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8年第9期

電視媒體與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引領

——由《國家寶藏》引發的思考

賈貞
2018年08月23日14:03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隨著《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熱播,傳統文化類節目變得炙手可熱。今天的傳統文化節目形態,正逐漸演化為一種集知識、新聞、綜藝、紀錄片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型形態,理念、內容、形式都煥然一新,目標觀眾從老齡化轉向多齡化,這在當下的電視節目生態中可謂獨樹一幟。2017年12月3日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播出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又有新的嘗試和探索,把傳統文化節目推向新的高度。《國家寶藏》的熱播,在當下的媒介生態環境中,對電視如何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引領進行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國家寶藏》﹔傳統文化﹔電視引領﹔文化傳承

一、守根情結:《國家寶藏》的“一枝獨秀”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重大決策,一大批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應運而生。復興傳統文化就是守住民族的根基,借助電視媒介講述文物故事,立足於疏遠大眾視野的文物古籍,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守住民族之根,是《國家寶藏》節目的匠心所在。

《國家寶藏》制片人、總導演於蕾在談到節目形態時表示,《國家寶藏》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記錄的氣質,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①這種全新的表達體現了電視節目重新回歸傳統文化,做好文化傳承,守住民族命脈之根的創作思路。隨著真人秀、選秀綜藝的“霸屏”,大眾的視野難以從具有戲謔趣味的游戲綜藝中轉移,同時反響可觀的“喧鬧”式綜藝節目,成為各大衛視效仿的對象,一時間中國電視的熒屏似乎成了真人秀的天下。

法國社會學者鮑德裡亞認為,電影、電視等大眾媒體不僅不需要模仿現實,而且可以生產出現實:它們可以塑造我們的生活習慣乃至整個生活方式。②去年央視推出的《朗讀者》,打破了快綜藝“遍地開花”的局面,試圖將觀眾從鬧市中拉回書籍的世界,重塑浮華時代人們尤為缺失的“閱讀習慣”。《朗讀者》為當下文化類節目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第一次以現代技術手段,搭配明星陣容,呼吁全社會對文字、書籍的重視,生產出“全民閱讀”的現實。而文物是民族之根,是每一個時代特殊的歷史文化象征,守護國寶,就是守住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基。歷時兩年八個月打造的《國家寶藏》,已於今年2月11日正式收官,但其引發的連鎖效應仍在不斷發酵。截至目前,新浪微博主話題#CCTV國家寶藏#閱讀量達18.7億。數據統計顯示,自2017年12月初《國家寶藏》開播以來,通過“博物館”搜索國內旅游產品的數據上升了50%,“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成為旅游項目新熱門。春節期間,《國家寶藏》中介紹的部分博物館參觀人數同比提升50%以上。③熱議不斷的話題性和持續發酵的社會影響力,讓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成為電視守護民族之根、重塑電視引領方式、做好電視文化傳承的絕佳范例。

為什麼選國寶如此“沉悶”的話題?它適合於電視這個大眾傳媒嗎?在這個喧囂繁雜的電視生態下有市場嗎?這是不得不面對的系列問題。總導演於蕾認為,“博物館和國寶一點都不沉悶,是我們沒有選擇一個好的角度去講好它,任何一個好節目都是講故事給所有的觀眾。”④創設人員敏銳的洞察,首次讓逐漸被大眾疏遠與忽視的文物,重新以創新的藝術手法,融於歷史故事中,逼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真正做到電視傳承與引領的有機統一。

二、媒介融合:文化傳承助推文物“重生”

在保証電視藝術價值的同時,講述中國自己的故事是《國家寶藏》敘事機制的一大特色與亮點。據央視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呂逸濤介紹,央視綜藝頻道對綜藝節目創作的具體要求有三點,其中一點便是:“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和輿論導向,以國家視角、百姓情懷講述中國故事、展現頂級文化藝術。”⑤

《國家寶藏》不僅講述中國故事,更充分利用電視技術手段,高度還原國寶文物的歷史故事,以新媒體技術手段為基礎進行媒介融合,全方位、立體地講述文物的故事。

以往人們的消遣方式非常單一,新媒介的出現,使計算機、電視、手機、微博、網絡游戲等成為人們生活當中的一部分,這也是新媒介生態環境的現狀。⑥生活內容的豐富、消遣方式的多樣讓當下社會群體處於集體狂歡式的媒介生態環境中,文化類節目的“雨后春筍”,更是為大眾搭建了一個盛大的“文化狂歡廣場”。借助新媒體技術,利用電視媒介融合手段,以大眾傳播的方式創新文化傳承的途徑,是《國家寶藏》作為一檔文化傳承節目的革新之處。

(一)新媒體技術重塑文化傳承內核

當下“文化熱”的思潮讓電視節目吹起“弘揚傳統文化”的號角之風,2017年好評如潮的《朗讀者》喚起了觀眾的“讀書心”,節目試圖拯救當下浮躁社會中的“閱讀危機”﹔立足將中國古典詩詞拉回大眾視野的《中國詩詞大會》,以同場競技的節目形式讓觀眾感受了一番中國詩詞的古典魅力。可見,彰顯文化的內涵成為當下文化類節目的第一要義。但對於擁有大眾傳播優勢的電視媒體,更應關注如何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創新文化傳承的方式,進而發揮弘揚傳統文化的社會功用。

文化類節目的內生動力促使《國家寶藏》不落於平庸的窠臼,探討媒介生態環境下的文化傳承熱,調動當下最新科技,賦予文物第二次生命,使文物以具象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試圖讓文物發聲,為“自己代言”。演播廳採用巨幅大屏幕,配合明星演繹前世傳奇的歷史細節與環境刻畫。文物借助3D全息影像的投射,逼真地再現於電視熒屏前,明星成為國寶守護人。文物借助明星形象與舞台形象進行虛與實的結合,演播廳虛擬場景的搭建讓觀眾置身於歷史發生現場,進而感受文物經歷的歷史風雲。這種對文物全程滲透式的科普過程,以新媒體技術配合明星演繹與講述的方式,讓觀眾透過節目演繹的表層看到文物本質所蘊含的文化內核,既是對文化傳承方式的創新,更是對電視記錄文化手段的升級與深化。

(二)藝術形態融合立足文物敘事

《國家寶藏》融合了演播室綜藝、紀錄片、戲劇等多種藝術形態,首創“紀錄式綜藝語態”。⑦從節目形態來看,今天的傳統文化節目,正逐漸演化為一種集知識、新聞、綜藝、紀錄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型形態,理念、內容、形式都煥然一新。相較於傳統的演播室綜藝,《國家寶藏》借助演播廳3D投影的場景搭建,雜糅紀錄片的氣質、戲劇的藝術呈現,進行來源於史實但又高於史實的戲劇創作,借助當紅明星的公眾形象,展現了27出構思精巧的“前世傳奇”舞台劇。《國家寶藏》立足於文物敘事,巧用多種藝術形態的融合,用通俗易懂的現代敘事手法,構建了27個看似遙遠實則貼近人倫的溫情故事,將中國傳統又極富深意的歷史文化巧妙地輸送進觀眾內心,真正意義上做到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與美德,進而體現電視欄目作為大眾傳媒文化,傳承社會責任和進行本土化創作的源動力。

同時,作為傳統電視節目,《國家寶藏》結合互聯網移動終端走向年輕化的群體。隨著節目內容與形式的不斷推陳出新,青少年群體成為收視大軍中的主心骨。針對這群有知識、有文化的收視群體,《國家寶藏》穩抓“年輕”這一心態,正如講解員張國立的開場白所提及: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有多年輕?也就上下五千年。這種從節目口號就拉近與觀眾距離的方式,貼切地迎合了當下受眾的活躍心態,並使節目逐漸走向年輕化。

三、文化引領:國家電視台的責任擔當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的重點任務,要求綜合運用報紙、書刊、電台、電視台、互聯網站等各類載體,融通多媒體資源,統籌宣傳、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創新表達方式,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實施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工程。充分發揮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群藝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⑧

精准的媒體定位,明確的政策響應,《國家寶藏》是先例、特例,但絕非隻此一例。呂逸濤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談到:“作為國家級電視台中的一員,央視綜藝頻道始終牢記自身平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致力於將節目的價值感、娛樂性與社會真實需求有機結合,不盲從市場的風向,隻聆聽百姓的心聲和社會的回響。”⑨責任使命感就是《國家寶藏》文化類電視節目存在的重要意義。博物館作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⑩立足電視節目,《國家寶藏》不僅是對文物的展覽、文化的呈現,一個更重要的意義便是喚起大眾對文物保護、文明守護的重視,做好傳統文化的引領。

《國家寶藏》第一次將鏡頭對准故宮講解員,以平民視角的策略,引發大眾對故宮志願者的重視。節目邀請到10位不同年齡、不同社會階層的志願者,其中不乏高學歷的90后,他們因傳承中華文明自願加入到講解員的隊伍,號召更多有志的同齡人關注故宮博物館,進而正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弘揚。聚焦故宮博物館志願者群體的思路,利用當下社會做出實際貢獻的群眾來號召引領公眾的偏好與文化傳承,是《國家寶藏》作為中央媒體創辦的欄目,關注普通百姓、引領社會文化偏好的責任與使命感所在。聆聽百姓心聲,讓參與到文化傳承與引領的實踐中的百姓發聲,進而彰顯央視的社會責任意識與節目價值。

時下“喧鬧式”綜藝深受年輕人喜愛,游戲環節、偶像明星、情節展現等元素的設定無不成為沸騰觀眾的“躁點”。但真正有營養、有價值的電視節目更該寓教於樂,“笑料”的背后需要引發觀眾的思考。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傳播藝術教授約翰·菲斯克認為:為了流行,電視必須抓住形形色色的觀眾,而且為了被他們選擇,電視必須是開放的文本,允許各種不同類型的亞文化群體從中生發滿足自己亞文化身份認同需要的意義。⑪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綜藝的興起,傳統的電視節目為了迎合時下受眾的觀影口味,片面且過於依賴受眾的收視需求與偏好來制作節目,造成綜藝節目同質化的局面,也因此造就了千篇一律的快綜藝霸佔電視市場的畸形景觀。

反觀《國家寶藏》,娛樂綜藝裡套路式且游戲人的情節安排被深化為嚴謹但兼具戲劇效果的文物故事﹔笑點十足的包袱預設被置換成為平民發聲的文化號召。基於選題的慎重、技術的支持、形式的創新、效果的呈現、文化的傳承、電視的引領,《國家寶藏》開創了國內首檔文化探索節目兼具文化價值與口碑效應的先河。借助明星的公眾影響力、平民志願者的公益影響力,講述中國故事,引領傳承中華文化,從粉絲到社會群體中產生“中華文化傳承熱”,是《國家寶藏》作為電視節目的責任擔當與文化使命。

注釋:

①⑤⑨楊驍.讓綜藝節目彰顯“國家舞台”氣度[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7-12-22(002).

② 孔令順.論國家電視文化安全的一體兩面[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8(04):64-69.

③牛春穎.《國家寶藏》帶動文博旅游熱[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8-03-30(001).

④張寧.總導演於蕾:其實博物館和國寶一點也不沉悶[N].沈陽晚報,2017-12-5(13).

⑥舒泊寧.新媒介生態環境下電視節目策劃的轉型與變革[J].新聞傳播,2015(23):78+80.

⑦湯浩.《國家寶藏》首創“紀錄式綜藝語態”[J].電視研究,2018(01):1.

⑧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006).

⑩李韻.一眼千年,用時尚打開傳統[N].光明日報,2017-12-8(16).

⑪[英]羅杰·迪金森,拉馬斯瓦米·哈裡德拉納斯,奧爾加·林耐.受眾研究讀本[M].單波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208.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