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故事承載著真理,是國家的軟實力

趙啟正:講好中國故事關鍵在"理直氣和"

2018年09月11日07:42 | 來源:長江日報
小字號

《中國故事 國際表達——趙啟正新聞傳播案例》 賈樹枚解讀 上海人民出版社

趙啟正,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核物理專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歷任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部長,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副市長兼浦東新區管委會主任等職。

1998年至2013年先后任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兼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全國政協常委和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共十六屆中央委員。

趙啟正和他的《中國故事 國際表達》

趙啟正擅長講故事,而他本人的故事也多。

近日,他的新書《中國故事 國際表達——趙啟正新聞傳播案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該書的首發、簽售和研討活動中,讀+記者也聽到了兩個趙啟正本人的故事,那時他還是上海市副市長兼浦東新區管委會主任,但已經表現出了“講故事”的良好素質。

1994年,老布什來浦東,趙啟正拿著激光筆對著沙盤跟他介紹浦東的規劃。那時激光筆還很稀罕,老布什也叫不上來,就指著筆跟他說,“這玩意兒我見過,打海灣戰爭的時候,鮑威爾將軍向我匯報戰況,用的就是這個東西。”趙啟正馬上“接住了”這句話:“兩支激光筆有點不同。鮑威爾的激光筆指到哪裡,哪裡就被炸光了﹔我的激光筆指到哪裡,哪裡就‘長’起來了。”老布什連連點頭,說這是科技產品在不同領域裡的應用,還說,“如果我還年輕,我也來浦東投資。”

如果說這個故事表現了趙啟正的反應和才思,接下來的故事表現的就是擔當和膽識。

1996年1月7日,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我們該怕中國嗎》的文章,配了一張漫畫——一雙筷子正要夾起美國國旗當作小菜。文章裡提到了趙啟正,說趙坐在一張破沙發上,操縱著新式的多媒體,講述了一個野心勃勃的浦東開發計劃,這個計劃如果能夠實現的話,那麼中國將不僅是一個政治大國、軍事大國,也將會是一個經濟大國,那時,我們該怕它嗎?

看到這張報紙后,趙啟正決定反擊,他要給對方主編寫信。

趙啟正在信中說,你的漫畫和你文章的內容我都不贊成,中美之間不是敵人,二戰時候我們是盟友,你這樣發表文章我們不高興﹔中國尤其沒有拿美國國旗當小菜吃過,中國恰恰被其他國家當小菜吃過多次,因此我希望你能把我的信刊登在報紙上。

《波士頓環球報》真的刊登了趙啟正這封信,還加了一個題目《中國人不喜歡弱肉強食》。

這個故事發生2年后,也就是1998年,趙啟正被調往中央外宣辦和國務院新聞辦,正式擔負起“向世界說明中國”的重任。

《中國故事 國際表達》收錄了趙啟正60多個經典外宣案例,由上海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原主任賈樹枚展開解讀。圍繞著“講好中國故事”這個主題,讀+記者在上海專訪了趙啟正。

【訪談】

中國人講自己身邊的事,就是講中國的故事,參與中國公共外交

“講故事”有時候是一種戰斗

讀+:您在新書發布會上說過,“講故事”有時候是一種戰斗,為什麼這麼說?

趙啟正:我擔任新聞辦主任的時候,接待過一位南斯拉夫女政治家,她對我說:“趙同志,祝賀你成為戰爭部部長。”的確,講故事有時候就是打仗,這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考克斯報告》反擊戰。

1999年5月25日,美國眾議院發表了一個872頁的《考克斯報告》,說中國核武器和導彈技術都是偷美國的,當時美國剛剛轟炸了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在世界輿論面前很被動,他們這時候拋出《考克斯報告》,似乎要變被動為主動。

他們講假故事了,那我們要講真故事,我就向中央建議反駁,我願意牽頭。我們迅速把這個報告翻譯過來,根據內容分給各相關部門進行解析,到我這兒匯總。到《考克斯報告》發表第6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有4家電視台現場直播。

《考克斯報告》指責中國偷了美國7種型號原子彈,我讓工作人員當場打開電腦,從互聯網下載7種原子彈參數和基礎資料,這些資料是公開的科技知識,完全不是秘密,有一些數據是美國自己公布的。這下美國記者不明白了,說這不是機密嗎,怎麼我們網站上有?我說我作為中國人給你們解釋一下,美國核武器太多了,美國不說出來心裡不舒服,為了嚇唬外國人把目錄和簡單功能說出來了。

《考克斯報告》說我們偷了3個原子彈設計程序,還公布了名字,我又讓人當場展示了這3個程序,這是國際原子能機構無償提供的核電站反應堆程序。我說請你們報告下次再想說中國假故事,找幾個高級專家編得好一點,像一點,別把反應堆程序當成原子彈程序宣布,同時建議好萊塢拍一個電影名字叫《考克斯報告》,“本電影根據《考克斯報告》寫成,情節純屬虛構”。

過了一個多月又舉行了第二次發布會,中央授權披露,我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先后掌握了中子彈技術和核武器小型化技術,這個消息轟動世界。兩次新聞發布會打得《考克斯報告》身敗名裂。美國時代雜志把《考克斯報告》評為1999年世界十大丑聞之一。

后來我去美國,有當地朋友想約考克斯和我見面,我說好啊,見見。考克斯先答應來,后來又說不來了。

讀+:這的確是一次漂亮的反擊,可是十幾年過去了,沉渣又在泛起﹔我們能感覺到,有些謠言並不是由於不了解,恰恰是對我們有點了解而炮制出來的,這種情況下講故事有意義嗎?

趙啟正:政治家是很難被影響的,可是還有公眾啊。我們講故事,主要是對外國公眾講,目的是改善外國公眾對本國的態度,進而影響外國政府對本國的政策。

走遍世界,哪個國家故事被其他國家知道多,這個國家人們就喜歡它,人們就和它親切。為什麼美國有這麼大影響?除了經濟力量強大,它善於用美國故事對世界講,講美國如何好﹔一些小國家,像芬蘭、瑞士也很有名,它們的故事也講得好。

中國這麼大,特別是改革開放這麼多年,我們做了很多好事情,我們講好了沒有?我們發現國外對我們的了解比中國實際低了一大塊。如果我們不講中國故事,或者少講故事,別人就會替你講故事,講的是假故事﹔等別人講了假故事你再去講真的,有時候戰勝不了假故事,這就是“先入為主”。《漢書》裡有句話:“先發制人,后發制於人。”有人說“后發制人”,那是很難的。這方面我們有過一些教訓,比如“非典”初期的新聞工作,就沒有做好。

故事是蘋果,理論是維生素C

讀+:能否對“講故事”下一個定義?怎樣才能講好一個故事?

趙啟正:故事承載著真理,離真理很近,故事是國家的軟實力。故事就是原生態的蘋果,理論是其中蘊含的維生素C,不要把蘋果做成果醬,也不要做成藥片﹔吃了蘋果,自然就吸收維生素C了。我這裡說的講故事,不是莫言他們作家寫的故事,實際上是一種公共外交行為。

曾經有一個歐洲國家的大使,雄心勃勃地對我說,要把能去的中國地方都去一遍﹔過了幾個月我又見到他,他說,你們的省長、市長、縣長說的話怎麼都是一樣的?

其實就算是鄉長,也是一樣。我曾經陪南亞一位領導人到上海郊區參觀,那裡的鄉長就說了一番這樣的“理論話”,應該說他是做了准備的,講得也不錯,可是沒有他們鄉裡的一位農婦講得好。我們到那位農婦家裡參觀,她就帶我們看,這是我和我丈夫的房間,那是兒子和兒媳婦的房間。南亞貴賓很感興趣,問為什麼你們兩口子的房間小,兒子兒媳婦的房間又大採光又好?這位農婦說,兒媳婦是貴客,我們當然把最好的房間給他們。南亞貴賓若有所思,哦,中國是這樣。這位普通農婦沒講什麼大道理,只是幾句話就說明了中國社會對婦女的尊重,已經完成了公共外交。

中國人參與中國公共外交,就是講中國的故事,講自己身邊的事,公眾不說政治話、哲學話,往往更容易使人相信。

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要能夠跨越文化障礙,要時刻記住,面對的是外國人,要跨語言、跨生活習慣、跨宗教信仰、跨意識形態。首先就是語言障礙,會外語不見得就能夠把翻譯做好。“摸著石頭過河”,翻譯過去,外國人問為什麼摸著石頭過河,為什麼不游泳過去?為什麼不坐船?翻譯字面都對、語法也對,但其中的內涵未必就能准確傳達。

讀+:現在是個資訊全球化的時代,很多對外講的故事,很快就“出口轉內銷”﹔一些對內講的故事,馬上就傳到國外,這種情況下,“講故事”的方式是否需要改變?

趙啟正: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網絡時代、微信時代,國內外信息是通的,不能“斷開”,也斷不開。故事必須是真故事,可以因為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側重﹔過去講“內外有別”,今后這種區別隻能是出於文化差異,在價值觀方面、內容方面應該是一致的,不能有沖突。

我曾經說過,有一本13億頁的大書叫《中國讀本》,每個中國人都是書中的一頁﹔一個外國人想認識中國人,他不可能讀13億頁,他讀幾頁可能就會得出結論,這就是中國人了,所以我們每個人要把自己的這一頁做好。文明舉止不是給外國人看的,是我們自己的一種素養﹔不插隊、不喧嘩、不隨地吐痰,這些難道是給外國人看的嗎,這是對我們自己的提高,對自己、對同胞都要講文明,國家內部、家庭內部都要和諧。

講故事不是編故事,一定要真實,不必刻意拔高﹔如果是7分成績、3分缺點,那麼7分、3分都要講,隻講成績不講缺點,人家不信。我曾經問過基辛格,對我們的外宣工作怎麼看。他說,你們講得太好了,沒有缺點,人家會認為你們說的是假的。我倒不認為基辛格是我們多好多好的朋友,但是他為了跟我們結交,還是會講一些真話的。

不喜歡“霸氣”這個詞

讀+:現在有一些作品,也試圖講好中國故事,可能是為了吸引年輕受眾、抓住眼球,於是做了“標題黨”,您對這種現象怎麼看?

趙啟正:吸引年輕受眾、抓眼球,這些都是對的﹔努力做個好標題,也是應該的,但是不能嘩眾取寵,不能離內容太遠。

現在流行一個新詞“懟”,我也學習了,我覺得那不是成年人干的事﹔還有一句話叫“霸氣外露”,我不喜歡“霸氣”這個詞,凡是嚷嚷著要“霸氣”的,我得要看看,是不是應該霸氣。講故事的時候要“理直氣和”,“理”不是辯論的,而是要讓事實說話。

人們說,當人特別自信,特別有民族自豪感的時候,就會理直氣壯。理直氣壯是一個境界,但是這麼多年工作下來,我發現還有一個境界,就是理直氣和,如果說理直氣壯是自信,那麼理直氣和就是自信加從容。最好是“理直氣壯在心,理直氣和在外”。

我是學理工科的,做科研工作20年,我注重邏輯的合理和論據的充分,我覺得不管是國際間的對話,還是個人之間的交流,說道理一定要有依據,有了依據,心底踏實,娓娓道來,並不會因此缺少氣勢,反而能更顯出表達的語言背后的巨大潛能。(記者李煦)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