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把我哥帶走》:青春與親情的碰撞

“快看漫畫”的高人氣作品《快把我哥帶走》在經歷了動畫、電視劇版本后,終於推出了電影版本,廣大讀者也終於在大銀幕上看到了這部作品由二次元向三次元的進化。
青春喜劇電影《快把我哥帶走》從時分和時秒這對冤家般兄妹的日常生活入手,哥哥整天喜歡捉弄妹妹,而妹妹也習慣了“暴力反抗”哥哥的行為。后來因為一些事情,時分離開了時秒,去了別的家庭,而時秒則失去了哥哥,成為一個獨生女。時分離開的前幾天裡,時秒心裡還暗自慶幸。但是時間久了才發現,能夠有時分這樣的哥哥,能夠有這樣的兄妹感情,原來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快把我哥帶走》原著是一部四格漫畫,各個故事相對獨立,且缺乏明顯的主線連接,這在某種程度上為影片的改編增加了難度。導演和編劇不僅要體現漫畫裡的經典故事元素,比如時分與時秒共搶烤腸的故事,還要將整個故事講述完整,難度可想而知。片子的故事主線還算明晰,搞笑而溫馨的兄妹情貫穿始終,但是主線要串聯起各個故事片段還是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突出的表現便是支線故事拖沓影響了整個故事的節奏,對影片的故事性造成了一些傷害。
整個故事立意上也有所欠缺。片子最溫情的當屬后面的一次反轉,即時秒知道了哥哥經常捉弄她的真實原因,以及為她付出的心血。這次主題的升華,實際上需要前面很多細節的鋪墊。但是前面哥哥捉弄妹妹的行為有些過於無厘頭,如把妹妹的鬧鐘調晚,然后用繩子將妹妹的頭發綁在床的欄杆上﹔偷妹妹小白豬裡的錢,用幾元錢買了隻烏龜給妹妹,其他的錢全買了零食……過度的惡作劇設定以至於后續難以自圓其說。故事的升華雖給觀眾帶來不少感動,然而邏輯難以自圓其說,也使這種升華效果打了折扣。
不過從題材上來看,這部電影起碼做了很不錯的嘗試,此前國內電影市場裡,漫改真人作品的成功案例很少,《快把我哥帶走》講述的是一個親情故事,而親情類題材在國內電影市場中的商業空間更是相對有限。可以說,這部電影敢於選擇這個題材本身就是一種勇氣。而“親情+青春”的設定,讓觀眾對這一故事產生了共鳴。
除了故事的主題,影片的細節也很值得回味,比如時分要離開前,特別為時秒弄了一個燈繩,讓她以后自己關燈。而這個燈的好壞也與人物的情感息息相關。相關樓道和房間的燈都是因為哥哥的安排,讓妹妹的世界充滿光亮。無論是不是自己的哥哥,時分在時秒心中從來都沒有離開過。
最后說一下兩位演員的表現,張子楓飾演的時秒有血有肉,尤其她被父母逼問到底選爸爸還是媽媽時,時秒那句“其實我和你們誰也不熟,我就想跟我哥”直戳人心。張子楓把時秒掙扎在希望與絕望中的復雜心緒還原得恰如其分。而哥哥的扮演者彭昱暢也表現突出,哥哥人物並不好演繹,使壞的角色不注重掌握分寸就很容易讓觀眾生厭,然而彭昱暢的表演自然流暢,且有深度,他的各種行為並不突兀,和張子楓也碰撞出不少火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