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8年第10期

民國新聞教育的理念、實踐設計與當代啟示

——基於民國大學新聞教育的考察

邱立楠 王妍
2018年09月26日09:00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從1918年北京大學設立新聞學研究會至今,中國的新聞學教育之路歷經百年。中國的新聞教育肇始於民國,也完善、成長於該時期。在此時期,其實踐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都效仿西方,並吸收內化運用於實踐教育之中,在教學、培養、課程設計、國際化等方面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實踐理念。在新聞教育的實踐設計方面,各高校結合自身實際,在實踐平台創辦、實踐課程開設、實踐教學設計、師資隊伍設計等方面開展了形式各異、富有成效的實踐設計,並對當下仍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關鍵詞:民國新聞教育﹔新聞理論﹔新聞實踐

媒介技術的革新推動了社會結構的裂變和進步,中國傳統新聞教育正面臨空前挑戰。學界和業界普遍認為,傳統的新聞學教育是一種以“報學”為中心的人才培養體系,存在培養模式僵化而守舊、專業設置混亂而封閉等問題。作為中國新聞教育的起步階段,民國的大學、新聞教育機構及報館工作者為近代新聞教育的誕生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民國新聞教育的理念

民國時期新聞教育大致可分為四個類型:教會大學、私立大學、公立大學和民辦教育機構。其中,以燕京大學、北京平民大學、中央政治學校、北平新聞專科學校為代表,形成了民國大學新聞教育辦學特色。

(一)教學理念:注重通識教育

民國時期,新聞從業人員的文化素養良莠不齊,新聞報道低俗廣受詬病,而從業者的知識匱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鑒於此,民國諸多高校在課程設置中注重通識基礎的教學,引導學生在低年級時,著重攻讀前期的基礎知識和輔導知識。值得一提的是復旦大學為學員們安排的課程結構,主要為五個方面:一是基礎知識,如中英文、自然與社會科學等﹔二是專門理論與實踐知識﹔三是輔導知識,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等﹔四是寫作技能﹔五是實習與考察。通識教育在課程結構中佔比明顯,足見其對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

(二)目標理念:注重培養職業道德

囿於時局變化,民國的新聞教育目標在於培養社會精英型新聞人才,即能夠獨立思考和擁有判斷能力、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時代記錄者。由於民國時期的信息傳播媒介較為單一,受眾對紙媒的依賴程度較高,這就對新聞報道內容的生產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是“由於報紙在中國生活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這項新的事業剛開始的時候,反復強調編輯水平和職業道德似乎尤其必要”①。例如燕京大學就提出了培養淨化報界、更好服務社會的雙重目的領袖人物。

(三)培養理念:注重職業與文化的結合

從新聞教育的縱向發展來看,開展新聞教育的初衷是為了滿足業界對新聞人才的需求,繼而才是作為社會設置的新聞學(新聞史、新聞事業方面)和作為社會科學的新聞學(新聞教育同社會科學的一體化方面)。美國早期的新聞教育亦是如此,其前期以職業訓練為主,著重傳授新聞採訪和寫作技巧,20世紀20年代以后,以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為先導,逐步開展了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並重的新聞教育模式②。故而在民國時期,新聞教育的第一要義是培養出能夠勝任新聞工作的人才,因此實踐性強是新聞教育的最終落腳點。在傳統報學實踐理念指引下,民國新聞教育在培養學生掌握新聞的採、寫、編、評等實踐業務能力方面毫不懈怠。

但新聞的實踐性不簡單的等同於技術或者操作,而是一種“將多學科的知識和多背景的問題融會貫通,進而以普通人的視角和水平將其呈現出來的獨到本領”③。基於這種理解,民國新聞教育將“職業教育”與“文化教育”結合,強調將理論運用於實際當中。

(四)國際化理念:注重英語教育

由於民國的新聞教育借鑒了美國新聞教育的實踐模式,其與密蘇裡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交流互動也日趨頻繁。民國新聞教育在引進國外優秀人才擔任教授、將優秀學生送出國門深造等國際合作交流活動中,也逐漸加大對英語教育環節的重視。復旦大學在通識教育中就注重培養學生對英文的掌握,燕京大學新聞系亦把英文教學與中文教學放在同等位置,規定英語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培養外語能力。

二、民國新聞教育的實踐設計

20世紀20年代的新聞教育呈現兩種不同認知,歐洲的新聞教育側重傳統的新聞理論講授,而美國的新聞教育則側重應用型實踐型的人才培養。鑒於當時中國報業道德低,水准差,缺乏社會責任,知識界和報界普遍不滿,他們認為密蘇裡這套理念對症下藥,切中中國的時弊。④故而民國時期的新聞教育受美國模式影響較深。但從1922年壬戌學制頒布以來,新聞教育家在教育救國的潮流中,將新聞教育的模式進行了多元而豐富的實踐摸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實踐設計。

(一)燕京大學:自辦報刊的實踐設計

燕京大學由美國人白瑞登於1924年創辦,是中國最早創辦新聞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是民國新聞學系中的佼佼者。其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在培養方式和課程設置中都有借鑒國外辦學經驗的痕跡。燕京大學新聞系成立之初就提出:“培養報界人才,授予廣博之專門技能。其他與報業有切近關系之學識,亦莫不因時施教,俾學生得分途發展,各盡所長。”⑤“專精”是指通過系統的新聞專業知識教育,學員熟練掌握新聞技能,精通新聞業務,“廣博”則是指博聞強識,通識基礎扎實。

在實踐設計方面,燕京大學新聞系自己創辦了諸多的報紙用於新聞系學生的實踐鍛煉,如於1930年創辦的《報務之聲》、1931年9月創辦的《平西報》、1932年創辦的燕京通訊社和《新聞學研究》等刊物。抗日戰爭爆發之后,燕大新聞系遠遷至四川,又相繼創辦了《報學雜志》和《燕京新聞》等刊物。這些報刊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以《平西報》為例,該刊由學生負責報紙的採寫和編輯、廣告與發行,並將該報的編輯部設置在印刷所內,拉近學生對報紙整個生產和發行流程的認知,在實踐中不斷學以致用。燕京大學新聞系在此基礎上,先后又創辦了《燕京新聞》《新聞學研究》等多種刊物,實習平台不斷豐富。此外,燕京大學新聞系將實習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規定學生要走出校園,必須到新聞“第一線”實習,否則難以取得畢業資格,將實踐要求與畢業資格有機聯系在一起。從課程實習到課外實習,鼓勵學生走出書本走向社會,在實踐中零距離接觸新聞行業,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燕京大學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在實踐環節也得了到充分體現。為鼓勵連接校園和報界的聯系,學校常邀請優秀的報人到校園內舉辦講座,舉辦新聞學術討論等。此外,燕京大學還引進優秀師資到校任職,每位教師幾乎都有報業實踐工作的經歷。

(二)北京平民大學:豐富多元的實踐課程設計

在民國大學中,北京平民大學的新聞教育讓人津津樂道。其在創辦之初,不僅聘任北大報學教授徐寶璜為主任,還聘任北京國聞通信社長吳天生、《京報》社長邵飄萍等為教授,其所發行的新聞學系級刊,也“為報學界罕有之出版物”⑥,而且其實踐課程設計更是豐富而多元的(見表1)。 

根據表1,北京平民大學新聞學系四個學年共開設47門課程,其中通識課程共計26門,新聞學專業課共計 21門。在新聞學專業課程中,理論課程共計3門,佔比14.29%,分別為《新聞學概論》《廣告學》和《新聞事業發達史》﹔實踐課程共計18門,佔比85.71%。

(三)中央政治黨校:“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設計

中央政治黨校由馬星野創立,是民國新聞教育的領軍院校之一,其開創了民國新聞高等教育的“政校模式”,即“即教即學即做”的三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馬星野高度認同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並重培養的“即教即學即做”方式,強調一個成功的新聞學系必須辦有完備的、專門性的刊物或報紙作為學生實習的平台。隨即,馬星野創辦了可供學生實踐的報刊,並多次帶領學生開展豐富多元的校外實習活動,創辦新聞研究會等。馬星野帶領中央政治黨校新聞系師生在校內外刊物、校外參觀以及新聞學研究會等實踐平台中邊教邊學邊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新聞系學生將新聞知識內化,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新聞專業精神,豐富了實踐經驗,提高了新聞從業能力。⑦

(四)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強實踐性”的師資設計

在民國新聞教育中,成舍我在北平創辦的新聞專科學校是比較特殊的一例。其創辦的直接原因是因為當時其創辦了世界報系報刊,而其報紙排版印刷的個人文盲比例非常大,而從事記者行業的人又不會排版印刷等技術工作,這給世界報系的報刊發行帶來了很大困擾。在此基礎上,成舍我本人倡導要培養“手腦並用”的新聞人才,成立了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強實踐性”的師資構成成為其最大特色。成舍我親自擔任學校校長並擔任教學任務,還聘請《世界日報》的經理、總編輯、欄目主編、營業處長、編輯等業界人物擔任教員。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強實踐性”的師資構成,讓其四年多的教學時間為成舍我的報紙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實踐性人才,解決了報業印刷採編等問題。具體師資構成見表2⑧。

三、民國新聞教育的實踐啟示

(一)打造與時代同行的課程和教材

民國的新聞教育在教學模式上借鑒了美國的教學模式,注重職業訓練,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但其課程安排和教學模式還是根據自身“量身定制”。實踐的內容與目標應該根據時代的需要“因時制宜”。當代科技發展飛速,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傳統的新聞媒體面臨著巨大挑戰。新媒體崛起,新聞業務豐富且細化,因此現階段的新聞人才培養不應該只是禁錮在過去的教學模式之中,應依據各個學校的特色與師資,開設與時俱進的新聞課程,打造專屬的系列教材。

(二)貫徹通識與實務並重的培養方案

大學新聞教育中,必須要有通識教育,為新聞學員傳授的通識教育應該是幫助未來新聞人從廣度、深度與速度上提升專業素質能力,打造“厚基礎”的新聞人才。在課程設置中,北平新聞專科學校、燕京大學和國民黨中央政治黨校人文社科的課程佔據全部課程較大比例,高校普遍注重基礎通識教育。貫徹通識實務並重的培養體系,這不僅是現實社會的需求,也是新聞業對從業人員自身的要求。新聞工作是面向全社會的,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而新聞工作者需要有廣博的知識。夯實通識教育,強化專業領域,熟知某方面的專業知識,成為特定領域的“專家”,這樣才能高效完成社會交給新聞業的任務,塑造新聞行業的公信力與權威性。

(三)建立理論為實踐服務的教學模式

新聞理論和新聞實踐是有機統一的,二者屬於辯証存在的關系,新聞理論需要新聞實踐不斷探索才能推陳出新,而新聞實踐要想不斷發展也需要新聞理論的強力支撐。在扎實的理論學習之后,當代新聞教育也應該重視對新聞系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燕京大學、國民黨中央政治黨校都在校園內創辦報刊供學生們實習,北平專科學院的學生則是直接到成舍我創立的報刊中實習,民國的新聞教育機構都為學員們提供了完善的實踐平台。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傳統的新聞媒體對新聞學生的實踐培養效果漸微,各大高校應該努力地在新媒體領域為新聞系學生開辟實習平台,跟隨時代進步不斷更新實踐形式,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平台,落實到每一位學生,在現實社會中加以錘煉,提高實踐能力,能做到走出校門就“能用”。不說“空話”,不做“空事”,不孤立理論,也不分離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理論更好地服務於新聞實踐。

(四)建設一支理論與實踐互為支撐的師資隊伍

民國大學新聞系的師資隊伍構成極其豐富,既有留學海外的新聞教育學者,也有中國的報界精英,理論教學有高手,實踐教學有能人。囿於高校人才引進的學歷局限,當下高校的新聞專業中,很多學歷高的新聞理論家的新聞實務沒有那麼突出,而新聞實務精湛的業界人才常因為學歷不夠而被高校拒之門外,難以成為全職的高校教師。雖然很多高校為了打破上述局限,大量引進業界優秀人才為高校的兼職教授,但是其上課頻率和教學質量卻大打折扣。故而高校在引進優秀的理論新聞人才的同時,也要降低優秀實務工作者進入高校的門檻,從理論和實務兩個方面打造優越的師資隊伍。

注釋:

①齊輝,王翠榮.燕京大學新聞教育的理念與實踐[J].教育評論,2010(01).

②武志勇,李由.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J].新聞大學,2009(04).

③李彬.新聞教育:重思理論與實踐的辯証關系——在200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新聞學院院長論壇上的發言[J].現代視聽,2007(4).

④張詠,李金銓.文人論政:知識分子與報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45.

⑤齊輝,王翠榮.燕京大學新聞教育的理念與實踐[J].教育評論,2010(01).

⑥戈公振.中國報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00.

⑦王繼先.民國新聞高等教育的“政校模式”略論——以馬星野的新聞教育實踐為視角[J].新聞大學,2017(05).

⑧羅映純.近代中國新聞職業化的建構[D].暨南大學,2015.

基金項目:校高等教育研究所 “互聯網+教育”新時代下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研究GJ2017-40。

(作者單位:淮海工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