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紀錄片課程顯“個性”

韓萌萌
2018年08月28日13:34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紀錄片課程顯“個性”

  “初冬北京的夜色中,病人趕去做夜間治療的那個鏡頭一直定格在我的腦海中。”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廣播電視學專業2015級本科生俞楚涵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回憶起去年和另一名同學一起拍攝記錄兩位罕見病病人生活的那段時光。這部名為《雙孤》的紀錄片,最開始只是這兩名大三學生“紀錄片創作”這門課程的作業,2018年6月,這個作業獲得了第11屆上海大學生電視節影視短片大賽入圍獎。

  “全國隻有24部紀錄片入圍,說明學生們對紀錄片的理解和制作水平得到了業內的認可。讓學生們盡可能自己完成一部紀錄片,不僅是一個業務素養提高的過程,更是一個年輕的新聞人成長的歷程。”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副教授劉忠波語重心長地說。

  掌握操作本領體會現實生活

  在學習這門課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吸收相關的理論知識,拓寬眼界,掌握各種實際操作本領,更需要逐漸體會人性和生活,理解現實深處個體生命的精神。重視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和對現實生活敏銳感知及把握的能力是紀錄片創作這門課的宗旨,而這也正符合南開“公能”教育的初衷。

  同樣是在6月,獲得第19屆大學生原創影片大賽紀錄片單元入圍獎的2015級本科生魏文婷告訴記者:“對我來說,完成這門課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筆財富,不僅有成就感,更有對人生、對職業規劃的收獲感。”

  從2005年起開始擔任紀錄片創作課程授課教師的劉忠波,不僅是紀錄片的拍攝者、相關理論著作的撰寫者,也是這個課程體系的構建者和踐行者。“紀錄片構思的實現與紀錄片內涵的體察、領悟,這兩個方面如何有機融合,一直是貫穿教學始終的關鍵問題。”劉忠波說。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教學反饋的收集分析,紀錄片創作課程建立起了理論、創作、觀摩三大模塊的教學模式。三個模塊相輔相成,共同搭建起一套既循序漸進又具有操作性的完整體系。

  理論先行領悟課程內涵

  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密切的創作類課程,紀錄片創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如何平衡創作能力與理論知識的問題。“以往過於強調實踐體驗,課程一開始就讓學生帶著機器出去拍攝,數字DV影像手段的簡易性容易使學生的操作停留在‘游戲式’的純感性層面,學生的盲目性比較大,難以深入。”劉忠波說。

  廣播電視系列創新課程的教學團隊提倡理論先行,注重在教學階段全面系統地構建理論框架。經過廣播電視專業相關先導課程的學習,學生們已經擁有了相關的知識儲備和基本操作技能。這個時候加入系統的理論介紹和分析,有利於學生們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紀錄片的發展脈絡,理解紀錄片當前的狀態。“課堂上我們有意識地植入相關理論和概念,引導學生們探尋紀錄片與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幫助他們樹立紀錄片創作者的主體性意識、真實性觀念及倫理觀念。”劉忠波說。有了理論的支撐,紀錄片創作就好像有了主心骨,選題的確定和后期的剪輯也都有了基本遵循,有力地保証了學生們可以有的放矢地完成課程、領悟課程的內涵實質。

  在創作中強調實踐參與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作為課程的中心環節和最具挑戰性的一部分,“創作模塊”強調實踐參與。“我們一個班20多人,大部分兩人一組成為一個創作團隊,從選題開始到后期的剪輯,乃至宣傳海報的准備基本上都由兩個人共同完成。當然,小組之間也需要互相協助。”俞楚涵說。

  在完成紀錄片的過程中,每個小組都和老師充分溝通,由老師掌控進度,從不同小組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指導和建議。在劉忠波的《紀錄片創作:理論、觀念與方法》一書中,《基於模塊設計的紀錄片教學》一章用各種表格清楚地劃分了不同單元中不同內容的具體實施方案,讓人一目了然。

  此外,影片觀摩在整個影視創作的學習體系中一直佔據著比較重要的位置。劉忠波將觀摩紀錄片分為兩種,一種是大師級的紀錄片。在老師的講解下,學生可以領略到藝術、技術和意識三者結合的高峰,可謂是“高山仰止”﹔一種是可模仿的紀錄片,大多數是當代或者剛剛獲獎的作品,學生們在觀看過程中可以收獲很多實際操作經驗,也幫助他們建立起完成一部紀錄片的信心,這被劉忠波稱為“近鄰效應”。

  不僅僅是業內獲獎影片的觀摩,在最后一次課上還會進行一次全部學生作品的展映,大家一起參與討論,很多學生表示,對於紀錄片的真正理解恰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