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一體化需要政策引領和機制保障
網絡安全人才培養呼喚“頂層設計”
高校方面一致認為產學研一體化模式是解決網絡安全人才緊缺問題的有效方法,但探索過程中仍舊存在不少突出矛盾,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加以引導。
近日,在第四屆互聯網安全領袖峰會期間,由教育部信息安全教指委指導,騰訊安全與綠盟科技聯合主辦的“AE50安全產學研論壇”在北京召開,各高等院校領導等業內人士針對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現狀和產學研未來合作模式等議題展開研討。
論壇上,成立了“AE50網絡安全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聯席會”,首批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高校中,6所高校的代表出席聯席會並發言。大家在強調產學研一體化必要性的同時,也把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擺到了台面上。
盤點過去半年發生的網絡安全事件不難看出,全球范圍內都面臨著嚴峻的網絡安全挑戰。今年1月,日本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之一CoinCheck公司遭遇黑客攻擊,被盜約5.26億新經幣(NEM),價值超5.3億美元﹔2月,國內受勒索病毒globeimposter家族的變種攻擊事件接連發生﹔3月,美國社交媒體“臉書”5000萬用戶信息泄露﹔7月,新加坡一保健集團健康數據遭黑客攻擊,150萬人的個人信息被非法獲取,其中包括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正因如此,專家學者們愈發感到網絡安全人才荒已然成為全球性問題,而我國相關人才缺口十分巨大。
為解決人才緊缺問題,中央網信辦在2016年印發了《關於加強網絡安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意見》,教育部在2017年公布了《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管理辦法》,隨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東南大學、武漢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四川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7所高校被確定為首批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高校。
教育部信息安全教指委秘書長封化民了解到,在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的問題上“專業建設和行業生態體系難以深度融合的矛盾非常突出”,“受產學研合作工作的進展與高速發展的產業影響,技術人才的供需矛盾也很突出”。
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與信息安全學院為例,楊超教授表示,該院已經和騰訊等高科技企業建立了合作,無論是從人才的市場需求、軟硬件設備、應用場景還是實踐機會上,都嘗到了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甜頭。但同時,他們也深刻地體會到了封化民所說的矛盾。
楊超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企業的功利性和高校人才培養的公益性存在沖突,二者的價值導向不同。企業必須賺錢,才能保証自身發展和推動社會經濟,而高校在培養學生時需要突出知識的傳承和創新。”
“具體來說,企業需要大量的工程技術人才解決實際問題,而高校不僅要培養一般技術人才,還要培養具有綜合素質、持續發展潛力的高級人才和領軍人才。另外,企業為了應對市場需求要著重關注最新技術問題,而高校的研究項目通常周期比較長,希望突破關鍵科學問題與核心技術。” 楊超補充說。
除此之外,武漢大學國家網絡安全學院副院長趙波則提出了對產學研人才培養標准的困惑。他說:“企業和高校都有一些評價體系,比如CTF競賽、論文或者專利,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用這些來評價學生成才與否合不合理?能不能說參加了某個競賽水平就很高?能不能把每個學分點的考核引入到競賽裡?”
談到評價體系的問題,四川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副院長劉嘉勇認為教師的評價體系和企業的需求也存在沖突。他說:“在培養專業碩士時,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應該讓他們去企業裡實習一年,我們希望能夠通過產學研的平台落實。但是同時,如果把學生都送走,教師承擔的國家科研項目該怎麼辦?所以下一步,高校與企業是不是可以以項目為驅動,共同探索一種培養模式出來?”
對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息處理中心主任俞能海提議創立一種企業和高校教師互動的新方式。他舉例說:“比如企業和大學一道申請國家項目,甚至企業給學校一些經費,或者企業和學校建立一個聯合體,可能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於企業和學校以項目驅動合作的想法,楊超也充滿期待:“如果能夠設立一類項目,既能滿足國家對高校培養人才和教師承擔項目的要求,又能滿足企業對新技術和市場的需求就能夠緩解現在存在的一些矛盾。”
但是如何去創造這種兩全其美的項目呢?
圍繞矛盾和困惑,高校和企業在產學研平台上如何更好地對接成為此次“AE50網絡安全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聯席會”上的焦點問題。而談及解決之道,各位業內人士頻頻提到希望得到政策引領和機制保障。
楊超認為,這是復雜的體系問題,從價值導向、發展理念、到具體的評價規則和合作模式都需要進行探索。“很多事情說到底都是架構和頂層設計問題,想要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得好,這方面還需要加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