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戲曲遇上網絡:火了直播,活了文化

2018年08月29日10:11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
小字號

  分享到: 由光明網主辦,酷狗音樂、秀色娛樂協辦的傳統文化“活態”在身邊——戲曲傳承與網絡直播座談會日前在京舉行。來自戲曲界的知名演員、編劇,國家級、省級非遺技藝傳承人,文化界專家學者,網絡直播平台代表,就如何運用網絡直播的新媒體優勢助推中國傳統戲曲文化“活態”傳承建言獻策。

  隨著網絡直播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標配,如何在網絡直播中對傳統戲曲進行數字化的保護,讓傳統文化“活態”在身邊,成為各大媒體網絡直播平台以及業界專家學者共同關注的話題。

  驚喜——

  直播觀看量可達千萬人次

  今年4月,光明網開啟“青春遇見戲”中國傳統戲曲系列直播活動。在過去幾個月,直播團隊走訪了北京、上海、山東、河南、浙江等多個省市,採訪了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河南豫劇院黨委書記汪荃珍等戲曲藝術家,對京劇、山東梆子、川劇、滬劇、淮劇、豫劇、四川清音等十幾個地方劇種進行了網絡直播,直播累計觀看量達1000萬人次。

  “這些數字讓我們這些傳統媒體人感到非常吃驚,因為此前我們所有的稿子閱讀量很難有一個准確和量化的數字。”讓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陸先高感到驚訝的不僅僅是新媒體傳播的力量,更驚喜於廣大網友的反應——很多網友認為“畫風清奇”,有的直言:“終於知道國粹有多美了!”

  作為一份以文化為特色的中央級黨報,《光明日報》始終堅持文化擔當和文化責任,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戲曲等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報道。《光明日報》、光明網去年率先創新運用網絡直播的方式來宣傳和傳播非遺,推出了30多場“致·非遺 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總觀看人數達3000萬人次,讓更多年輕網民很直觀地認識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他們打開了一個關注和了解傳統文化的窗口。

  優勢——

  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

  在陸先高看來,網絡直播與傳統戲曲結合,既拓寬了傳統戲曲傳承、傳播的渠道,又豐富了網絡直播的內容,有效地擴大了傳統戲曲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年輕人中的影響力,最大幅度地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網絡對於戲曲來說,確實有很多的好處。中國評劇院在劇目的創作、制作和宣傳上,也十分重視思維的拓展和模式的開發。”中國評劇院院長侯紅經過幾年的實踐,感受到了通過網絡直播、新媒體傳播戲曲的獨特優勢。

  侯紅認為,網絡直播不僅受眾廣、傳播速度快,同時創造了新的觀演方式,解決了普通劇場觀眾容量的限制,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不拘泥於人數和場地大小。

  侯紅也提到,網絡傳播戲曲在特定的角度上應該說是一把雙刃劍,它對網絡媒體人提出了特別嚴苛的要求——不僅要掌握新媒體的技術,更要提高藝術審美境界,才能從中辨別出對戲曲傳播、弘揚傳統文化有利的模式,避免錯誤方式對戲曲、對傳統文化的誤讀誤導。

  對此,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秦文表示,從戲院到劇場,又到了網絡直播間這個秀場空間中,希望各個項目團隊針對戲曲,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積極探索大膽嘗試過程中,還要注意尊重藝術規律,保持戲曲本色,保持對戲曲發展的敬畏之心。

  合作——

  需媒體、平台和業界三方攜手

  如何在宣傳傳統文化藝術永恆魅力的同時,還要激活它內在強大的生命力?

  “戲曲是古老的,但不應該是陳舊的。”在中國傳媒大學戲劇戲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燕看來,要讓優秀傳統文化實現薪火相傳、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需要媒體、傳播平台以及業界攜手探索。

  近年來,互聯網企業在推動中國傳統戲曲數字化、市場化發展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積累了一系列“傳統戲曲數字庫建設、數字化傳播”的成功案例。比如,傳統戲曲數字庫建設、中國戲曲的數字化傳播,以及邀請活躍於傳統戲曲舞台的名角和大家走進直播室互動等,在運用數字技術不斷創新呈現方式的同時,吸引年輕受眾群體,打造全媒體傳播范式。

  楊燕舉例提到,被很多人關注的央視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把古典詩詞與戲曲唱腔相結合,共同傳播,同時還設置了虛擬歌手與名家演唱。在她看來,這樣的新形態就能夠同時滿足青年觀眾和老年觀眾的觀看需求,這是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因此,她認為,三方要關注動態,迅速更新信息,尋找聯手的機會,為戲曲傳承積極溝通、尋找創新的形態,助推中國文化形成“活態”傳承,更好地走向世界。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