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7期

小地方如何做出大新聞

歐陽進權
2018年09月18日09:5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如何更好地進行基層新聞採訪,學界對此研究頗多。本文聚焦這一主題,結合多年的一線採訪經歷,從採訪技巧角度進行深度探析。本文所談的縣城是一個人口隻有30多萬的山區小縣城,過去一年到頭發不了幾條新聞。筆者到該縣駐站后,圍繞大事件和大時政,身處“小地方”同樣寫出了大量一線新聞。

關鍵詞:小地方﹔大新聞﹔採訪技巧﹔新聞現場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155-02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西面山區的閩清縣區域面積1466平方公裡,戶籍人口32.2萬人,是一個傳統農業縣,無論是經濟體量還是區位,在省會城市福州的12個縣(市)區中都不突出,因此媒體歷來對閩清關注度不高。為此,筆者一直在思考小地方能否做出大新聞[1],2016年8月開始深入閩清各地採訪后,從大事件、大時政著眼,深挖背后新聞,使得“小地方”成為了新聞“富礦”。在近兩年的時間裡,閩清在市級黨報《福州日報》刊發的新聞報道超過400條,其中不少報道不僅在本地產生影響,而且引起了全國性媒體的關注。

一、大事件后尋找大新聞

閩清全面進入媒體視野,始於兩年前的“尼伯特”台風特大洪災。在此之前,由於路途較為遙遠,除了出現較大的事件性新聞,鮮有媒體前往採訪,媒體對閩清的報道屈指可數。2016年7月9日,受“尼伯特”台風影響,閩清遭受特大暴雨襲擊,災情空前嚴重。災情發生后,眾多媒體深入一線,報道救災搶險。但是從7月下旬開始,隨著工作重點由抗洪救災轉入災后重建,關注的媒體變少了,此時挖掘新聞點並讓新聞更有可讀性頗具挑戰性。為此本人採取了以下措施捕捉新聞點。

1.抓住時間節點,突出亮點故事。筆者第一次到閩清採訪是當年7月10日——災后第二天,被臨時抽調深入受災最嚴重的坂東鎮採訪,當天克服停水停電無網絡的困難及時發回多篇報道。再次前往閩清是8月1日,從此開始駐站閩清,這時在災區採訪隻能側重災后重建方面,尋找感人的人和事。駐站第一天,筆者就採寫了兩條稿件,分別刊登在8月2日《福州日報》頭版和2版,而且2條均為版面頭條。其中,頭版頭條消息《閩清受災戶簽下首份購房合同》,報道的是閩清災民第一份購房協議落地生根——抗洪救災中的小志願者黃書豪一家,在政府幫扶補助下,到縣城買下一套房子﹔2版通訊《閩清退伍老兵十年如一日常回部隊修營房送果蔬》故事感人,也與抗洪救災有關。主人公孫隆鋒是一名退伍31年的老兵,在建軍節當天運來西瓜慰問部隊。深入採訪得知,退伍老兵對老部隊感情深,這支部隊參加了“7·9”抗洪救災。

之后,在每一個重要時間節點,筆者至少採寫一條有深度的新聞。2016年9月10日教師節,筆者採寫了《災區有一位堅強女校長——始終堅持為學生遮風擋雨》,報道坂東中學校長劉麗敏經歷了痛失家園和親人的殘酷,顧不上過教師節和陪伴在讀高三的女兒,開學后一直忙於受災學生家訪和學校宿舍樓改造。災后第一個中秋節,前往受災嚴重的坂東鎮李坂村災民臨時安置點,跟著受災群眾採購食材、烹飪飯菜,寫出了小通訊《安置點的中秋團圓飯》。在春節前也就是災后重建半年之際,筆者採寫了通訊《福州速度閩清蝶變——記者一線直擊災區新面貌》。2017年春節,是受災群眾的災后第一個新春佳節,他們過得怎麼樣令人矚目,為此筆者從搬入新居的閩清1859戶受災戶中,選取採訪了閩清塔庄鎮塔庄村受災戶黃照聲,他們一家三口,黃照聲年紀大,已接近70歲,大女兒身患殘疾,二女兒在讀初中,但春節前搬入新家后,黃照聲一家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了期許與向往,結合採訪和觀察,《閩清受災戶黃照聲買來了“福”字中國結和大活魚、甘蔗——幸福生活年年有余節節高》在除夕當天見報。災后一周年時採寫了《“尼伯特”台風災后恢復重建一周年,記者走進閩清——感受力量,見証蝶變!》。

2.緊盯建設節點,捕捉特色看點。閩清的災后重建項目多達幾十項,這些項目如何建設及重大進展也是新聞“富礦”。閩清溪口大橋是災后重建的標志性項目,其爆破、建設進展和通車都寫出了新聞。洪災暴露出城區防洪堤的薄弱環節,一些沿河而建的房子甚至被掏空地基,防洪堤建設備受矚目,為此筆者緊跟項目建設節點,深入採寫了《1個月完成1000萬元投資,閩清梅溪城區防洪堤完成應急施工》《閩清梅溪沿岸城關段危房止損加固完成 143戶提前回家》。

與防洪堤建設相關的還有鄉鎮河道清淤,參加過尼伯特台風抗洪救災的武警水電部隊,2016年10月重返閩清疏浚河道,除了對疏浚開工儀式進行報道,筆者還在當年11月底疏浚完成時回訪,寫出了《鐵軍重返閩清疏浚河道 不到兩個月清淤13.9萬m³》,同時在採訪中得知,參加援建的8名戰士即將退伍,疏浚河道是他們在部隊的最后一班崗,因此馬上採訪了這8名戰士,寫出了《把最后一班崗留在這裡》的通訊稿。

3.注重前后對比,尋找創新亮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洪災一年后,關於災情和重建的報道陸續淡出,此時是否意味著閩清的新聞會進入淡季?答案是否定的,此時可以關注災后提升和對比方面的內容。過去一有台風,人們更多的是關注沿海的登陸點和福州主城區,特大洪災過后,位於山區的閩清和永泰每次都“擰緊發條”,作為駐站記者,對此深有體會,2017年每次台風均未對閩清造成大影響,於是筆者進行對比報道,比如在台風登陸前,到當年受災嚴重的鄉鎮採訪群眾轉移情況,台風過后重返受災點,走訪曾經受災的路橋,從中寫出特色新聞。而且經歷了洪災的閩清痛定思痛,投入1000萬元在全省率先建成防汛防災信息化系統,防汛指揮圖變“聰明”,為此筆者採寫了《創新系統助力閩清通過首次台風大考》《汛情上得來 指令下得去——閩清在全省率先建成防汛防災信息化系統》,將經驗介紹給其他地方。

二、大時政中挖掘大新聞

除了大事件,區域新聞還有哪些著力點?答案是圍繞大時政進行報道。地方媒體要發揮自己身處基層的優勢,結合地方實際和大時政話題,把報道的觸角深入基層一線[2]。

1.脫貧攻堅話題會持續多年。扶貧是2016年以來的最大熱點,尤其黨的十九大提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庄嚴承諾”“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可以這麼說,到2020年前,脫貧攻堅都將是熱點話題。當然有人可能會問,福州建檔立卡貧困戶在2017年底已達到脫貧標准,脫貧攻堅的稿件還能寫嗎?筆者認為,即使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了,政府對他們的幫扶政策還將延續到2020年,並確保穩定脫貧成果,而且在採訪鄉村題材時,採訪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與採訪普通村民相比,採訪前者無疑更有分量。

筆者駐站閩清后,採訪了不少脫貧攻堅的稿件。

其中,針對精准扶貧的難點“誰來扶、怎麼扶”,閩清首創的“家”字工作法扶貧為全國扶貧打開了一扇窗,2017年11月13日筆者採寫了通訊《話家常 辦家事 成家人——閩清扶貧注入“家”的溫情》,深入挖掘包村扶貧干部吳詩銳幫扶貧困戶方善模的貼心故事——視貧困戶為親人、家人,不僅幫助他們擴大養殖,還為方善模的病情和兒女終身大事出謀劃策,故事典型,可讀性強。報道見報后,《福建日報》《人民日報》先后跟進報道,其中《人民日報》2018年2月9日在頭版刊發《焐熱心 好脫貧》的報道,關注方善模的扶貧故事。

2.鄉村振興也是新聞“富礦”。農村問題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尤其“十三五”時期,解決好“三農”問題成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報告就曾著力強調城鄉發展一體化,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讓人耳目一新。基於此,鄉村振興將是報道熱點,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首先,結合十九大宣講報道鄉村建設。黨的十九大召開后,福州日報社推出了“百名記者走基層 百場宣講到一線”宣講採訪活動,成立50支黨的十九大精神採訪宣講小分隊,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等,深入基層一線採訪、宣講。筆者曾在一個多月裡參與了6場宣講採訪活動,先后走進閩清渡口村、蓮埔村、蓮宅村、文定村、白河江自然村等,寫出了《舊址紅 古厝灰 生態綠 蓮宅打好“三色”旅游牌》《金樹銀樹不如橄欖樹》等多篇稿件。其次,關注鄉村發展的“領頭人”。鄉村建設的好壞與村干部關聯度大,將他們的創新做法與鄉村建設結合起來報道,既更有可讀性,又能挖掘鄉村典型。在2018年福建省勞動模范評選中,閩清縣白中鎮霞溪村黨支部書記俞魁獲選,為此筆者前往霞溪村採訪,寫出了通訊《他把“窮臟亂”變成“廉富美”》。得知前坂村村兩委積極作為,造公園建幸福院,讓81歲的老村長老有所養,寫出了一篇通訊《美麗鄉村迎來幸福生活》。針對閩清坂東鎮文定村農村書屋建設,筆者採寫了深度報道《一聲“許爺爺”滿懷感恩情》。再者,報道鄉村建設成效。鄉村建設的出發點可以歸結為“百姓富”和“生態美”,因此建設過程中,涌現的成效也可以重點關注。筆者在宣講活動中曾採訪有著“中國橄欖第一村”美譽的閩清縣梅溪鎮梅埔村白河江自然村,今年6月再次來到白河江時得知,為了確保農戶收入更穩定,當地橄欖突破了保鮮關鍵技術,利用微晶凍保鮮技術實現鮮果長期保鮮,隨即採寫了《凍上兩三年還是一樣鮮》的鮮活新聞。在移風易俗的推動下,閩清后洋村發生了巨大變化,為此筆者在今年4月份採寫了《昔日“賭博村”今朝“生態園”》。生態建設也有亮點,比如針對生態環境被破壞后如何恢復,閩清縣法院率先實行生態資源審判改革,探索環境污染修復省去評估環節,把生態修復結果納入量刑依據,破解了過去涉及環境污染案件,在修復被破壞的生態時,一直存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不暢的難題。為此記者採寫的《生態修復結果納入量刑依據》一文,獲得2017年度福建省新聞獎消息類二等獎。

參考文獻:

[1] 高富華.聚焦兩片綠葉做強地方新聞[J].今傳媒,2009(12).

[2] 李玉成,柳靜霓.甘當“苦記者”地方記者也能寫出好新聞[J].中國記者,2014(8).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