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北京日報:從源頭搗毀收視率造假的利益鏈條

劉燕南
2018年09月19日07:19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源頭搗毀收視率造假的利益鏈條

近日,導演郭靖宇發文怒揭收視率操縱“黑幕”,引發輿論關注。國家廣電總局隨即表示,“已採取相關措施,並會同有關方面抓緊開展調查,一經查實違法違規問題,必將嚴肅處理。”近年來,對於收視率造假的抨擊不絕於耳,盡管電視台、片方、行業協會都曾明確發聲抵制,但為何這一頑疾卻始終存在,並屢屢引發軒然大波?

收視率造假的不斷曝光,讓這個原屬於電視行業的“內部問題”逐漸公開化。所謂收視率,指的是某時段收看某頻道或節目的觀眾佔市場觀眾總數的百分比。在現實環境中,其作為一種“行業貨幣”,主要用於電視台、廣告商等各方之間的利益交換。由於電視市場競爭的加速和市場轉型的深入,收視率的“通用貨幣”功能被異常凸顯和強調,以收視率為標准的市場游戲規則逐漸發力,“劣幣驅逐良幣”的怪象也開始顯現。收視率是“萬惡之源”的抨擊雖有些極端,卻也一定程度道出了人們對此的反感。

回顧以往,在監管部門三令五申、主流衛視簽署公約、行業協會發布准則的“共治”背后,篡改數據、數據尋租、歪曲解讀、數據濫用等症結卻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有兩個因素至為關鍵:第一利潤豐厚,第二違法成本低。目前來看,收視率造假這兩點都滿足。

以污染樣本戶來說,比如某市場有300樣本戶,共約一千多人,污染其中一戶,則收視率有超過0.3個百分點的變化。盡管市場不同,收視情況不一,但在今天網絡視頻格局下的微收視時代,許多節目或頻道在黃金時段的收視率能達到0.1%已很難得,而這0.1個百分點所帶來的廣告效益,更是數以百萬計。如此真金白銀,誘使一些人為了逐利不惜鋌而走險。另一方面,由於收視率市場的法律規約和監管機制不健全,衛視總監(責任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權力尋租空間,且訴訟或問責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太高而成功案例較少,致使違法違規幾乎“零風險”。一些人做了違法違規之事,既未受到法律制裁,也無問責機制處理,就很難避免還會有人前赴后繼、變本加厲。隨著數據造假的不斷升級,黑色產業鏈日益形成並牢固,黑幕操作愈發扑朔迷離,監管難度也不斷增大,此番廣電總局雷霆出擊,效果幾何著實值得期待。

需要看到,收視率造假亂象更像是一個矛盾綜合體,非單純行政干預能夠徹底解決,更呼喚法治和社會力量多管齊下、聯合行動。目前,我國尚無有關收視率的法律法規,監管機制尚處空白,盡快完善制度,建立起收視率調查監管體系迫在眉睫。很多人建議我國應建立一種“收視率調研第三方監管機制”,筆者認為這不失為一項有益探索,但注定會有一個艱苦的探索過程。首先,在人員設置、資金來源、獎懲實施以及與法規協調配合等方面,都還存在諸多亟須捋清的關系﹔第二,進入數字新媒體時代,收視率測量的技術手段、指標體系、調查主體、市場格局都在發生變化,在跨媒體生態環境下,如何與時俱進,將新興的數字電視測量納入監管范圍,如何規范新媒體平台下的多種測量方式,都是第三方監管機構所面臨的新挑戰﹔最后,第三方監管在國外又被稱為“吹哨人”,作為我國監管收視率調研的一個新角色,“吹哨人”同樣需要社會的支持、寬容和監督,實現先有再好,而至不斷完善。

總的來說,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收視率監管之路,既需借鑒和參考“它山之石”,亦需要我們自己“勤學篤行”,進行本土化創新。弄清事實,從源頭上搗毀利益鏈條,從體制機制上下功夫,破除收視率造假之困,才可能對當前病入膏肓的收視率刮骨療毒,重煥其“通用貨幣”的公信與生機。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受眾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