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媒界縱橫>>新媒觀察

VUCA時代媒體人要用好“微學習”

黃躍奎
2018年09月03日10:27 |
小字號
原標題:VUCA時代媒體人要用好“微學習”

8月7日,人民日報18版黨建周刊刊發《教學互動學用相長——黑龍江綏化市“三微”學習法小記》一文,對綏化市委創新理論中心組學習一事進行報道,充分肯定了“微學習、微課程、微論壇”的效果,並將之概括為“三微”學習法。這個“三微”學習法與時下流行的“微學習”又是怎樣的關系?微學習到底具有什麼樣的獨特魅力?在融合發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身處VUCA時代的媒體人應該怎樣看待微學習,能否用好微學習?

說到“微學習”,先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烏卡”。“烏卡”是英文詞語“VUCA”的“音譯”,VUCA一詞近年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繼軍事領域、經濟領域應用后,教育培訓領域也開始關注該詞。到底啥意思?

VUCA是美國陸軍戰爭學院針對20世紀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后世界所處環境的描述,指世界將處於“不穩定” (Volatile) 、“不確定” (Uncertain) 、“復雜” (Complex)和“模糊” (Ambiguous) 狀態之中。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科技進步,社會環境特別是經濟發展環境也出現了VUCA的特征,外部市場瞬息萬變,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迅猛發展,未來充滿未知和變數,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時代顛覆。網友們給它起了個比較好聽的名字:烏卡。這個世界越來越烏卡!

為應對烏卡的挑戰,各行各業都在主動變革,媒體行業同樣在行動。傳統紙媒的沒落早已起媒體人的警覺,《京華時報》《東方早報》的停刊更是震動整個新聞界。

媒體人加快探索互聯網+的步伐,紛紛上馬微博、微信、客戶端,推出H5、直播、微視頻,引入虛擬(增強)現實技術、機器人寫作、人工智能、360度全景技術等,推動傳統媒體向新興媒體的轉型,大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作為烏卡時代的媒體人,隻有加強學習才能在應對烏卡時代挑戰的同時抓住發展機遇,才能勝任未來工作的需要。“微學習”,作為當前最高效的學習方式之一,媒體人要用好這一利器,應對時代挑戰。那麼,什麼是“微學習”?它又有什麼神奇效果?

“微學習”,web2.0時代提出的新型學習形式

要弄懂什麼是“微學習”,首先要明白這個概念由來。微學習(MicroLearning)是由奧地利學者林德納(Lindner)於2004提出的一個概念,認為微學習是一種存在於新媒介生態系統中,基於微型內容和微型媒體的新型學習。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將它與泛在學習、移動學習、無縫學習、智慧學習、微課程等進行比較,取得一定共識,比如微學習的概念應該包括微學習者、微內容、微時間、微媒介、微資源、微環境等要素,但在表述上並未取得一致。概念表述的多樣化並未影響大家對微學習的研究與實踐,成人教育、學校教育、在職培訓、干部培養中都有了對微學習的探索,比如最新一期(2018.08)的《新湘評論》(原《學習導報》)刊文:讓“微學習”成為思想建黨的有力抓手。

“微學習”,是學習形式更是學習理念

對微學習的定義如果非要加上“微媒介”,強調各種學習終端的微型化、移動化,強調學習的泛在性、無限性,那麼微學習和移動學習的區別就不大了,與移動微學習的概念並無二致。這是在學習形態上對微學習的認識,在這個范疇內,“三微”學習法就不是微學習。但微學習更是一種學習理念,強調的是微時間、微內容、微活動,強調的是“化整為零”,同時又在內容上互相聯系,與碎片化學習有著質的不同。從這個角度看,基於微博、微信、客戶端的學習是微學習,其他非電子環境下的活動也可以是微學習。“三微”學習法就可看做是微學習理念在實踐中的一種具體表現,在基層黨建實踐活動中探索出的“微論壇、微分享、微交流、微黨課”等其他學習形式同樣可以視為微學習。甚至先人創作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不也飽含這一理念嗎?缺少的只是后人的凝練與發揚。可以說,微學習作為一種學習理念,古已有之。

“微學習”,多種學習理論的時代應用

人民日報《教學互動》一文認為:“學習會”(應用“三微”學習法創新后)之所以能吸引黨員干部參加,主要是學習內容廣泛多樣,形式更生動活潑,使嚴肅的學習更妙趣橫生。這可視為魅力的表征。要想一識廬山真面目的話,就必須借助理論的剖析——聯通主義、建構主義、情景認知學習理論等。比如,我們可以在聯通主義學習理論中發現它的生機與活力。聯通主義學習理論是由慕課先驅喬治·西蒙斯(George Simens)在2005年提出的,從全新的角度提出了解釋開放、復雜、快速變化、信息大爆炸時代學習如何發生的問題,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關注和研究。聯通主義學習理論核心是“連接”,認為知識源自各個實體的交互和連接,表達了一種“關系中學”和“分布式認知”的理念,屬於一種社會網絡化學習。

在這種學習理論視野中,學習不再是一個人的活動,其他不同角度論述的觀點和意見也是學習者學習的基礎,學習就是將這種不同觀點和信息進行分析、整合、總結和聯通的過程。(比如:“我是來看跟帖的”)教師不再是課堂權威或者討論與知識建構的引導者,而是課堂促進者、影響者,成為網絡中的重要節點﹔學習者也是內容的創造者,在參與中提高聯通能力、領會能力和維持對話的能力。慕課作為“微學習”形式之一,在發展初期,充滿了聯通主義學習理論的身影。“微學習”和傳統的學習概念有了質的區別,對學習的解釋也更接地氣、更走心,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有了可行之路。

“微學習”,五大特色引領“學習革命”

相對於傳統的課堂學習、網絡學習而言,微學習具有一定的獨特性。

1.內容“微”,短小、鬆散、實用,相對分散中又存在系統聯系。

2.形式“活”,文本、圖形、音視頻、鏈接、游戲、短信、郵件等等都可以成為微學習內容的呈現形式,相應的推送形式也就更多元。

3.時空“泛”,微學習的時間較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進行,可以是傳統教室中,也可以是在便攜工具上。

4.體驗“趣”,在前面三個特點下,學員可以自主選擇、獲取、加工、利用學習資源,輕鬆無壓力,甚至有時會有娛樂化的學習體驗。

5.目的“實”,微學習內容比較強調實用性,與真實生活息息相關,學習目的也是為分析、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微、活、泛、趣、實”五大特點讓微學習迎合了現代人的碎片化學習需求,打破了傳統學習時空限制,在信息化時代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研究,在教育領域和企業培訓領域都有了實踐應用。比如,英國復蘇理事會應用微學習理念開發出心肺復蘇App,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為畫廊推出媒體交互式便攜設備,奧地利FG工作室利用微學習理念研究開發出新型學習技術並成功運用於多個領域的職場培訓等等。國內,國家開放大學2012年上線的“五分鐘課程網”至今已有近30000門通識課程,高等院校、地方宣傳部門、企業等紛紛開發基於微信平台的微學習公眾號,職業教育、中小學教育也開始嘗試將微學習引進教學改革之中。

“微學習”,助力媒體人應對烏卡挑戰

在VUCA時代,合理運用微學習,將有效助力媒體人應對外界挑戰。

從組織角度看,各大媒體一方面要加強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與完善,採取網絡結構和扁平化結構的方式培養企業關鍵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培養項目的落實,提高員工培訓質量。將微學習的理念貫穿到培訓組織中,在線上和線下充分運用“微”的特點,將聯通主義、建構主義、情境認知主義等學習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員工學習能力,挖掘學習潛力。比如,在建設基於微信的微學習平台項目時,內容設計要簡潔凝練,交互設計要實時反饋,課程展現要形式多樣、重點突出。在組織線下微論壇、微課堂時,提高參與度,開展深層次互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新知識、產生新話題。建立跟蹤服務機制,將交流當做聯通的節點,打通人與人、人與資源、人與思維的連接,讓連接網絡始終處在開放和動態生長過程中,實現組織知識的流通與創新。比如社屬媒體經營管理交流論壇——線上分享——后續聯系與合作——專項業務擴展交流。

從個人角度看,要構建個性的學習生態環境,充分利用現有的各大線上線下平台,制定學習計劃,既能利用微學習應對臨時挑戰,找到解決方案,又能在“碎片化學習”中得到系統性的能力提升。比如,可以利用國家開放大學、各大慕課平台等按專題進行通識方面的系統微學習,也可以通過加入各種以興趣來劃分的微學習平台來豐富個性化學習內容,主動除信息干擾,提高學習成效。

結語

綏化市委蹚出來的“三微學習法”是微學習理念在干部培訓、基層黨建中的實踐,做到了教學互動、學用相長,值得我們研究與學習。“微”學習,契合了時代技術發展需求,適應了成人學習的特點,發揮了個人積極性和自主性,提高了學習便捷性和靈活性,是對傳統課堂、傳統在線教育等學習方式的變革與補充。我們要在探索“互聯網+”、媒體融合發展的同時,加強“微+”的研究與實踐,讓微課堂、微論壇、微分享、微平台、微故事、微黨課、微機制等煥發新生力量,助力媒體人的成長與發展!在烏卡時代,媒體人隻有善於洞察現狀、積極擁抱變化、主動變革創新,才能真正履行人民賦予的職責與使命。(來源:“研究事兒”微信公號)

(責編:薛貴峰、榮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