的將嚴肅的歷史話題和真實的歷史事件碎片化、小品化,嚴重地向消費主義傾斜。如此,訴說變成了“戲說”,歷史寫成了“秘史”。一些被群眾批評厭棄的鬧劇、“神劇”,便是這種背景下產生的怪胎。在這些作品中,歷史的神聖凜然、苦難庄重、激昂悲壯,變成了哄堂一笑的戲說,成了博人眼球的奇招。倘若陷於這種娛樂化沼澤中,歷史劇隻能淪為流行文化的附庸,被市場綁架,失去它最本質的功能。

  在歷史劇創作中,有的創作者心浮氣躁,不下功夫研讀歷史,而是弄一些離奇古怪的故事,進行“車間式”加工和排列組合,甚至不惜東拼西湊一些離奇故事當噱頭,把嚴肅歷史變成宮廷權謀惡斗,變成調笑煽情的花邊趣聞。這樣的作品當然談不上人物精神世界的敘述,也就難以給人歷史的啟示和教益,結果是離思想性很遠,離低俗很近。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是歷史劇創作必須堅持的根本立場。文藝作品如果“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最高追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熱衷於“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可以肯定地說,缺失歷史定力,缺少價值立場,其作品必然如無根的浮萍,難以成為時代的扛鼎之作。

  明年,我們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年。兩年以后,我們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這些重大時間節點,必然有影視題材作品加以表現,也必然出現歷史劇的又一次熱潮。在創作中毫不動搖地堅守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不拘泥歷史事實的繁雜和歷史情境下的特定現象,把握好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謳歌人民是歷史發展的主體力量,堅定不移地運用手中之筆寫好我們黨、民族、人民、軍隊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貢獻,是歷史賦予的艱巨任務。

  (作者為解放軍報文化部原主任)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