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推動融合創新 擴大對外交流

杜一娜
2018年09月11日13:5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推動融合創新 擴大對外交流——訪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

中國(武漢)期刊交易博覽會已經舉辦過4屆,目前已經是期刊界的一個品牌盛會,作為一個國家級、國際化、專業性、綜合性的活動被國內期刊業廣泛關注,甚至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期刊同仁參展。2018中國(武漢)期刊交易博覽會將於9月14日—16日在武漢舉行。

那麼,這屆刊博會在當下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對業界將有怎樣的幫助和引導?期刊業應當如何正視現實、務實創新?如何促進融合發展、推動知識服務?應當怎樣發展壯大、擴大對外交流?《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專訪了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

意義非比尋常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對於期刊界來說,遇到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因為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等,期刊業也遇到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那麼,本屆刊博會的舉辦具有怎樣的意義?

吳尚之:即將開幕的2018中國(武漢)期刊交易博覽會將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報刊及出版單位前來參展,展出期刊9000多種近5萬冊,其中,“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報刊千余種5000余冊。從歷屆刊博會上我們看到,刊博會的展會規模越來越大、影響力越來越大,受到了業界、社會、讀者的廣泛關注和肯定。因此,刊博會已經成為期刊界交流的盛會、成果展示的平台、全民閱讀的窗口和產業發展的名片。而就本屆刊博會來說,其意義更是非比尋常。

第一,本屆刊博會是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與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舉措。黨的十九大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必須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中國期刊對促進國家文化建設、新聞出版的繁榮發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屆刊博會又是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后舉辦的全國性期刊博覽會,因此,舉辦這次會議,對於全行業落實好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承擔好新聞出版的使命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第二,本屆刊博會是充分展示改革開放40年來期刊出版成果的重要平台。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期刊界發生了重大變化。1978年,全國期刊930種,印數7.6億冊。2017年,全國期刊10130種,印數24.9億冊。期刊的品種、印數在40年間發生很大的變化——品種豐富、門類齊全、結構優化,特別是形成了以百種社科期刊、百種科技期刊為代表的品牌期刊。在大眾期刊方面,平均期印數超過百萬冊的期刊有11種,較2016年增加了1種。而本屆刊博會上,將通過改革開放40年期刊展展示期刊界40年來的變化以及取得的成績,同時,還將展出當下能夠代表中國期刊最高水平的期刊出版物,專業觀眾、社會讀者等都可以通過刊博會看到40年來中國期刊的出版成果。

第三,刊博會是推動行業交流合作與產業發展的盛會。這次刊博會很多重要活動是圍繞期刊界的熱點、難點、重點展開,目的是為了推動產業發展,分享期刊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促進期刊單位相互之間以及海內外的交流合作,可以說,刊博會為期刊界搭建了一個產權交易、版權交易、產品交易的大平台。其中,亞太數字期刊大會、中國報刊發行高峰論壇、數字出版高峰論壇以及發布《2018世界雜志媒體創新報告》等活動,都是圍繞期刊產業發展的熱點、難點、重點而策劃的。

第四,刊博會是推動全民閱讀的重要窗口。這次組委會充分考慮到專業人士與社會讀者的互動以及閱讀需要,專門設立了購買專區,組委會還將發放惠民書券等滿足讀者購買書報刊的需求。同時,自2014年開始,中國期刊協會與刊博會組委會還發起了“勉學書屋”公益活動,為革命老區贈送書籍與報刊。這項活動既是為老區孩子送愛心、送知識的公益活動,也是助力全民閱讀深入開展的具體實踐。

第五,刊博會的舉辦是促進期刊出版走出去的重要契機。本屆刊博會有52個國家和地區參展,同時邀請了海外期刊媒體的演講嘉賓與國內期刊界同仁進行交流,得天時地利之優勢,有利於推動海內外期刊的交流、合作、共贏。

融合發展是重中之重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對於期刊行業來說,融合發展、轉型升級是改革必由之路,您認為,目前期刊界遇到的難點是什麼?未來一段時間,期刊業發展的重點是什麼?期刊要做到知識服務與融合創新,您有哪些建議?

吳尚之:中國期刊業發展到現在已經走到了一個歷史的新起點。2017年期刊的印量是近3年來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下降7.6%,而在此前3年,期刊年均下降是7%。紙媒印量與銷量下降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傳統紙質媒體效益也因此受到明顯的影響。雖然這是包括期刊在內的紙質媒體的困境,但是,這也是一種發展機遇。面對新型媒體的挑戰,期刊業作為內容生產單位,如何應對這種挑戰是整個行業都需要考慮的必答題。

因此,面對挑戰與機遇,期刊業一方面要繼續做強做深傳統紙媒,另一方面要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期刊與科學技術、期刊出版與新興文化產業這三個方面的融合發展,后者是未來期刊業需要發展著力的重要方向。其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是重中之重。近年來,期刊業在融合發展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90%以上的期刊開展了數字網絡出版業務,以大眾生活類期刊的網絡閱讀、手機雜志、客戶端應用和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等為代表的全媒體內容生產形態逐漸形成。很多期刊推出了移動客戶端,開展了微博微信營銷、電子商務,探索出適合自身期刊發展的盈利模式。不過,在融合過程中,期刊業更應該注重知識服務與信息服務。這是傳統出版的著力點,也是未來最大的增長空間。期刊業的從業者要真正樹立用戶思維、互聯網思維,在知識服務、信息服務中深化內容出版,推動內容在互聯網上更廣泛地傳播。

積極促進對外合作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在積極促進對外合作方面,您認為,期刊界還需要做哪些努力?

吳尚之:近幾年,期刊的對外交流合作取得了新的進展。海外的發行、走出去合辦期刊等均有一定的成效。本次刊博會的召開對期刊走出去確實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進一步推動期刊走出去需要期刊業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提升期刊質量,做強做優內容,滿足海外讀者的閱讀需求、價值需求,要與世界高水平的期刊看齊。內容建設上,要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國際傳播,也要加強反映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成果的國際傳播。其次,要加快融合創新。從全球范圍來看,數字化、網絡化是國際趨勢。數字化產品數量大、覆蓋面廣、傳播迅速,因此,要推動數字出版產品的傳播,加快融合發展。再次,要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推動期刊走出去。要利用海外主流營銷渠道增強發行影響力、擴大市場覆蓋面,以多種形式促進期刊對外交流合作,推動走出去,取得新進展。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