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傳統媒體如何轉型為城市服務商?

郭全中
2018年09月18日14:0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傳統媒體如何轉型為城市服務商?

資料圖片

在傳統媒體尤其是市場化傳統媒體“二次銷售”商業模式式微的背景下,經營收入斷崖式下滑,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沒有市場化能力的傳統媒體隻能選擇“關門”,而具有較強市場化能力的優質傳統媒體會利用政府資源優勢和本地化優勢積極轉型為城市服務商。城市服務商說起來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很難,傳統媒體要想真正轉型為城市服務商必須解決觀念、市場化能力等難題。

有效解決三方痛點

所謂城市服務商,是指基於互聯網等新技術和超強的服務能力,作為政府、創新創業者和社會資本三方有機對接的平台和中介,主要做好三項工作:其一是面向政府承接政府外包業務,在提供相關服務的同時完成政府部門的相關任務﹔其二是面向創新創業者提供高質量的政務等各類服務﹔其三是對接社會資本為有潛力的創新創業者提供融資服務。

基於上述服務,城市服務商的主要收入來自政府服務外包費用、政府提供的各類獎勵、創新創業者的增值服務、投資收益。短期內,主要收入來自第一和第二部分﹔中期內第三部分的收入會是很大的增量﹔長期內投資收益有可能成為重要收入來源。

創新創業者和政府的真實痛點在於:一是創新創業者規模小、實力弱,一方面難以有效掌握各種政策,更難以知道自己是否符合扶持政策標准和通暢地申請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難以進行融資。這就需要城市服務商通過眾創空間來為個體和微型的創業企業提供免租的辦公空間和整套的創業服務,並通過與社會資本合作來解決創新企業的融資難題。二是政府部門囿於人員數量、專業能力等制約因素,難以有效地甄選出需要扶持的對象,即使能夠有效地甄選出需要扶持的對象,但往往成本巨大。而城市服務商可以通過組織由專業投資人和專家擔當評委的創業者大賽和眾創空間,一方面能夠通過專業人士的專業意見篩選出真正代表產業發展方向的、有潛力的扶持對象﹔另一方面也能通過眾創空間匯集足夠多的創新創業者。因此,城市服務商既了解政府需求又了解創新創業者且熟悉社會資本,作為能力較強的平台來有機連接政府、企業和社會資本,通過政府服務外包的方式提升政府扶持的精准度和效率,進而有效解決政府、創新創業者和社會資本的共同痛點。

破除“心魔”是第一步

傳統媒體互聯網轉型要解決兩個層面的問題,即通過重建用戶連接,來構建現代傳播能力﹔通過新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探索,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建設者,來重構產業基礎。而城市服務商無疑是傳統媒體重構基礎的一條重要路徑,但是也必然會有很多傳統媒體人質疑這種轉型是否“不務正業”。

任何轉型,最難轉的是理念,正所謂“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絕大多數傳統媒體仍然把自己禁錮在“媒體業”而難以跳出,而傳統媒體的轉型卻需要“跳出新聞看運營,跳出傳媒看產業”。正如阿裡巴巴首席戰略官曾鳴曾提出的一個觀念:“未來媒體不可能有獨立的商業模式,必然會融合到一個綜合應用的平台中,成為平台的一部分。”媒體的本質是與用戶的連接,並進一步拓展到與政府和企業的連接。因此,媒體轉型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搭建新的用戶關系、新的服務平台,而不能作繭自縛,把自己束縛在“信息傳播”這一條路上,並且要成為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產方式的發起者和組織者、樞紐和中心。因此,城市服務商與“傳播”的底層商業邏輯是一致的,即契合客戶的關鍵需求點,重塑核心競爭力。

城市服務商要成功,必須具備如下能力:一是具有強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能力,能夠有效實施“互聯網+”,切實提高政府的現代治理能力﹔二是最終能促進當地的產業轉型。通過創客空間、特色小鎮等,篩選和聚集足夠多的創新創業者、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和新企業,來幫助當地的傳統產業真正實現轉型升級﹔三是面向所有的政府部門,搭建起溝通政府機構、創新創業者和社會資本的橋梁﹔四是高效的服務能力,發展轉型服務能力是關鍵。

(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高級經濟師)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