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7期

從“新聞哥”看網絡新聞自媒體的負面效應

王雪婷
2018年09月18日09:3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隨著網絡的發展,“新聞哥”等網絡新聞自媒體迅速崛起,然而大量負能量新聞推送給受眾構建了一個扭曲的非常態的“擬態環境”,引發了一系列負面效應。在算法盛行的今天保証新聞全面真實的特點是當今網絡新聞自媒體的迫切需要做到的。

關鍵詞:新聞哥﹔自媒體﹔負面效應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063-02

近年來“新聞哥”等新聞咨詢類自媒體不斷涌現並且受到了極高的關注。此類新聞自媒體都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不做新聞的發現者,隻做新聞的加工者”。這些自媒體因用人少投入低並且受關注度高而有較高的利潤空間。

騰訊公司推出的微信公眾號“新聞哥”於 2013年6月成立,在“換個姿勢看新聞”的口號下為公眾提供新聞,形成了幽默、搞笑的風格。在“刺猬公社”公布的全國十大網站公號排行榜中“新聞哥”多次名列首位,獲得了很高的關注,集聚了超過百萬的龐大粉絲團。然而新聞因其文體特殊性和影響力不同,在受眾本位意識無限膨脹的自媒體時代,作為新聞“搬運者”的“新聞哥”產生了一系列負面效應。

一、負面效應

1.新聞真實性與客觀性低。網絡自媒體的新聞真實性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虛假新聞較多,二是信息操縱性強,構建了不均衡、扭曲、非常態的“擬態環境”,動搖了新聞真實性與客觀性的根基。

“不做新聞的發現者,隻做新聞的加工者”隻對新聞進行二次加工,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新聞的來源和出處,新聞的真實性和嚴謹性較低,虛假新聞盛行。網絡傳播迅速時效性強的特性也造成了虛假新聞的廣泛傳播。同時此類自媒體公眾號為了獲取較高的關注度而大量報道負面新聞,影響了新聞的整體真實。

對於以擬人化的“新聞哥”,其與受眾一對一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可以利用人際傳播中的信息操縱理論進行分析。信息操縱理論的核心假設提出,欺騙性信息來源於對談話規則的隱蔽性破壞,具體表現為對四種維度的破壞 :數量維度 ,控制被披露信息的數量 ;方式維度 ,把持信息被呈現的方式 ;質量維度,提供虛假信息 ;關系維度,操縱信息的相關度。[1]

在數量維度中,負面新聞佔據了“新聞哥”的絕對位置,但是新聞真實性不但要求每篇新聞都真實,而且通過連續不斷的報道反映出整個現實社會的真實。[2]然而“新聞哥”“英國那些事”等網絡自媒體以“有趣”為擋箭牌,通過圖片和幽默詼諧的語言展示了大量負能量新聞,構建了扭曲的“擬態環境”,其中不乏犯罪,色情等低俗新聞,割斷了新聞的環境監測、社會協調、文化傳承等功能

在方式維度中,“新聞哥”的資訊呈現方式更多是以“故事”和“笑話”通過圖文、視頻、音頻、H5、漫畫等多重方式來呈現。由於互聯網環境相對寬鬆,自媒體對信息具有較高的操縱自由。圖文並茂的快節奏新聞摘要聯播使得表達大於事件本身,情緒高過客觀事實。以“新聞哥”2月26日周一至周四的新聞標題為例,標題中包含了大量“這就行?”“你是來搞笑的?”“痛快”“造孽”等評論性語句。這種新聞標題,以某個社會事件和簡短的評價以及強烈的情感傾向來吸引觀眾,容易麻醉受眾的主體意識,造成對國家和社會重大事件的焦點轉移。

在質量和關系維度中,“新聞哥”“英國報姐”作為獨立運營的新聞團體選擇通過擬人化的運營,為受眾營造一個虛假的形象。“新聞哥”通過“80后,單身男性,有正義感,三觀正,愛吐槽”的形象使觀眾對其有較高的認同感和寬容度,觀眾易放下防備,放鬆警惕性,對新聞的嚴謹性和思辨性要求降低。然而觀眾的寬容大是並不代表新聞的真實准確性可以放低要求。同時大量簡短膚淺的新聞評論缺乏深度和廣度,使受眾忽略新聞事件的多樣性以及事件背后的社會問題和文化現象,不利於受眾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還有許多事件並不具備新聞評論價值,只是單純的情感宣泄,容易激化社會矛盾,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2.新聞侵權加劇不正當競爭。對新聞進行二次加工的“新聞哥”大量新聞選取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以及傳統媒體的熱點事件,形成匯總,進行加工。雖然現在時事新聞的版權問題一直有所爭議,然而各大網絡新媒體一味奉行“拿來主義”會加劇新聞行業的不正當競爭,隻靠資本和平台的運作,而不注重新聞的採編和高質量的報道體系,將會失去越來越多的優秀專業的新聞媒體人,造成新聞生態失衡,不利於整個媒體行業的發展。同時在新聞業法律相對不完善的階段,“新聞搬運”容易造成主體責任混亂,大量的虛假消息難以查詢出處,對其傳播者難以追責。

3.類型化報道催生群體極化現象。網絡自媒體趨之若鹜的負面新聞因為其沖突性和獵奇性,往往含有較高的新聞價值,當一個“負面事件”曝光后,因某個新聞事件受關注度高而提升了此類新聞的新聞價值,所以媒體中會隨之出現很多類似報道,引發大量類型化報道。

“新聞哥”利用社交媒體網絡通過把控受眾心態以簡短的評論對社會現象進行評價,對於有著明顯的社群聚合性的自媒體用戶而言,極易找到自我認同感,加劇自我認識,產生極端情感,所謂群體極化,是指群體成員中原已存在的傾向性得到加強,使一種觀點或態度從原來的群體平均水平加強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現象。”[3]負面新聞引發的群體極化現象一方面引發受眾的極端情緒和非理性思考,帶給社會過多的負能量,整體扭曲了實際存在的社會多樣化現狀。另一方面會損害受眾的身心健康,甚至引起心理疾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安東尼·費因斯坦 (Anthony Feinstein) 帶領其研究團隊對新聞從業者接觸暴力圖像所產生的消極后果進行了追蹤。結果表明, 長時間、高頻度瀏覽和處理暴力內容會使記者和編輯感到不安和沮喪, 並且容易誘發一系列的心理疾病。[4]

然而並不是負面新聞才能帶來關注和收入,正面新聞依舊可以帶來良好的商業和社會效益。據Digday網站報道, 2014年“赫芬頓郵報”開辦“好新聞”欄目后, 其流量較2013年同期增長了85%;“好新聞”欄目的社交媒體轉載量也是該網站其他欄目的兩倍。受益於其積極、正面、健康的形象, 各大商業巨頭也紛紛熱衷於與“好新聞”欄目進行各種形式的商業合作, 這無疑會給“赫芬頓郵報”帶來穩定可觀的收益。⑤如何把握好新聞傳播的“度”,形行使好媒體的把關功能是網絡新媒體要不斷加強的。

4.缺乏深度報道。“新聞哥”是快節奏的新聞摘要,五分鐘的閱讀量超過十個新聞事件以及評論性文字和大量的圖片。雖然信息量很大但是在新聞的深度和廣度卻不及老牌傳統媒體。大量媒體以互聯網受眾是缺乏耐心的受眾為借口而故意忽略深度報道,然而深度報道深刻全面深刻的特點對於受眾理解新聞事件,分析矛盾,揭示本質,增強新媒體的權威性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網絡媒體為博關注,而大大減少甚至忽略深度報道,因此在對重要問題的評論上無法達到傳統媒體的高度。

二、應對策略

1.以事實為基礎,加強媒體的把關功能。網絡新聞來源多元,新聞從業者要保持質疑和專業精神,加強把關功能,嚴把事實關。 在議題的選擇上, 媒體要更加強調平衡性原則要保証新聞的總體真實。除了在微觀上每一則新聞都要確保真實和准確,在宏觀上更要求媒體對社會有一個真實和全面的反映,不可針對某些問題事件做過多大量片面性的失實報道, 特別是突發事件和熱點話題, 給受眾造成不必要的驚慌與恐懼。

2.強化新聞立法,加強時事新聞法律建設。近年來,互聯網新媒體侵權事件現象層出不窮,“不做新聞的生產者,隻做新聞的搬運工”的今日頭條先后遭到了《新京報》、《廣州日報》等多家媒體的起訴,網絡新聞以數字化形式出現,通過復制粘貼便可以實現廣泛傳播,加大了對新聞版權保護的難度。我國可以借鑒西方國家加強對時事新聞的法律保護,對事實新聞進行優先權保護,如美國給予時事新聞20 小時的優先權知識產權保護 ,而意大利則給予16小時的優先保護權。強化新聞立法,出台我國在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和網絡新聞版權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通過法律手段營造健康公平的媒體環境。

3.通過健康的新聞評論引導輿論。新聞評論無論是陳述事實還是推理論証,雖然都是作者的個體主觀行為,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因素,但是非理性因素不能跨越理性的規范和邏輯的過程,更不能取代邏輯和理性。選取有新聞價值的事件,以理性思維關注事件背后的社會現象,給讀者以理性思考才是新聞評論應該做到的。

參考文獻:

[1] (美)萊斯利·A·巴克斯特唐·O·布雷斯維特著,殷曉蓉,趙高輝劉蒙之譯.人際傳播:多元視角之下[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2] 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4] Anthony Feistein,Blair Audet,Elizabeth Wakaine :Witnessing images of extreme violence: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journalists in the newsroom,JRSM Open, August 2014,vol.5.

[5] 史安斌 廖鰈爾.西方媒體爭做“好新聞”的啟示——新媒體語境下“正面報道”的社會功能與商業價值﹝J﹞.青年記者,2014(34).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