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如懿傳》導演汪俊:一路逆襲 撕裂宮斗的套路

楊文杰
2018年09月06日06:49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如懿傳》導演汪俊:一路逆襲,撕裂宮斗的套路

  《如懿傳》開播兩周,播放開始放量,口碑走高,“自來水”越來越多﹔然而就在兩周前,對主創來說卻是冰火兩重天的另一番景象:首日高達2億的點擊量,但豆瓣評分隻有6.6。周迅浮腫的臉,霍建華的演技、后宮明顯“超齡”的顏值,明艷熱鬧的服裝色彩等等,這部名副其實的“劇王”幾乎被群嘲到體無完膚……

  事實上,《如懿傳》從籌拍至今就一直與“不如意”相隨,各種爭議、是非一直將之牢牢釘在風口浪尖。幾度上星未果,終以網劇面貌出現,《如懿傳》播出塵埃落定后,拋開各種干擾因素與外界雜音,究竟該如何看清其真實面貌?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了該劇導演汪俊。

  汪俊導演曾因《蒼穹之昴》收獲無數美譽,對清宮劇的理解深度和審美自信一直都在,因此聊起新作《如懿傳》,即便有洶涌的輿情,他依舊從容表達,既能主動“背鍋”,遺憾也毫不掩飾。例如,前三集最被詬病,他說是自己臨近殺青加的戲,周迅擰巴的少女感和浮腫的臉,都源於他錯誤的選擇了演員疲勞到近乎崩潰的時間段﹔說到花大力精心拍攝的大場面:喪儀、登基、圍獵、南巡,用了無數廣角、航拍,現在台播變網播,大部分觀眾用手機是看不出效果的。汪俊調侃稱:“那天我家阿姨在用手機刷,我瞥了一眼,就是黑壓壓的一坨”。他一臉苦笑地走開了。

  《如懿傳》緣起於西湖邊乾隆繼后斷發的故事。《清史稿·列傳·后妃》記載:“(乾隆)三十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發,上益不懌,令后先還京師。”一位皇后,沒有在史書中留下名字畫像,這樣富有神秘色彩的歷史留白,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面對這樣一個合理虛構的如懿人生,導演汪俊特別提出“戲說正拍”:故事是虛擬的,但一定要拍得真實,寫實是《如懿傳》美學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更希望有一些詩意的體現。

  大部分觀眾習慣了古裝宮斗劇迅速“開撕”的節奏,期待著主人公外挂全開的“爽”,但《如懿傳》卻另辟蹊徑。拉拉雜雜的后宮日常,嬪妃們在一起家長裡短,如懿和海蘭一起喝茶、繡花。汪俊很喜歡那種平淡真實,有煙火氣的后宮日常,“它的前期就是一部后宮浮世繪”。而喜歡的觀眾也願意代入其中,“不忍1.5倍速拖進度條”。汪俊堅信,當觀眾相信了后宮這個規定情景,相信了這個大環境裡的生活和日常,后宮真“掐”起來的時候,才更震撼更有真實感。

  汪俊直言,從戲劇張力來看,宮斗的撕裂顯然更有看頭,但這些年國產劇翻來覆去地拍相同的戲碼,他希望在傳統的后宮戲裡拍出新意,而《如懿傳》的故事裡夾雜著對封建帝王婚姻的控訴,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甄嬛傳》整體還是架構在后宮嬪妃的爭斗和上位上,最終也是一個主角勝利的大女主戲。《如懿傳》整體上的基調就是一個悲劇,它是以愛情為主,相對文藝一些。”

  對話

  周迅“浮腫的臉”就是累的

  北青報:如今口碑“回甘”,有人說《如懿傳》被前三集“坑了”,您怎麼看?

  汪俊:前三集的戲是后加的。原作的開篇是雍正駕崩,而當時,乾隆和如懿已經成婚6年。在劇中,完全按照原作的時間節點創作我覺得別扭。我是相對嚴謹的科班出身,希望讓人物關系有一個前史,有一個心理的依據。我們不一定從青梅竹馬開始,但如果一上來就是皇后跟如懿不對付,觀眾也不知道為什麼。所以我想通過選秀等情節交代前史。

  但是加的這些戲到底怎麼拍,我一直在猶豫,導致前三集直到最后快殺青才拍。而劇組當時已經連續拍攝九個月,周迅的臉出現浮腫,其實就是累的。在我們拍攝的九個月裡,她幾乎就休息了三天,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每天沉浸在戲裡,白天拍戲,晚上背詞,長期睡眠時間不足。她有時候晚上回去背劇本泡著腳就睡著了。在壩上拍攝的時候,一天能拍十七八個小時。這樣的工作強度,她也不吱聲,我覺得她挺“好欺負”的。通常一個戲的周期是拍三個月,這個戲拍了九個月,相當於連著拍三個戲,所以從創作的規律上來講,是有點不太科學的,最后基本上能到現場就已經不錯了,還要拍最年輕、最有朝氣的那些戲,確實是在安排上有一些失誤。

  北青報:周迅這次的表演,目前觀眾非常認可,可謂“零差評”。但是出現一個問題,有人覺得周迅的表演和其他演員其實有一個層次上的差距,或者說是電影演法和電視劇演法的區別。周迅在《如懿傳》中,明顯是她自己獨角戲爆發點更強,在群戲中反而會顯得游離, 這種差異您如何看待?

  汪俊:說周迅是電影表演,其實我跟她合作的時候她就是電視劇演員,后來她電影拍得更多,表演更內斂,更生活化,或者說是以少勝多的表演。我倒覺得拍的過程沒有感覺她跟大家不一樣,有區別也是她個人的風格。她有時候是反向處理的。比如有的戲可能要大悲一點,她反而含著演,她可能覺得我這時候不一定非要哭,為什麼要哭呢,她表演就是脫俗,不按常規走。

  但是我覺得很多地方,比如阿箬對她陷害的那場戲,電影化的表演,包括鏡頭的運用,電視劇慢慢就應該這樣拍。電視劇要發展,要往前走,要有新的電視劇的語匯,鏡頭的語匯,可能更向電影靠攏一些吧。《如懿傳》表演上的嘗試會給現在的電視劇表演提供一點借鑒。

  我之前沒有看過《還珠格格》,為拍《如懿傳》我看了看。那時候表演是那個時代特定的,都這麼演,后面大家都慢慢在淡——我覺得淡是進步。

  霍建華打碎自己,再重新塑造

  北青報:男主角選霍建華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目前的評論一方面覺得這個乾隆有點弱,一方面又覺得他在周迅的神發揮面前能夠沒有違和感,已經及格了。您如何看待霍建華的表現?

  汪俊:霍建華有很大的改變,尤其跟他之前的偶像劇比。他現在表現得越來越有質感了。前面感覺還有些怯生生的,有一些不自信,這些東西恰恰跟新帝登基是契合的。他很難左右逢源,很難控制前朝后宮,不自信和猶豫是對的。到了他后半部分會非常好。他演中老年的時候,把乾隆的猜忌,有點小肚雞腸,有點霸道,拿捏得很好。

  霍建華其實是很困難的,他打碎原來的自己再重新塑造,甚至表演方法上。在現場我們經常聊,我說你給我演出一些下意識,演出一些生活的毛邊,要小細節,我不要“大轉盤”,給他設計很多瑣碎的東西,讓他把皮相的東西盡量去掉。乾隆這個人物,畢竟有先入為主的影響,演得再好,前面已經有一個了,多少也要擺脫那個影響再來。對他的戲一定要有耐心,后面非常好。

  如懿,一位Loser的精神逆襲

  北青報:《如懿傳》是“斷發”結局,並不符合通常大團圓或者主人公大獲全勝的觀眾預期,主創如何處理這樣的設定讓觀眾容易接受?

  汪俊:如果僅僅是男女情感上的撕裂,反而會讓這個戲主題的厚度和歷史感顯得單薄,其實后來“斷發”的行為不僅僅是情感的,還關系到社稷和整個前朝后宮。如懿考慮了很多,但是我不能劇透,真的不完全是從兒女情長的角度。因為到了江南以后,乾隆有一些風流事,百姓也有一些議論,真是出於江山社稷的考慮,如懿進言不行,那我就拒絕你,看到后面真的挺震撼的,如懿真有國母那種寬闊的胸懷。我相信大家會為她斷發而叫好。

  北青報:清宮劇是最受歡迎的古裝劇題材,作品頻出,您認為《如懿傳》跟其他清宮戲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汪俊: 可能在於女主角的人設上不一樣。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宮廷劇,尤其后宮為主的戲,大部分都是女主從逆境到最后一路開山打怪,逆襲成功,站在了勝利者的頂峰之類的套路。《如懿傳》恰恰相反,如懿跟之前所有的后宮戲的女主角都不一樣,她可能贏得了皇后的位置,也曾經贏得過皇帝的心,最后她失敗了。我們從故事情節上來講,沒有像其他的女主角站立在了最后勝利的頂峰上,結局幾乎要廢后,跟皇帝的情感也分崩離析,連獨立的碑陵都沒有進入。

  從后宮題材來講,她是個loser(失敗者)。實際上我覺得如懿更了不起,她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逆襲,她到最后是拒絕紫禁城的。她在死之前,把所有跟紫禁城、跟皇上有關系的東西全部毀掉了。她是一個自由的靈魂,她要的是她自己內心的解放。她真正獲得了自由,她用死來解脫。我覺得這個可能更高級,或者說更文學,美學的含量更高。

  如果這戲成功了,真的會給后宮劇提供一個比較好的范本。就是我對女主的人設是這樣的,我們也仍然讓廣大觀眾喜歡看。雖然跟常規類型的古裝宮廷戲是不一樣的,這個探索非常珍貴。《如懿傳》整個播出了以后,有很好的口碑,我覺得挺欣慰的。我們起碼開創了一個不一樣的后宮戲,甚至商業戲的模式會有一個新的品種出來,就是我們女主角是這樣的,可能意義蠻大的。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