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系列文章評析
7月21日,人民日報要聞3版刊登文章《長江第一灣 綠柳正成林》,拉開了“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專欄的序幕,記者從麗江“長江第一灣”出發,察看昆明滇池水質,走過遵義赤水河畔,行經“長江第一港”,駐足兩江交匯地,《一泓滇池清波蕩漾》《三省共護赤水河》《凱旋村,點“石”成金》《烏蒙,向水而富》《重慶庫區漫山綠》《長沙:智造引領產業蝶變》等一批“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作品相繼推出﹔同時,評論版開設“現場評論·我在長江”欄目,人民日報評論員深入長江沿線11個省市進行體驗採訪,《石鼓鎮裡說植綠》《“我是一個幸福的農民”》《鄉村振興,那股子勁不能鬆》《“手藝好了,效益就有了”》《長江“清漂人”,干著良心活》等一篇篇來自現場的評論,極具真實感和說服力。
截止8月20日採訪報道活動收官,人民日報共刊發系列報道50余篇,多版聯動,全景展示,深度挖掘,從生態長江、經濟長江、文化長江、民生長江進行多角度、立體化觀察與思考,體現出人民日報高出一籌的實力與水平。
用心打造 宏大主題全景展示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發展,今年4月24日至26日,習總書記深入湖北、湖南,實地考察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情況,並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對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提出更加“深入”的要求。此次由中宣部組織的“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採訪活動,10家中央媒體以及長江經濟帶沿線11個省市媒體的百余名記者共同參與。人民日報推出的系列報道和評論文章,突出習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緊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題,不論從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在這次大型主題採訪報道中拔得頭籌,顯示出編輯記者的用心與匠心。
詮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7月21日要聞3版刊發的開篇報道《長江第一灣 綠柳正成林》,聚焦雲南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石鼓鎮,一條江邊,數段柳林,留下了幾代村民的努力與汗水﹔如今,“金沙江柳林”不僅保護了沿線1500多畝良田不受江水危害,而且把金沙江點綴得更加美麗。8月2日要聞2版刊發的《宜昌江岸復蔥蘢》一文,講述宜昌痛下決心,向化工圍江宣戰:騰退岸線、還江於民,實施生態岸線復綠,形成沿江綠化景觀帶。一篇篇來自現場、來自一線的鮮活報道,將“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這一理念對發展實踐的重大引領充分展現,體現了黨報的站位高度和引領輿論的重要作用。
描繪“有好生態,才有好生活”圖景。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也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7月25日評論版刊發文章《“我是一個幸福的農民”》,透過遵義湄潭的翠綠茶園和七彩小鎮,感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7月31日要聞2版刊發報道《行到巫山風景正好》,記錄巫山告別靠山吃山,發展全域旅游,城鄉統籌、全域布局、景城一體、產城互動,除了經濟收益,還帶來了生態意識的提升和發展思路的轉變,文章引用的事例典型,數據翔實,敘述勾連古今、娓娓道來,在潤物無聲中讓讀者切實感受到了巫山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多版聯動 主題報道突出有力
為做好此次主題報道,總編室、地方部、評論部和國內分社聯合派出優秀記者團隊,水陸並進、邊採邊發。編輯上多版聯動,統一協調,拓寬了報道思路和視野,有效提升了傳播效果。除要聞版外,評論版的“現場評論·我在長江”、生態版的“記者手記·看見長江”聯袂登場,系列文章有創意有深度,有聲有色,形式多樣,亮點紛呈,為長江經濟帶主題報道增色不少。
主題評論搶眼。評論版在7月17日起就率先推出系列評論“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思考如何建設好生態長江、經濟長江、文化長江、民生長江,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4篇評論觀點鮮明,切中肯綮,為接下來的主題報道預熱鼓勁。7月23日,評論版“現場評論·我在長江”專欄推出首篇文章《石鼓鎮裡說植綠》,格調清新,意在筆先,此后以每個工作日一天一篇的節奏持續推出,文風質朴,娓娓道來,令讀者十分期待。這組評論文章觀點鮮明,情理交融,有力地發揮了人民日報的輿論引導作用。
生態專版吸睛。8月6日,生態版以整版篇幅推出《夜話長江 共商保護》,有關部委和地方負責同志、部分媒體編輯記者和隨團專家,圍繞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從不同角度共話長江經濟帶發展。專版圖文並茂,賞心悅目,特別是壓題大圖氣勢磅礡、風光秀麗,十分吸引讀者眼球。文章談見聞,講問題,找對策,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文風朴實 鮮活事例耐人回味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系列文章,篇幅都不是很長,1000多字的稿件,貴在採寫扎實、主題鮮明、現場感強,既有宏觀思考評述,又有鮮活的人物和故事,充分展示了長江經濟帶發展取得的進展成效,生動展現母親河——長江的風採魅力,給人啟發,引人思考。
思想性與可讀性相得益彰。這組報道,文風朴實,素材鮮活,記者通過大量鏡頭式描寫,使文章充滿畫面感,引領讀者去感受長江經濟帶各領域的發展變化。企業搬遷、非法碼頭整治、江水污染治理、濕地修復……用鮮活的案例揭示問題,既具體又精准,生動反映了沿線11個省市為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所作出的努力。這種用小視角呈現大主題的形式,為這組報道賦予了鮮活的生命,不僅思想深刻,可讀性強,也增加了傳播的有效性。
視角豐富,貼近性強。此次大型主題採訪活動以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為主線,挖掘各地生態環境保護、新農村建設、農旅一體化打造、農作物產業發展、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亮點。《遵義的山貨遠走高飛》《果園港不簡單》《又見清溪河水清》《大自然是最好的“釀酒師”》《長江節奏,如何撥動這根弦?》《三峽義工,守護綠色長堤》等文章,多角度詮釋主題,新視角、新方式的表達,真實而有說服力,既提升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也增強了黨報的親和力。 (來源:“研究事兒”微信公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